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35)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35)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唯心下續堅滿,則開結行水,在所必須矣。真武湯何獨不然,旣利而水氣行,腹痛止,則不必用芍藥。若痢而腹痛不止,則芍藥尚在必用,此可意會而得者也。〈太陰篇〉云「衇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夫不曰「不可用」,而曰「宜減之」,則因陰結而腹痛,因腹痛而下痢,不得不用芍藥者,在此。潔古製芍藥湯治痢,為有所本矣。

「衇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二證迥乎不同。二湯相異,僅芍藥一味。其同其異,必能別之,而後芍藥之用可著也。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髮落,衇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其同,亡血也。

其異,少腹弦急也。亡血之因甚多,此則陰不交陽,陽氣四射,逼血外出。急變則亡陽,緩變則勞瘵。治此之法,當審其陰何以不與陽交。若少腹弦急,則陰結也。其不由陰結者,必因驚怖,陽氣上出,陰氣下流也。陰氣下流,復用芍藥,是為更虛其虛,必至陰氣亦溢,追逐陽氣,陽氣無所駐足,拔隊外亡,不為牡蠣、龍骨而收,不為桂枝、生薑而通,不為甘草、大棗而緩矣。其由陰結者,則以陽不得入也。

若用芍藥,陰結旣破,陽氣遂布,陰陽和調,氣日生而血自益,諸證遂不作矣。夫豈非一味之攸繫耶?

天道下濟而光明,是故陽欲其下;地道卑而上行,是故陰欲其升。陽不下濟,則旁出四射;陰不上行,則堅凝寒沍。然有陽不交陰者,有陰不交陽者。陽不交陰,陰遂寒沍,法當引陽就陰,四逆、吳茱萸等證是也。陰不交陽,陽遂旁出,法當破陰布陽,附子、真武等證是也。

是於用芍藥,不用芍藥,可以窺其際焉。不用芍藥者,由陽氣自離窟宅,可無論矣。用芍藥者,又有水與寒之分。水性流動,故激射四出;寒性堅凝,故定止不移。動,故或欬,或利,或嘔,則應之以生薑,使追逐四出之邪;不動,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則應之以人薓,使居中而禦侮。白朮、附子之溫燥,以布陽光,消陰翳。

茯苓之通利,以開其出路。而賴芍藥開通凝結,則同。蓋陰不開,陽不入,反足以助洩越者,有之矣。詎非此一味為之樞機耶?

芍藥,能開陰結。溼痹之骨節疼煩、掣痛,水氣之聚水成病,獨非陰結耶?皆不用,何也?蓋芍藥,外能開營分之結,不能解筋骨間結;內能開下焦肝脾腎之結,不能開上焦心肺之結也。何以故?夫外而營分,內而肝脾腎,皆血所常流行宿止者也。芍藥璀璨之色,馥郁之氣,與血中之氣相宜。

白話文:

只有當心下出現持續的堅硬脹滿時,才必須使用能開散結氣、疏通行水的藥物。真武湯也是如此,當水氣被排出,腹痛停止,就不需要使用芍藥。如果腹瀉且腹痛不止,芍藥仍然是必要的,這點可以意會理解。太陰篇說:「脈象虛弱,病人持續腹瀉,如果應該使用大黃、芍藥等藥物,則應該減量使用。」這裡不是說「不可使用」,而是說「應該減量」,是因為陰邪凝結導致腹痛,腹痛又導致腹瀉,所以必須使用芍藥。潔古先生製作芍藥湯來治療痢疾,是有其依據的。

「脈象呈現芤、動、微、緊,男子遺精,女子夢交,可用桂枝龍骨牡蠣湯治療。」以及「火邪引起的症狀,可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這兩種證候截然不同。這兩個方劑的差異只在於是否使用芍藥。必須要能區分它們的相同與不同,才能了解芍藥的用途。所謂的「遺精病人,會出現少腹緊繃,陰莖頭寒冷,頭暈眼花,頭髮脫落,脈象極度虛弱、芤遲,這屬於清穀、亡血、失精的表現。」以及「太陽病,用火薰烤,無法發汗,病人會煩躁不安,到了特定時辰仍無法緩解,必定會出現小便帶血,這稱為火邪。」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屬於亡血。

它們的不同點是,遺精會出現少腹緊繃。導致亡血的原因很多,這裡的情況是陰陽不交,陽氣向外散逸,迫使血液外流。病情急劇變化會導致亡陽,緩慢變化則會形成勞損。治療這種情況,要仔細辨別陰氣為什麼不能與陽氣交合。如果出現少腹緊繃,就表示是陰邪凝結。如果不是陰邪凝結導致的,必定是因驚恐導致陽氣上衝,陰氣下陷。如果陰氣下陷,又使用芍藥,則是讓虛更加虛弱,必定會導致陰氣也外溢,追逐陽氣,使陽氣無處停留,最終散失,無法用牡蠣、龍骨來收斂,也無法用桂枝、生薑來疏通,更無法用甘草、大棗來緩和了。如果是由於陰邪凝結引起的,那是因為陽氣無法進入。

如果使用芍藥,陰邪凝結被打破,陽氣就能順利運行,陰陽調和,氣血日益旺盛,各種症狀就不會出現了。難道這不是一味藥的關鍵作用嗎?

天道向下運行,帶來光明,所以陽氣應該向下運行;地道卑下,卻向上運行,所以陰氣應該向上升騰。陽氣不向下運行,就會向四周散逸;陰氣不向上升騰,就會凝結寒冷。有陽氣不與陰氣交合,也有陰氣不與陽氣交合的情況。陽氣不與陰氣交合,陰氣就會寒冷凝結,治療方法應該引導陽氣歸於陰,像四逆湯、吳茱萸湯等證候就是如此。陰氣不與陽氣交合,陽氣就會向外散逸,治療方法應該破除陰邪,使陽氣運行,像附子湯、真武湯等證候就是如此。

所以,是否使用芍藥,可以從中看出其中的關鍵。不使用芍藥的情況,是由於陽氣自己離開了原位,這就可以不必多論了。使用芍藥的情況,又有水邪和寒邪之分。水性流動,所以會激射四散;寒性凝結,所以會固定不動。水邪作祟,會出現咳嗽、腹瀉、嘔吐等症狀,應該使用生薑,讓生薑去追逐四散的邪氣。寒邪作祟,則會出現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等症狀,應該使用人參,使人參居中防禦外邪。白朮、附子的溫燥之性,可以散發陽光,消除陰霾。

茯苓的通利作用,可以打開氣機的通路。這些都要依靠芍藥來開通凝結的阻礙,這點是相同的。陰邪不被打開,陽氣就無法進入,反而會助長陽氣的洩散。難道芍藥不是關鍵的一味藥嗎?

芍藥,能夠開解陰邪凝結。濕痹引起的關節疼痛、牽引疼痛,水氣積聚成病,難道不是陰邪凝結嗎?為什麼都不使用芍藥呢?因為芍藥,對外能開解營分之邪結,卻不能解開筋骨間的凝結;對內能開解下焦肝脾腎的凝結,卻不能開解上焦心肺的凝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外在的營分,以及內在的肝脾腎,都是血液經常運行、停留的地方。芍藥美麗的顏色,濃郁的氣味,都與血液中的氣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