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44)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44)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其他如真武湯之「腹痛、小便不利」,小建中湯之「腹中急痛」,附子稉米湯之「腹中寒氣、雷鳴、切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之「腹中痛及脅痛裏急」,抵當烏頭桂枝湯之「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致痛雖殊,治痛亦異,用溫藥則同。以是知,腹痛下一「中」字,則與凡痛有別,用黃芩諸方,必無此矣。

彼小腹絞痛者,乃熱氣迫血,血結少腹而痛,與鼈甲煎丸、大黃䗪蟲丸、王不畱行散之用黃芩,不殊也。小便不利,原不必忌黃芩,小便不利而心下悸,則不容更用黃芩。何則?仲景云「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彼雖論血結,此亦可借以喻氣結。

曰「飲水多,而心下悸」,則非熱阻所化之水矣。熱阻所化之水,可以黃芩逐,飲水而停蓄者,其可以黃芩逐之耶?蓋水氣凌心為悸,必寒水乃然。若熱化之水氣,則脾家上升瀰濛之氣,中焦變化取赤之汁,終日周流於膻中,而稟命於心君,若均能致悸,則無病人有不悸時耶?李瀕湖言「有人素多酒慾,少腹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諸藥不效,偶用黃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王海藏言「有人因虛,服附子藥,多病小便閟,服芩、連藥而愈」。

大抵黃芩之用,凡氣分有餘,挾熱攻衝他所者,乃為的對。若他所自病,不係熱氣攻衝者,則不可服。服之,必益虛其氣,他所之病,反足以攻衝於氣矣。

或問「黃芩湯治何等證,其證腹痛與否?若腹痛,何以用黃芩?若腹不痛,何以用芍藥」?曰「其證身熱,不惡風,亦不惡熱,或下痢,或嘔,腹則不痛」。蓋芍藥、甘草、大棗,桂枝湯裏藥也。以不惡風,故不用薑、桂。黃芩、甘草、大棗,小柴胡湯裏藥也。以不往來寒熱,故不用柴胡。

以其常熱,故不用人薓。若不嘔,則竝不用半夏、生薑。至芍藥,則竝不因腹痛而用,以桂枝湯證,原無腹痛也。亦不心下痞硬,以不去大棗也。夫芍藥甘草湯,治「傷寒,汗出,誤服桂枝湯後,足脛拘急」,已見其能破陽邪於陰分矣。加以黃芩,不益可見陽分之熱甚盛,攻於陰分為利,非陰中自有愆陽之結耶?仲景於〈厥陰篇〉云「傷寒,衇遲,與黃芩湯除其熱,腹中則冷,不能食」。可知黃芩湯證之衇,必數;黃芩所治之熱,必自裏達外,不治但在表分之熱矣。

黃芩,治自裏達外之熱,《千金》歷有明文。芍藥湯,治「產後虛熱,頭痛」,若通身發熱者,加黃芩。慎火草散,治「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熱多者,加知母、黃芩。道人深師增損腎瀝湯,治「風虛勞損挾毒,腳弱疼痛,下焦虛冷,胷中有熱」,其熱多者,加黃芩。又可知陰虛氣盛,熱自內出者,黃芩亦能治之,而不但治感觸所化、韞中達外之熱矣。

白話文:

像是真武湯的「腹痛、小便不順暢」,小建中湯的「腹部劇烈疼痛」,附子粳米湯的「腹內寒冷、腸鳴、劇烈疼痛」,當歸生薑羊肉湯的「腹部及脅肋疼痛,裏急後重」,抵當烏頭桂枝湯的「腹痛、手腳冰冷麻木」。雖然導致疼痛的原因不同,治療疼痛的方法也不同,但都用溫熱藥物來治療。由此可知,腹痛這個「中」字,就和一般的疼痛有所不同,使用黃芩等藥方的,絕對不會有這種情況。

那些小腹絞痛的,是因為熱氣迫使血液運行,血液停滯在小腹而引起的疼痛,這和使用鱉甲煎丸、大黃䗪蟲丸、王不留行散等藥方使用黃芩的道理是一樣的。小便不順暢,本來就不必忌諱使用黃芩,但如果小便不順暢又伴隨心悸,那就不可以再用黃芩了。為什麼呢?張仲景說「太陽病,小便順暢的,是因為喝水太多,一定會引起心悸。小便少的,一定會感到腹內裡急」。他雖然講的是血瘀,但這裡也可以借用來比喻氣滯。

說「喝水太多,而引起心悸」,那肯定不是熱邪阻滯所導致的水液停滯了。熱邪阻滯所導致的水液停滯,可以用黃芩來清除,但因為喝水而停滯的水液,可以用黃芩來清除嗎?因為水氣侵犯心臟才會導致心悸,一定是寒冷的水氣才會這樣。如果是熱邪所導致的水氣,那是脾胃上升的霧氣,是中焦運化產生的紅色汁液,整天都在胸中循環,由心臟主管,如果這種情況也會導致心悸,那不是所有人都會時時心悸了嗎?李時珍說「有人平時喜歡喝酒,導致小腹絞痛,難以忍受,小便淋漓不暢,各種藥都沒效,偶然用黃芩、木通、甘草三味藥,煎服後就好了」。王海藏說「有人因為虛弱,服用附子等藥物,導致小便閉塞,服用黃芩、黃連等藥物就好了」。

總而言之,黃芩的用處,凡是氣分有餘,挾帶著熱邪攻擊其他部位的,才是對症的。如果其他部位是自己發病,不是因為熱氣攻擊導致的,就不可以服用。服用後,一定會更加耗損正氣,其他部位的疾病,反而會因此攻擊正氣。

有人問「黃芩湯治療什麼病症?這種病會腹痛嗎?如果腹痛,為什麼要用黃芩?如果腹不痛,為什麼要用芍藥?」回答說「這種病症是身體發熱,但不怕風,也不怕熱,可能會下痢,可能會嘔吐,但腹部不痛」。芍藥、甘草、大棗,本來就是桂枝湯裡的藥。因為不怕風,所以不用生薑、桂枝。黃芩、甘草、大棗,本來就是小柴胡湯裡的藥。因為沒有忽冷忽熱的症狀,所以不用柴胡。

因為是持續發熱,所以不用人參。如果不嘔吐,那麼連半夏、生薑也不用。至於芍藥,並不是因為腹痛才用的,因為桂枝湯證,本來就沒有腹痛。也不會心下痞硬,因為沒有去掉大棗。芍藥甘草湯,治療「傷寒,發汗後,誤服桂枝湯後,導致腿腳拘攣」,已經可以看出它能清除陰分的陽邪了。再加上黃芩,不就更可以看出陽分之熱非常盛,進攻陰分才有利,不是因為陰分自己就有陽邪積聚嗎?張仲景在《厥陰篇》說「傷寒,脈搏遲緩,用黃芩湯清除其熱,腹部反而會感到冷,不能吃東西」。由此可知,黃芩湯證的脈象,一定是快的。黃芩所治療的熱,一定是從身體內部往外發散,而不是只治療在體表的熱。

黃芩,是治療由內向外發散的熱,《千金方》中有很多明確的記載。芍藥湯,治療「產後虛熱,頭痛」,如果全身發熱的,可以加黃芩。慎火草散,治療「崩漏,流出紅、白、青、黑等顏色,並且有腐臭味的,難以靠近」,熱氣比較重的,可以加知母、黃芩。道人深師增減腎瀝湯,治療「風邪導致的虛勞損傷,伴隨毒邪,腳部無力疼痛,下焦虛冷,胸中有熱」,熱氣比較重的,可以加黃芩。由此可知,陰虛氣盛,熱從內部發出來的,黃芩也能治療,而不僅僅是治療因為感受外邪,積蓄在體內而向外發散的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