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42)
本經疏證 (142)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而《說文》、《玉篇》、《廣韻》,皆謂為「口液」。則《金匱》、《千金》所指,當在口中之液,又烏得聚心胷間。縱使聚心胷間矣,其與痰飲水氣,何異?而《金匱》〈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篇〉、〈痰飲篇〉,咸不用𦮷母,何也?曰「口之液,固生於口中,即貯於口中者歟!抑亦分夫輸脾、歸肺之津,而上以滋於口者也。」生於口而即貯口,決無之理。
則其生也,捨心胷間,更在何處。惟其不隨氣,以熏膚、充身、澤毛;不為液,以注於骨,使骨節屈伸潤澤;不為津,使腠理發洩,汗出溱溱;不變為赤,而入營中,以周行經衇。此所以為陰鬱,此所以為陽不化耳。痰飲水氣,則與是異。蓋皆劫水之未化者為之。其被火爍而稠者,謂之痰;其遇窪則停而稀者,謂之飲;其漫無拘束而隨處浸溢者,謂之水。氣與涎唾,屬已為肺化而不宣布者,自迥不相侔。
如之,何可以肺痿痰飲等篇之治,概𦮷母之用耶?未化之水宜化,故其治法,近外則散,著裏即溫,稍下則利。已化之水宜分,恐因其滓濁而遂及其精微,此𦮷母之開解鬱結,正以使清者歸清,濁者歸濁,護清而不畱濁,去濁而不傷清。試證以白散之治,是護其清者,不使巴豆劫爍無餘也。
當歸𦮷母苦薓丸之治,是分其濁者,隨苦薓而洩入於下也。
黃芩:味苦,平、**大寒,無毒。**主諸熱,黃疸,腸澼,洩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疸,蝕,火瘍,**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一名腐腸,一名空腸,一名內虛,一名黃文,一名經芩,一名妬婦。其子,主腸澼膿血。生秭歸川谷及冤句。三月三日採根,陰乾。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芪、白斂、赤小豆,療鼠瘻。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沙、牡丹、藜蘆
黃芩,苗長尺餘,莖幹麤如箸。葉從地四面作叢生,類紫草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長四、五寸,色青黃,老則中空。《圖經》
徐洄溪曰「金之正色,白而非黃,但白為受色之地,乃無色之色耳。故凡物之屬金者,往往借土之色以為色。即五金,亦以黃金為貴,子肖其母也。草木至秋,感金氣則黃落,故諸花實中,凡色黃耐久者,皆得金氣為多」。愚按,人之臟腑中空者,惟肺與腸胃。黃芩,中空色黃,恰有合於金與土之德。
其生苗布葉,開花成實,皆當陽盛之時,則其性屬陰。其氣薄,其味厚,故又為陰中之陰。氣薄則發洩,味厚則洩,故不為補劑而為洩劑。肺主氣,洩肺者,無非洩氣分之熱;腸胃主通調水穀,洩腸胃者,無非洩水穀中溼熱。血者,因氣調而行,因氣滯而阻。故凡氣以熱滯,致血緣氣阻者,得氣之調則行,此黃芩之專司也。
白話文:
關於《說文》、《玉篇》、《廣韻》等書都將「𦮷母」解釋為「口中的液體」,那麼《金匱要略》、《千金方》所指的,應該是口中的唾液,怎麼會聚積在心胸之間呢?即使真的聚積在心胸之間,那又和痰飲、水氣有什麼不同呢?況且《金匱要略》的〈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篇〉和〈痰飲篇〉都沒有用到𦮷母,這是為什麼呢?
可以說,口中的液體固然產生於口中,但難道只是儲存在口中嗎?它也應該是從脾臟運化、歸於肺臟的津液,然後向上滋潤口部的啊!液體在口中產生就立刻儲存在口中,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那麼,它不是產生在心胸之間,又是在哪裡呢?它不隨氣運行,來薰蒸皮膚、充養身體、滋潤毛髮;它不轉化為液體,注入骨骼使骨節屈伸潤滑;它不變為津液,使腠理疏通、汗液排出;它也不會變成紅色,進入營分在經脈中運行。這就是它為什麼會鬱積,這也是為什麼陽氣無法將它轉化的原因。痰飲和水氣則與此不同,它們都是水液未被完全轉化而形成的。被火熱煎熬而變得濃稠的,稱為痰;遇到低窪處就停滯而變得稀薄的,稱為飲;漫無拘束隨處浸溢的,稱為水。氣和唾液,是已經被肺轉化但沒有宣發出來的東西,與上述那些截然不同。
如此看來,怎麼可以用治療肺痿、痰飲等病的方法來概括𦮷母的用途呢?未被轉化的水液應該使其轉化,因此治療方法,近於表層就用發散的方法,在裏層就用溫熱的方法,稍微往下走就用利水的方法。已經轉化的水液應該使之分清別濁,以免因為其中的污濁而連累到精微的部分。這就是𦮷母能夠開解鬱結的原因,正是要使清的歸於清,濁的歸於濁,保護清的部分不讓濁物停留,去除濁物而不傷害清的部分。可以用白散的治療來證明,這是為了保護清的部分,不讓巴豆過度劫奪而一無所有。
而當歸𦮷母苦參丸的治療,則是為了分化濁的部分,讓它隨著苦參被排泄到下方。
**黃芩:味苦,性平,**也有人說是大寒,無毒。**主治各種熱症、黃疸病、腸炎、腹瀉、痢疾、排除水液、止血、治療惡瘡、膿瘡、火瘡等。**可治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幫助消化、利小便、治療婦女閉經、淋漓不盡的出血、崩漏、小兒腹痛。**又名腐腸、**空腸、內虛、黃文、經芩、妬婦。其種子,主治腸炎膿血。生長在秭歸山谷和冤句。三月三日採根,陰乾。與厚朴、黃連同用,可止腹痛。與五味子、牡蒙、牡蠣同用,可以使人懷孕。與黃芪、白斂、赤小豆同用,可治療鼠瘻。山茱萸、龍骨是它的輔助藥,忌與蔥實同用,畏懼丹砂、牡丹、藜蘆。
黃芩的苗長一尺多,莖幹粗細如筷子。葉子從地面四周叢生,像紫草葉,細長呈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長四五寸,顏色青黃色,老了就中間空虛。《圖經》中有記載。
徐洄溪說:「金的純正是白色而非黃色,但白色是接受顏色的基礎,本身是無色的。所以凡是屬於金的事物,往往藉助土的顏色作為自己的顏色。即使是五金,也以黃金為貴,就像孩子肖像母親一樣。草木到了秋天,感受到金氣就會枯黃凋落,所以各種花朵果實中,凡是顏色黃且能持久的,都是因為得到金氣較多。」我認為,人體臟腑中空的,只有肺和腸胃。黃芩,中間空虛且顏色黃色,恰好符合金與土的特性。
它生長出枝葉,開花結果,都在陽氣旺盛的時候,所以它的性質屬於陰。它的氣味輕薄,味道濃重,所以又是陰中之陰。氣味輕薄則能發散,味道濃重則能下降,所以不屬於補益藥而是屬於瀉劑。肺主氣,瀉肺的,無非是瀉氣分中的熱;腸胃主導水穀的運行,瀉腸胃的,無非是瀉水穀中的濕熱。血液的運行,因氣的調和而正常,因氣的阻滯而受阻。所以凡是氣因熱而停滯,導致血液因氣受阻的,只要氣調和了,血就能運行,這正是黃芩的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