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34)
本經疏證 (134)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與桂枝湯,芍藥、桂枝,一破陰,一通陽,且佐以生薑,解其周旋不舍之維;使以甘棗,緩其相持之勢,得微似有汗,諸證遂止。此實和營布陽之功,斷斷非酸收止汗之謂也。蓋用陽藥以破陰結,則有便厥、咽乾、腳攣急之患;徒通陽氣,不破陰結,則有汗多亡陽之禍。茲則芍藥之功能,非他所克代矣。
芍藥之任,莫重於小建中湯,其所治「若煩,若悸,若裏急,若腹滿痛」,為陰氣結無疑。惟其治黃,則有不可解者。蓋小便自利,即不能發黃,仲景固言之矣。今云小便自利,何以得成黃耶?用小建中,夫是以知,芍藥能入脾開結也。胃能納受,膀胱能輸洩,水穀之道,一若無恙,乃病於黃,則獨為脾病矣。
黃者,水穀之精,鬱於中而變見於外也。小便不利為黃,是水穀之氣皆不化。水穀之氣皆不化,是陰陽互結。陰陽互結者,其不得用芍藥,審矣。今小便自利而為黃,是水氣化,穀氣不化。水氣化,而穀氣不化,是陰結而陽不布。食入於陰,不長氣於陽,與溼熱成黃,蓋有虛實之判矣。
夫如是,焉得不用建中,焉得不重芍藥,抑非特此也。〈虛勞篇〉之「衄,失精,四肢痠疼,咽乾,口燥」,似皆桂枝、芍藥所宜,而不知皆由陰氣結,陽不得入,故浮游四射耳。陰氣開,陽氣入,則浮火歸元矣。非芍藥之功哉?仲景於是篇,著一小建中湯證。於〈虛勞篇〉,著一大黃䗪蟲丸證。
可見,實證中有虛,虛證中有實,學者最宜體察也。「太陽病,下之後,衇促,胷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同一滿也,而芍藥有去取之殊。何哉?芍藥之用,在痛不在滿,亦以滿為陽,痛為陰耳。夫然,故建中,芍藥最重,當歸芍藥散尤重,職是故也。
且皮有分部,衇有經紀,焉得上下無別乎?胷中者,陽之府,天氣主之;腹中者,陰之府,地氣主之。結於上者,多屬陽;結於下者,多屬陰。譬之腸胃中燥結,則用承氣;心下燥結,則用陷胷。承氣用硝黃,陷胷亦用硝黃,然必兼蠲飲如甘遂、葶藶之類。故腹中滿痛,多用芍藥如〈腹滿篇〉中,大柴胡湯、抵當、烏頭桂枝等湯,是也。
心下滿痛,則在所不用如〈胷痹篇〉之桂枝生薑枳實湯、烏頭赤石脂丸、九痛丸等,是也。宜忌之旨,概可見矣。抑滿者,氣之盛也。陽氣盛於陽位則滿,陰氣盛於陰位亦滿,其見於內者,有上下之分。陽盛則衇促,陰盛則衇弦澀,據部位,按衇象,別痛否,則芍藥當用不當用,豈不瞭如指掌哉。
小茈胡湯、通衇四逆湯、防己黃芪湯,皆以腹痛加芍藥,前言不為謬矣。桂枝加芍藥湯、脾約麻仁丸,則似用芍藥為下藥者。蓋因陰結而地道不行,得此,即可通降,故也。乃真武湯,則以下利去之,甘遂半夏湯,則以下利用之。何哉?夫用芍藥,以開結爾。甘遂半夏湯證,曰「衇伏,其人利反快」,利而能快,畱飲欲去,何必更用芍藥、甘遂。
白話文:
桂枝湯中,芍藥和桂枝分別有破陰和通陽的作用,再加上生薑,可以解開身體中持續運轉的糾結;用甘草和紅棗來緩和藥力相持的狀態,使身體微微出汗,各種病症就會停止。這實際上是調和營血、發散陽氣的功效,絕對不是酸澀收斂來止汗的意思。用溫熱的藥物來打破陰氣的凝結,可能會導致昏厥、咽喉乾燥、腳部抽筋等問題;單純疏通陽氣,而不破除陰氣凝結,又可能會造成大量出汗而導致陽氣虛脫的危險。這時芍藥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是其他藥物無法取代的。
芍藥最重要的作用體現在小建中湯中,它所治療的「煩躁、心悸、裡急、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毫無疑問是陰氣凝結所致。然而,芍藥治療黃疸的機制卻令人難以理解。因為小便正常的話,是不會產生黃疸的,這點張仲景早就說明過了。現在說小便正常,怎麼會出現黃疸呢?用小建中湯來治療,就可以知道,芍藥能夠進入脾臟,疏通凝結。胃能正常納食,膀胱能正常排泄,水穀運化的過程看似沒有問題,卻出現了黃疸,那一定是脾臟出了問題。
黃疸,是水穀的精華鬱積在體內,然後在外部表現出來的。小便不順暢而導致黃疸,是水穀之氣都無法運化。水穀之氣無法運化,是陰陽互相凝結。陰陽互相凝結的情況下,顯然不能使用芍藥。現在小便正常卻出現黃疸,是水氣可以運化,而穀氣不能運化。水氣可以運化,而穀氣不能運化,說明是陰氣凝結,導致陽氣不能順暢發散。食物進入體內卻不能轉化成陽氣,如果再加上濕熱,就會形成黃疸,這種情況有虛實之分。
既然如此,怎麼能不用小建中湯呢?怎麼能不重視芍藥的作用呢?而且不僅僅是這樣。《虛勞篇》中提到的「流鼻血、遺精、四肢痠痛、咽喉乾燥、口乾」等症狀,看起來都適合用桂枝和芍藥來治療,但實際上都是因為陰氣凝結,陽氣不能進入,才會浮散到體外。陰氣被疏通,陽氣進入體內,浮散的虛火自然就會歸於本位。這不正是芍藥的功效嗎?張仲景在這一篇中寫到了小建中湯的證候,又在《虛勞篇》中寫到了大黃䗪蟲丸的證候。
由此可見,實證中有虛,虛證中有實,學習醫學的人最應該仔細體會。「太陽病,排泄之後,脈搏急促,胸部脹滿,用桂枝去芍藥湯來治療」、「本來是太陽病,醫生反而使用排泄的方法,因此導致腹部脹滿時而疼痛,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同樣是腹部脹滿,芍藥卻有去除和加入的區別。為什麼呢?芍藥的作用在於治療疼痛而不是脹滿,而且也將脹滿歸為陽證,將疼痛歸為陰證。正因為如此,所以小建中湯中芍藥最為重要,當歸芍藥散中芍藥也尤為重要,原因就在這裡。
而且皮膚有不同部位,經脈有不同的運行路線,怎麼可能上下沒有區別呢?胸部是陽氣的所在,由天氣主管;腹部是陰氣的所在,由地氣主管。凝結在上部的,多屬於陽證;凝結在下部的,多屬於陰證。比如腸胃乾燥凝結,就用承氣湯;心下乾燥凝結,就用陷胸湯。承氣湯要用芒硝和大黃,陷胸湯也要用芒硝和大黃,但一定要搭配攻逐水飲的藥物,如甘遂、葶藶等。所以,腹部脹滿疼痛,大多會使用芍藥,就像《腹滿篇》中的大柴胡湯、抵當湯、烏頭桂枝湯等方劑。
而心下脹滿疼痛,則不宜使用芍藥,比如《胸痹篇》中的桂枝生薑枳實湯、烏頭赤石脂丸、九痛丸等。用藥的適宜和禁忌,大致可以看出來。此外,脹滿是氣盛的表現。陽氣在陽位旺盛就會導致脹滿,陰氣在陰位旺盛也會導致脹滿,其在體內表現出來的,有上下之分。陽氣旺盛則脈搏急促,陰氣旺盛則脈搏弦澀。根據部位,判斷脈象,區別是否疼痛,那麼芍藥是否應該使用,不是就清清楚楚了嗎?
小柴胡湯、通脈四逆湯、防己黃芪湯,都因為腹痛而加用了芍藥,可見前面的說法沒有錯誤。桂枝加芍藥湯、脾約麻仁丸,看起來好像是用芍藥來當作排泄藥物。那是因為陰氣凝結導致大小便不通暢,使用了芍藥,就可以通暢下降。而真武湯,則是用利尿的方法來排泄;甘遂半夏湯,則是用攻逐水飲的方法來排泄。為什麼呢?用芍藥,是為了疏通凝結。甘遂半夏湯的症狀是「脈象沉伏,排泄反而會覺得舒暢」,既然排泄後能感到舒暢,說明停留在體內的水飲想要排出去,何必再用芍藥、甘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