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41)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41)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𦮷母,二月生苗,葉隨苗出,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鼓子花,斜懸向下,上有紅衇。有子在根下,內心外瓣,瓣形如聚貝,黃白色,四方連累相著,而有分解。苗枯則根亦不佳。《圖經》

劉潛江云「𦮷母,八月採,取其受金氣之專。其味苦勝辛,微辛在苦後,是苦合於氣之微寒,以歸於辛,皆二陰至肺之處也。況其白象金乎!第苦合微寒,是在地之陰也,焉能遽至於在天之陽以治肺。則當參其『葉隨苗出』之義,而體其『但有直透,更無濡畱』矣。但有直透,能開熱之結。

更無濡畱,能達肺之鬱」。此言也,與說詩者謂「善療鬱結之疾」合。以諸氣憤鬱,固屬於肺也。但予有說焉。陽性開發,陰性凝聚,陰聚之,陽且散之,今云在天之陽不得在地之陰,乃結熱而成鬱,則容或有不然者。況《本經》所臚主治,均屬陽為陰鬱之候耶?是皆誤於以𦮷母為其根,而遺卻其「附根以生,連累相著,且有分解」一層矣。故以其葉隨苗出,證其性之速而無濡畱,則可;以為能從地而直透於天,則不可。

若謂「苗自此透,其性必升」,則附子亦附根而生,苗自此出,且其味辛性溫,氣復雄健絕倫,遂可謂「升之至者」乎!若謂「藥物入胃,必藉升,始能及上」,則性降者入胃,能不藉胃氣宣發,遂可直從胃降乎?試思「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何一非陰結而陽不舒散。故皆當得陰鬱散,而陽乃伸,此夫人能知者矣。

故予以片言決之,曰「𦮷母,善橫解心胷間鬱結之疾」。何者?即物言物,則𦮷母固心微而辦厚,心在中而瓣在旁,此所謂橫解也。𦮷母固附根而生,連累相著,且有分解,以其入肺,故能治附肺而結之氣,此所以不曰肺,而曰心胷間也。夫鬱,積也《詩》「晨風鬱彼北林」傳。

聚也《漢書》〈揚雄傳〉注。滯也左昭二十九年「鬱湮不育」注。結束也《釋名》釋姿容。縛也《文選》〈西京賦〉「置羅之所羂結」注。謂收斂之也《曲禮》〈上〉「德車結旌」注。無與有形,焉得為積。為聚為滯,無與於陰。何者為束,為縛,為之收斂。且心胷間,陽之都會也。

陽縱盛,無所謂鬱與結。比之腸胃間,陰雖盛,祇能痛能洩,不得為鬱結,理正同也。故腸胃中,善病陽鬱,鬱則成燥鞕;心胷中善病陰鬱,鬱則聚涎唾。是故𦮷母者,治涎唾之藥也。惟心胷間聚涎唾,斯陰不下降,而傷寒有煩熱、淋瀝之候;咽嗌間聚涎唾,斯有邪氣者,陽難上達,而有喉痹之候;不化血歸衝,而有乳難之候。疝瘕者,涎唾自心胷,阻任衇之行也。

風痙者,涎唾聚心胷,督衇不得陰以灌溉也。惟金瘡,則無與於涎唾。然血出旣多,陰匱而無以續。氣聚而不及化,則反鬱結於心胷間,為涎為唾者,有之矣。主以𦮷母使之速化,化則能變而赤也。或曰「涎唾」二字,在《金匱要略》,則曰「多唾口燥」。在《千金方》,則曰「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

白話文:

𦮷母這種植物,在農曆二月時長出幼苗,葉子隨著苗一起生長,莖細細的呈青色,葉子也是青色的,很像蕎麥。到了農曆七月開花,花是碧綠色的,形狀像鼓子花,花朵斜向下垂,花上有紅色的紋路。它的果實長在根的下方,內部有心,外面有瓣,瓣的形狀像聚集的貝殼,黃白色,四方連接在一起,但又有分離。如果地上莖枯萎,根的狀況也會不好。《圖經》記載。

劉潛江認為,𦮷母應該在農曆八月採收,因為這時它能吸收秋季的肅殺之氣。它的味道以苦味為主,帶有微微的辛味,辛味在苦味之後顯現,這是因為苦味與寒性的氣相合,而辛味則屬於陰,都歸屬於肺經。況且,它的白色也像徵金。然而,苦味與微寒的性質屬於地陰,怎麼能直接上升到天陽來治療肺病呢?所以,我們應該理解它「葉隨苗出」的意義,體會它「只會直透,不會停留」的特性。因為只會直透,所以能打開熱邪造成的鬱結;因為不會停留,所以能疏通肺氣的鬱滯。這個說法,與詩經中說它「善於治療鬱結的疾病」相符合。因為各種氣的鬱悶,確實屬於肺的功能失常。但我有不同的看法。陽的特性是向外發散,陰的特性是向內凝聚。陰聚集了,陽氣反而會消散。現在說天上的陽氣不能得到地上的陰氣,導致熱邪鬱積,這或許不正確。況且《本經》所列舉的𦮷母主治的病症,都是屬於陽氣不能舒展而陰邪鬱積的表現嗎?這都是因為誤以為𦮷母的作用在於它的根,而忽略了它「附在根上生長,互相連接,而且可以分離」的特性。所以,以它「葉隨苗出」來證明它藥性快速而不會停留是可以的;但如果認為它能從地直達天,那就不可取了。

如果說「幼苗從這裡透出,它的藥性一定是上升的」,那麼附子也是附在根上生長,幼苗也是從這裡長出,而且它的味道辛辣,藥性溫熱,氣勢又強勁,難道可以說它「上升到極點」嗎?如果說「藥物進入胃部,必須藉由升發的作用,才能到達上部」,那麼藥性下降的藥物進入胃部,難道不需要藉由胃氣的宣發,才能直接從胃部下降嗎?想想看,「傷寒、煩熱、小便淋漓不暢、邪氣、疝氣、腹部腫塊、喉嚨腫痛、產婦乳汁不下、金瘡、風痙」這些病症,哪一個不是因為陰邪鬱結而陽氣不能舒展?所以,都應該先讓陰邪散開,陽氣才能伸展,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因此,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𦮷母的藥效,就是「𦮷母,善於橫向疏解心胸間的鬱結」。為什麼這樣說呢?就藥物本身而言,𦮷母的中心細小而外瓣厚實,中心在中間,而瓣在旁邊,這就是所謂的「橫向疏解」。𦮷母附著在根上生長,互相連接,而且可以分離,因為它能入肺經,所以能治療附著在肺上的鬱結之氣。這就是為什麼不直接說它能治療肺病,而說是治療心胸間的疾病的原因。所謂的「鬱」,就是積聚的意思,《詩經》說「晨風鬱彼北林」就是這個意思。《漢書》中說「聚也」。《左傳》說「鬱湮不育」,意思是指「停滯」。《釋名》說「結束」。《文選》說「縛也」,指的是收斂的意思。《曲禮》中說「德車結旌」,指的是收斂的動作。如果沒有有形的物質,又怎麼會積聚呢?如果說是聚集或是停滯,又與陰邪無關。什麼是束縛、綑綁、收斂?而且心胸之間,是陽氣匯聚的地方。

陽氣如果旺盛,就不會有鬱結的問題。與腸胃間相比,陰氣雖然旺盛,也只能引起疼痛或腹瀉,不會形成鬱結,這是相同的道理。所以腸胃中,容易發生陽氣鬱結,鬱結就會形成燥熱便秘;而心胸中,容易發生陰氣鬱結,鬱結就會產生痰涎。因此,𦮷母是治療痰涎的藥物。只有當心胸間積聚痰涎時,陰氣才會無法下降,傷寒才會出現煩熱、小便淋漓不暢的症狀;只有當咽喉間積聚痰涎時,才會有邪氣,陽氣無法上達,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只有當氣血不能化生乳汁而歸於衝脈,才會有產婦乳汁不下的症狀。疝氣、腹部腫塊,是因為痰涎從心胸間而出,阻礙了任脈的運行。風痙,是因為痰涎積聚在心胸間,督脈無法得到陰液的滋養。只有金瘡,與痰涎無關。然而,失血過多,陰液虧虛而無法補充時,氣血就會聚而不散,反而會鬱結在心胸間,產生痰涎。這時,可以藉由𦮷母來使它快速化解,化解之後就會變成紅色的血液。有人說「痰涎」這兩個字,在《金匱要略》中是「口乾而多唾」,在《千金方》中是「痰涎多,心中溫溫液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