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36)
本經疏證 (136)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不與水穀之氣為伍,則能治血分之陰氣結,不能治霧露水穀之陰氣結。故溼痹、水氣,雖為陰結,非芍藥所能開也。然則血瘀,豈非陰結之尤者,而有用、有不用,其義何居?蓋芍藥,能治血之定,不能治血之動桂枝龍骨牡蠣湯、桂枝救逆湯、柏葉湯、黃土湯、赤小豆當歸散、瀉心湯、旋覆花湯,雖為血分之病,乃因陽氣逼逐而然,不關陰結,故不用。
能治血中氣結,不能治血結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丸、下瘀血湯、大黃甘遂湯、礬石丸、紅藍花酒等證,皆為血結,非血中之氣結,故不用。辨此之法,氣主煦之,血主濡之。不濡為血病,不煦為氣病。是以芍藥所主之血證,多拘急腹痛也。
「太陰病,衇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胃氣弱,易動,故也」,夫芍藥,豈大黃之儔歟?殊不知,芍藥開陰結,大黃開陽結,品物迥殊,開胃和中則同。故以相提竝論耳。曰「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曰「以小承氣湯少與微和之」,是視大黃不甚重也。
曰「若厥愈足溫者,重與芍藥甘草湯」、曰「防己黃芪湯證,胃中不和者,加芍藥」,是視芍藥不為輕矣。曰「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其寒熱虛實之機,用大黃、芍藥之義,不昭昭然若發蒙乎?然則芍藥甘草附子湯,芍藥、附子孰為主。蓋兩物功齊力侔者也。
芍藥、甘草,得桂枝湯之半,盡太陽未盡之風邪;附子、芍藥,得真武湯之半,抑少陰方興之水氣。太陽病,熱邪未除,將合少陽者,於芍藥甘草湯中加黃芩;寒熱未除,將入少陰者,於芍藥甘草湯中加附子。以此言之,則發縱指示者,芍藥;其附子、黃芩,不過追逐得獸之力耳。
瞿麥:味苦、**辛,**寒,**無毒。**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瞖,破胎,墮子,下閉血,養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長毛髮。一名巨句麥,一名大菊,一名大蘭。生泰山川谷。立秋採實,陰乾。蓑草、牡丹為之使,惡螵蛸
瞿麥,苗高一尺,葉尖小,青色,似地膚葉,又似初生竹葉。莖纖細有節,梢間開花,大如錢,紅紫粉白數色。根紫黑色,形如細蔓菁。子頗似麥,用其蕋殼。參《圖經》、《綱目》
凡花色斑斕,味苦氣寒者,大都為火化。瞿麥,花開午月,亦適得火令之正,但用其蕋殼,不用其實,是宜治火腑之病矣。乃其實,凡至乾爆,則迸出不畱。故物之不當畱者,皆能決而去之。小腸多血,為泌別水穀之腑,其所存畱,不過蓄血與宿水耳。此《本經》主治所以首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而以破胎、墮子、下閉血為殿也。
白話文:
芍藥這種藥,如果針對的是因為血分裡陰氣凝結所造成的病症,它就能發揮療效;但如果是因為外來水氣或食物濕氣所導致的陰氣凝結,芍藥就無能為力了。因此,像是濕痹、水腫這些病症,雖然也屬於陰氣凝結,但並非芍藥所能治療。既然如此,血瘀這種更嚴重的陰氣凝結,芍藥有時有效、有時無效,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是芍藥擅長治療靜止不動的血瘀,卻無法處理因氣血擾動而形成的血瘀。例如,桂枝龍骨牡蠣湯、桂枝救逆湯、柏葉湯、黃土湯、赤小豆當歸散、瀉心湯、旋覆花湯這些方劑,雖然治療的是血分疾病,但這些病症是因為陽氣過盛,迫使血液妄行所致,跟陰氣凝結沒有關係,所以用不上芍藥。
芍藥能處理血中氣滯的問題,但不能解決單純的血瘀。像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丸、下瘀血湯、大黃甘遂湯、礬石丸、紅藍花酒等方劑所針對的病症,都是單純的血瘀,不是氣滯引起的,所以也不需要芍藥。判斷的方法是,氣的主要功能是溫煦,而血的主要功能是濡養。如果身體無法得到濡養,就是血的問題;如果身體無法得到溫煦,就是氣的問題。所以,芍藥主要治療的血病,大多伴隨拘攣、腹痛的症狀。
《傷寒論》提到:「太陰病,脈象虛弱,病人持續腹瀉,如果應該使用大黃、芍藥的話,要減量,因為胃氣虛弱,容易受到藥物刺激。」芍藥跟大黃本質上完全不同,芍藥是開通陰氣的凝結,而大黃則是開通陽氣的凝結,兩者的性質截然不同,但它們都有調和脾胃的功能,所以才將它們相提並論。《傷寒論》又說:「如果胃氣不和,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要少量使用調胃承氣湯」;「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由此可見,大黃的藥性並非非常強烈。
另外,《傷寒論》也說:「如果四肢冰冷,手腳回暖,要大量使用芍藥甘草湯」;「防己黃芪湯證,如果伴隨胃氣不和,要加入芍藥」,由此可見,芍藥的藥性也並非輕微。還有,「發汗後,出現怕冷的症狀,是因為身體虛弱,要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如果不怕冷,反而發熱,是因為身體有實邪,要調和胃氣,使用調胃承氣湯。」這清楚地說明了寒熱虛實的病機,以及使用大黃、芍藥的意義,不是非常明顯嗎?那麼,芍藥甘草附子湯中,芍藥和附子哪個才是主藥呢?事實上,這兩種藥的功效和力量是相當的。
芍藥、甘草這兩種藥,取桂枝湯的一半藥力,可以清除太陽病還沒有完全消除的風邪;附子、芍藥這兩種藥,取真武湯的一半藥力,可以抑制少陰病剛開始出現的水氣。太陽病,熱邪還沒有清除乾淨,將要轉入少陽病,在芍藥甘草湯中加入黃芩;寒熱之邪還沒有清除乾淨,將要轉入少陰病,在芍藥甘草湯中加入附子。由此來看,主導整個治療方向的是芍藥,而附子、黃芩只是輔助,用來加強藥效而已。
瞿麥:味道苦、辛,性寒,無毒。 主要治療關格病、各種癃閉、小便不通等症狀,可以排出膿液,消除癰腫,明目,去除眼翳,催生,墮胎,排出經血瘀滯,滋養腎氣,驅除膀胱的邪氣,止霍亂,促進毛髮生長。別名叫做巨句麥、大菊、大蘭。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在立秋時採摘它的果實,陰乾後使用。蓑草、牡丹是它的佐藥,它厭惡螵蛸。
瞿麥,植株大約一尺高,葉子尖細、呈青色,像是地膚的葉子,又像是剛長出來的竹葉。莖細長有節,末端開花,花朵大小像銅錢,顏色有紅紫、粉白等。根部呈紫黑色,形狀像細小的蔓菁。種子很像麥粒,使用它的花蕊外殼。相關內容可以參考《圖經》和《本草綱目》。
凡是花色鮮豔、味道苦、性寒的植物,大多帶有火的性質。瞿麥在午月開花,正好是火氣最旺盛的時候,但人們只用它的花蕊外殼,不用它的果實,因此它適合治療與火相關的內臟疾病。瞿麥的果實,一旦乾燥成熟,就會彈出散落,不留分毫。所以,凡是不應該留在體內的東西,瞿麥都可以將它們排出。小腸是負責分泌和區分水穀精微的器官,它所儲存的,不過是瘀血和宿水而已。《本草經》記載瞿麥的主要治療功效,首先是關格、各種癃閉、小便不通等,最後是破胎、墮子、排出經血瘀滯,原因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