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39)
本經疏證 (139)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百合滑石散下,云「微利者止服,熱則除」。則百合之能利大小便,又豈有殊於《本經》之旨哉?要之,百合病之邪是餘邪,以其多在發汗、吐、下後也。百合所治之邪是虛邪,以其利大小便,仍不失返顧根本也。百合之性,從橫行而下行,以其形也。百合之用,能使痰涎別於津液,以其漬之,則白沫自出也。
即《別錄》所謂「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乳難、喉痹」,何莫非邪阻肺氣,能橫不能下。止涕淚,又莫非津液,能上不能下耶?百合之能事盡矣。
知母: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洩。一名蚳音岐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薓,一名水薓,一名水浽,一名貨母,一名蝭音匙,又音提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兒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兒踵,一名東根,一名水須,一名沉燔,一名𧂇杜舍切,臣禹錫等謹按《唐本》,一名昌文。生河內川谷。二月、八月採根,暴乾。
知母,形如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隨生。四月開青花如韭花,八月結實。參隱居《圖經》
陶隱居云「知母,形似菖蒲,根白色,葉至難死,掘出隨生,須枯燥乃已,則其具金之色,秉至陰之性,與土極相浹者。惟其具金質而與土浹,故陰氣有餘,遂能生水,此其入肺、腎、胃,二臟一腑,為不可易矣」。
劉潛江云「味甘而苦,苦復兼辛,雖苦居其勝,然以甘始,以辛終。且其四月花,則氣暢於火。八月實,則氣孕於金。是不謂其入肺胃氣分,不可也」。予按,主消渴,此其入肺也;熱中,此其入胃也。夫然,故陽明火刑太陰,大熱煩渴者,在所必需。第消渴之病,小便少者,古人謂之消渴;小便多者,謂之渴利。
消渴者,多用知母而兼行水;渴利者,多不用知母而兼溫通。蓋小便少者,多由胃熱。胃熱,則下焦反無陽,不能化水。小便多者,多由腎熱。腎熱,則吸引水精,直達於下。臟攝其氣,府瀉其質,為至速矣。兩者審證之權衡,用藥之精理也。
知母能益陰、清熱、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則以古人用者甚罕,後學多不明其故。蓋水能為患,正以火用不宣也。火用不宣,更用知母,是以水濟水,益增泛濫矣,不知病變之極,難以常理論也。夫人之所恃以為生者,曰「氣血」。所以播遷鼓舞,使氣血互相生化者,曰「陰陽」。
陰陽之徵兆,曰「水火」。無火,則水汪洋四射;無水,則火爍石流金者,其常也。然不有火盛,水反不流者乎!每土潤溽暑,大雨時行之際,溝澮多盈,及清風戒寒,水遂以涸。夫人,豈無因熱而渴,因渴而引飲,因飲多水不化而腫者。故《千金》、《外臺》兩書,用知母治水氣各一方,《千金》曰「有人患水腫,腹大,其堅如石,四肢細,少勞苦,足脛即腫,少飲食,便氣急。
白話文:
百合滑石散的效用
百合滑石散的服用原則是「稍微排泄就停止服用,如果身體發熱就可消除」。這說明百合能夠幫助大小便的排出,這和《本經》的記載是一致的。總的來說,百合病所產生的邪氣是殘餘的邪氣,因為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發汗、嘔吐、腹瀉之後。百合所治療的邪氣是虛弱的邪氣,因為它可以幫助大小便排出,卻不忘記顧及身體的根本。百合的藥性是橫向擴散並向下走的,這和它的外形有關。百合的功效是能夠區分痰液和津液,當它被浸泡時,會產生白色的泡沫。
就像《別錄》所說的「消除浮腫、腹部脹滿、胸悶、寒熱、全身疼痛、產後乳汁難下、喉嚨腫痛」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邪氣阻礙了肺氣,導致肺氣只能橫向擴散而不能向下運行。而鼻涕眼淚,又是由於津液只能向上而不能向下所導致的。百合的功效大概就是這樣了。
知母的特性
知母,味道苦,性質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消渴症、體內發熱,可以消除邪氣、肢體浮腫,幫助排水,補充不足的氣血,增強體力,還可以治療傷寒、久病不癒的瘧疾、煩躁發熱、脅肋下有邪氣、胸膈不適、中邪以及風邪引起的汗出、黃疸等病症。如果服用過量,會導致腹瀉。知母還有許多別名,如蚳母、連母、野蓼、地蓡、水蓡、水浽、貨母、蝭母、女雷、女理、兒草、鹿列、韭逢、兒踵、東根、水須、沉燔、𧂇等,根據《唐本草》記載,還有個別名叫昌文。知母多生長在河內的山谷中。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後使用。
知母的外形像菖蒲,但更加柔潤。它的葉子非常難以枯死,即使被挖出來也會繼續生長。四月開出青色的花,形似韭菜花,八月結出果實。參考隱居的《圖經》記載。
陶弘景說:「知母的外形像菖蒲,根部是白色的,葉子非常難以枯死,即使被挖出來也會繼續生長,必須要等它乾燥後才會停止生長。它的顏色像金,性質至陰,和土的結合非常緊密。正因為它具有金的屬性,又與土緊密相連,所以陰氣充沛,能夠產生水,因此能夠作用於肺、腎、胃這兩個臟器和一個腑,這是不可改變的。」
劉潛江認為,「知母味道甘苦,苦味中又帶有辛味,雖然苦味佔主要,但以甘味開始,以辛味結束。而且它在四月開花,代表氣暢於火,八月結果,代表氣孕於金,因此它能夠作用於肺和胃的氣分,這是可以理解的」。我認為,它能治療消渴症,說明它能作用於肺;能治療體內發熱,說明它能作用於胃。正因為如此,當陽明之火過盛,而導致太陰受損,出現大熱、煩躁、口渴等症狀時,知母就成為必不可少的藥物。消渴症這個病,小便少的,古人稱之為消渴;小便多的,稱之為渴利。
消渴症多用知母,同時輔助排水的藥物;渴利症則多不用知母,而是輔助溫通的藥物。小便少,多是由於胃熱引起的。胃熱,會導致下焦沒有陽氣,無法化水。小便多,多是由於腎熱引起的。腎熱,會吸收精液,直接向下排泄。臟器吸收氣,腑排出物質,速度非常快。這兩種病症的鑑別診斷和用藥原理是很精深的。
知母能夠滋陰、清熱、止渴,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它能幫助排水,古人很少使用,後人大多不明白其中的原因。水患的產生,正是因為火的作用沒有得到宣洩。如果火的作用沒有得到宣洩,再使用知母,等於用水來幫助水,只會讓水患更加氾濫。這是因為,疾病變化到極端時,不能用常理來看待。人賴以生存的是「氣血」,而使氣血互相生成轉化的動力是「陰陽」。
陰陽的表現是「水火」。沒有火,水就會四處流散;沒有水,火就會燒熔岩石。這是通常情況。然而,難道沒有火過盛,反而導致水無法流動的情況嗎?每當土壤濕潤,天氣悶熱,大雨連綿的時候,溝渠都會充滿水,等到清風寒冷時,水就乾涸了。人也一樣,難道沒有因為發熱而口渴,因為口渴而大量飲水,因為飲水過多而無法化解,導致水腫的情況嗎?因此,《千金方》和《外臺秘要》這兩本書,都記載了用知母治療水腫的方子。《千金方》說:「有人患有水腫,腹部腫大,堅硬如石頭,四肢卻很細,稍微勞累,腳踝和小腿就會腫脹,食慾不佳,呼吸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