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40)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40)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此終身之疾,服利下藥不瘥者,宜服此藥,微除風溼,利小便,消水穀,歲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後可常服」。其所用藥,則加知母於五苓散中,更增鬼箭羽、丹薓、獨活、秦艽、海藻也。《外臺》曰「《古今錄驗》澤漆湯,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身如吹,衇浮數者」。

其所用藥,則澤藛、知母、海藻、茯苓、丹薓、秦艽、防己、豬苓、大黃、通草、木香也。其曰「除風溼,利小便」,曰「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可見《本經》所著下水之效,見於除肢體浮腫。而知母所治之肢體浮腫,乃邪氣肢體浮腫,非泛常肢體浮腫比矣。正以寒熱外盛,邪火內著,渴而引飲,火氣不能化水,水遂泛濫四射,治以知母,是洩其火,使不作渴引飲,水遂無繼,蓄者旋消。由此言之,仍是治渴,非治水也。

於此,見凡腫在一處,他處反消瘦者,多是邪氣勾畱,水火相阻之候。不特《千金方》「水腫,腹大,四肢細」,即《金匱要略》中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身體尪羸,腳腫如脫」,亦其一也。《金匱方》邪氣水火交阻於下,《千金方》邪氣水火交阻於中。阻於下者,非發散不為功;阻於中者,非滲利何由洩,此《千金方》所以用五苓散,《金匱》方所以用麻黃、附子、防風。然其本,則均為水火交阻,故其用桂、朮、知母,則同也。

桂、朮,治水之阻。知母,治火之阻。於此,遂可見矣。

或問「寒熱者,氣;水火者,質也。氣有相阻,兩不相下者矣。質,則原相制剋,兩者相值,不火涸水,即水滅火,未有能相守不相賊者。今曰『水火交阻』,得無於理有不可通乎」?曰「氣者,質之帥也。氣至,質則隨之」。是故,暴病之所至者,氣;久病之所至,則質。

且人身之氣,本欲其相制。相制,則兩相守而不相離。故曰「相火之下,水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今者,一則腹脹、堅大如石,而四肢細,一則身體尪羸而腳腫。蓋病有標本,一處有病,則一身之氣赴而救之。故本旣病,延及於標。然本者,其力必厚,旣能為患於一處,復足以浮游四出,騷擾他處。

如玆二證者,火之力尚優游,水之力僅足以相距,且欲卻焉。則但治其水,不治其火,病烏能已?不然,古人治病,最不肯誅伐無過。旣為水病,水病者,惟土勝、火勝,乃能愈,又安可投助陰之知母耶?二方,知母分數在《金匱方》居第二等,則以「頭眩、短氣、溫溫欲吐」,皆火為患也。在《千金方》居第三等,則「少勞苦,足脛即腫」,為水稍能自立。

於此,見長沙、華原,心心相印,有如此者。

𦮷母:味辛、**苦,**平、**微寒,**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欬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藥實,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勤母。生晉地。十月採根,暴乾。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桃仁,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白話文:

這種是長期的疾病,如果服用瀉下藥卻沒有效果,就應該服用這個藥方。它可以稍微去除風濕,幫助小便順暢,消除體內積聚的水分和食物,長期服用才能見效。病好之後可以持續服用。這個藥方是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加入了知母,還增加了鬼箭羽、丹參、獨活、秦艽和海藻。

《外臺》中記載,《古今錄驗》的澤漆湯可以用來治療發冷發熱、受風邪侵襲、飲水過多、突然腫脹、身體像吹氣球一樣鼓起來、脈象浮數等症狀。這個藥方的成分有澤漆、知母、海藻、茯苓、丹參、秦艽、防己、豬苓、大黃、通草和木香。

藥方中說的「去除風濕,幫助小便順暢」和「治療發冷發熱、受風邪侵襲、飲水過多導致的突然腫脹」,可以看出《本經》所描述的排除體內水分的效果,主要體現在消除肢體浮腫。而知母所治療的肢體浮腫,是屬於邪氣導致的浮腫,和一般的浮腫不一樣。正是因為體內有寒熱邪氣,邪火內盛,導致口渴而大量飲水,火氣無法轉化水分,水分因此到處積聚。用知母來治療,是為了瀉火,讓它不再導致口渴和飲水,沒有了持續的水源,積聚的水分自然就消退了。由此可見,這個治療方法主要還是治療口渴,而不是直接治療水腫。

由此可以看出,凡是腫脹只發生在一個部位,而身體其他部位反而消瘦的情況,多半是邪氣滯留,導致水和火互相阻礙。不只是《千金方》中所說的「水腫,腹部腫大,四肢卻很細」,《金匱要略》中的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的「身體虛弱,腳腫的像要脫落」,也是同樣的道理。《金匱方》的邪氣是水火在下焦互相阻礙,《千金方》的邪氣是水火在中焦互相阻礙。阻礙在下焦的,不用發散的方法就沒有效果;阻礙在中焦的,不用滲利的方法就沒法消除。這就是《千金方》使用五苓散,《金匱》方使用麻黃、附子、防風的原因。但它們的根本原因都是水火互相阻礙,所以它們都使用了桂枝、白朮和知母。桂枝和白朮是治療水阻礙的,而知母是治療火阻礙的,由此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有人問:「寒熱是屬於氣的範疇,水火是屬於質的範疇。氣可以互相阻礙,導致兩者互不相讓。但是質,本來就是互相制約的,兩者相遇,不是火把水耗乾,就是水把火撲滅,沒有可能互相守住而不互相傷害的。現在說『水火交阻』,是不是在道理上說不通?」答:「氣是質的統領,氣到了,質就會跟著到。所以,突然發生的疾病,是氣導致的;長久的疾病,才是質導致的。」

而且人體的氣,本來就應該互相制約。互相制約,才能互相守住而不分離。所以說:「相火之下,水氣承載;君火之下,陰精承載。」現在,一種情況是腹部脹滿,堅硬如石頭,而四肢卻很細;另一種情況是身體虛弱,而腳卻腫了。這是因為疾病有標和本,一個部位有病,全身的氣都會去救助它。所以本已經生病了,就會蔓延到標。但是本的力量一定比較強大,它既然能在一個地方作怪,也能夠到處遊走,擾亂其他地方。像這兩種情況,火的力量還比較強,水的力量僅僅足夠與火對抗,並且想要去除火。如果只治療水,不治療火,病怎麼可能好呢?如果不是這樣,古人治病,最不願意隨意攻伐無辜的東西。既然是因為水病,而水病只有在土氣旺盛或者火氣旺盛的情況下才能治好,又怎麼可以投用助陰的知母呢?在這兩個藥方中,知母的劑量在《金匱方》中排名第二,是因為病人有「頭暈、氣短、溫溫欲吐」等症狀,都是火在作怪;在《千金方》中排名第三,是因為病人「稍微勞累,腳和小腿就會腫脹」,說明水稍微能自己站住腳。由此可見,張仲景和華佗,彼此心靈相通,就是這樣。

**知母:味辛、苦,性平、微寒,無毒。主要治療傷寒、煩熱、小便淋漓不盡、邪氣、疝氣、喉嚨腫痛、產婦乳汁不下、金瘡、風痙。還能治療腹中結實、心下脹滿、受風寒怕冷、頭暈眼花、脖子僵硬、咳嗽、氣喘、止煩躁、口渴、出汗、安五臟、滋養骨髓。**知母又名空草、藥實、苦花、苦菜、商草、勤母。產於山西。十月採根,曬乾。厚朴、白薇是它的輔藥,它厭惡桃仁,害怕秦艽、礬石、莽草,和烏頭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