《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45)
本經疏證 (145)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李瀕湖自緣感冒欬嗽旣久,且犯戒,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盈碗,暑月煩渴,寢食旣廢,衇浮洪,偏服柴胡、麥虋冬、荊、瀝諸藥月餘,益劇,皆以為必死。其尊人以謂「李東垣治肺熱如火燎,煩躁引飲,晝甚者,宜一味黃芩,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遂按方,用黃芩一兩煎服,次日身熱盡退,痰嗽皆愈。於此益可知,黃芩所治,必肺經氣分之熱。
肺經氣分之熱,必晝甚於夜也。
黃芩,《本經》主「黃疸、腸澼、洩利」,《金匱要略》及《傷寒論》發黃證,皆不用。洩利證,兩書除諸瀉心湯外,亦絕不用。今以《千金方》參合而考之,亦頗有意義可尋也。《千金》治黃方,凡有黃芩者,多云「一身面目悉黃」。《金匱要略》中所載,有身體盡黃者,有額上黑者,有面青、目黑者。
可知疸證,非一身面目悉黃者,不可用矣。《千金》治熱利、冷利、疳、溼利、小兒利,用黃芩方,多有「壯熱」一語。可知洩利無熱者,不可用矣。大抵氣主充周,無處不到,凡病有彼此不相侔者,必非氣分之病。黃芩主氣分之熱,於此,不可以相證乎?
《千金》治小兒核腫壯熱有實方,及治「小兒熱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則澀痛不出,出少如血,須臾復出,地膚子湯」。治「小兒落牀墮地,如有瘀血,腹中陰陰寒熱,不肯乳哺,但啼哭叫喚,蒲黃湯」,皆有黃芩。考茲數證,均為氣熱攻血,亦徹其病本之治。
《別錄》所謂「黃芩治小兒腹痛」者,於此可明其旨矣。即其治小腹絞痛,亦當與此不異。蓋《傷寒》、《金匱》兩書,僅有「腹痛,去黃芩」之文。大率黃芩所治之小腹絞痛,必煩熱,必口渴,必小便有異於常。捨此,則非所宜矣。
紫菀:味苦、**辛,**溫,**無毒。**主欬逆,上氣,胷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蹷,安五臟,療欬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一名紫蒨,一名青苑。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二月二日採根,陰乾。款冬為之使,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又畏茵蔯蒿
紫菀,三月內,布地生苗。其葉二四相連,紫色,本有白毛。五、六月,開黃白紫花,結黑子。根甚柔細。參隱居《圖經》
盧芷園曰「菀,即古鬱字,故治鬱結。其色不一,取色紫味苦者,以治胷中寒熱結氣」。夫胷中者,肺之部分也。肺中有火,內鬱而為欬喘。肺熱葉焦,外發而為痿躄。所以致五臟不安,用其色,以行肺之用;用其氣,以散肺之結;用其味,以順火之性,而助肺之降,以諸氣憤鬱皆屬肺也。倘無結氣而用之,未免亡走肺之津液矣。
劉潛江云「經曰『宗氣積於胷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衇而行呼吸』。是非金火合德,氣乃行乎」?夫肺,為氣主。胷中,固肺所治也。然必貫心衇以行呼吸者,緣心為衇主,衇乃血舍,由離中有坎,故火出於水而氣生,水至於火而血化。是元氣,呼吸之本,實下根於腎,上主於心,非肺氣所能獨治也。
白話文:
李時珍因為感冒咳嗽很久,又沒有遵守禁忌,導致出現骨蒸發熱的病症,皮膚像火燒一樣,每天咳出的痰都裝滿一碗,在炎熱的夏天感到口渴難耐,吃不下睡不好,脈象浮大有力。他偏信服用了柴胡、麥門冬、荊芥、瀝青等藥一個多月,病情反而更加嚴重,大家都認為他必死無疑。他的父親認為「李東垣治療肺熱像火燒一樣,煩躁口渴,白天更嚴重的病症,應該用單味黃芩來瀉肺經氣分之火」,於是按照這個方法,用黃芩一兩煎服,第二天身體的發熱就完全消退,咳嗽和痰也好了。從這裡可以更加明白,黃芩所治療的,一定是肺經氣分的熱。
肺經氣分的熱,必定是白天比晚上更嚴重。
黃芩在《本經》中記載主治「黃疸、腸澼、腹瀉」,《金匱要略》和《傷寒論》治療黃疸的證候,都沒有用到黃芩。對於腹瀉的證候,這兩本書除了瀉心湯之外,也絕對不用黃芩。現在參照《千金方》來考證,也頗有道理可以尋找。《千金方》治療黃疸的方劑,凡是有黃芩的,大多提到「全身和面目都發黃」。《金匱要略》中所記載的,有身體都發黃的,有額頭發黑的,有面色青黑、眼睛發黑的。
可以知道,黃疸的病症,不是全身和面目都發黃的情況,就不能使用黃芩。《千金方》治療熱性腹瀉、寒性腹瀉、疳病、濕性腹瀉、小兒腹瀉,使用黃芩的方劑,大多提到「高熱」的字眼。由此可知,腹瀉沒有熱象的,就不能使用黃芩。大致來說,氣是充斥周身的,無處不在,凡是疾病有彼此不相稱的,必定不是氣分的疾病。黃芩主治氣分之熱,從這裡來看,不可以互相印證嗎?
《千金方》治療小兒淋巴結腫大伴隨高熱的實證,以及治療「小兒熱毒進入膀胱,突然出現小便不通,想小便卻感到澀痛難出,出來的量少而且像血,過一會兒又出來,使用地膚子湯」。治療「小兒從床上摔下來,如果有瘀血,腹中隱隱發冷發熱,不肯吃奶,只是啼哭叫喊,使用蒲黃湯」,這些方劑中都有黃芩。考察這些病症,都是氣熱攻擊血分,也是從根本上治療疾病的方法。
《別錄》所謂的「黃芩治療小兒腹痛」,從這裡可以明白其中的意義了。黃芩治療小腹絞痛,應該也和這個道理相同。因為《傷寒論》、《金匱要略》這兩本書中,只有「腹痛,去掉黃芩」的說法。大體來說,黃芩所治療的小腹絞痛,一定是伴隨煩熱、口渴、小便異常的。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就不適合使用黃芩。
**紫菀:味苦、**辛,**性溫,**無毒。**主治咳嗽氣逆,胸中寒熱、氣滯,去除蠱毒、痿蹷(手足軟弱無力),安五臟,**治療咳嗽吐膿血,止喘促心悸、五勞虛損、身體虛弱,補充不足,小兒驚風癲癇。別名紫蒨,又名青苑。生長在房陵山谷以及真定、邯鄲等地。二月初二採集根部,陰乾。款冬是它的使藥,忌天雄、瞿麥、雷丸、遠志,又怕茵陳蒿。
紫菀在三月,會佈滿地面長出幼苗。它的葉子兩兩或四片相連,呈紫色,根部有白色絨毛。五、六月開出黃色、白色、紫色的花朵,結出黑色的果實。根部非常柔軟細長。可以參考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的描述。
盧芷園說:「菀,就是古代的鬱字,所以能治療鬱結。它的顏色不一,取用顏色紫、味道苦的,用來治療胸中寒熱、氣滯。」胸中是肺的區域。肺中有火,內鬱就會導致咳嗽氣喘。肺熱導致肺葉焦枯,外發就會導致痿躄(手足軟弱無力)。之所以會導致五臟不安,是通過它的顏色來疏通肺的功能,通過它的氣味來疏散肺的鬱結,通過它的味道來順應火的性質,從而幫助肺氣下降,因為各種氣鬱都屬於肺的問題。如果沒有氣滯的情況而使用紫菀,難免會耗散肺的津液。
劉潛江說:「經典說『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出來,貫通心脈而進行呼吸』,這不是金火相互作用,氣才能夠運行嗎?」肺是主氣的臟腑。胸中,本來就是肺所主管的區域。但是一定需要貫通心脈才能進行呼吸,是因為心主血脈,血脈是血液所藏之處,由離中陰陽交合,所以火從水中產生,氣由此產生,水到達火,血液才得以生成。這是元氣,是呼吸的根本,實際上根源在腎,上歸於心,不是肺氣所能單獨主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