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33)
本經疏證 (133)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斯時,苟助陽壯氣用附子、乾薑等劑,原不防廁茯苓、澤藛於其間,使生者生,化者化,乃推其源不由氣之不煦,而由血之不濡,則〈當歸四逆湯〉者,旣不能助陽壯氣,反用茯苓、澤藛以化其氣為水而通利焉,可不謂「重虛其虛」乎?是茯苓、澤藛於此,雖宜於通利,不宜於氣息之微。與細辛、桂枝洽,不與當歸、芍藥洽,昭昭然矣。
然則通衇之物,不有人薓、麥門冬乎?夫惟血衇之行,固以氣,亦有血不澤而氣不行者,故古人於經衇流通,每比之風與水,用乾薑、附子以振陽,猶之熱盛而風生也。用當歸、芍藥、桂枝以生衇,猶之決渠以通道也。人薓之通衇,為鼓其橐籥無論已。麥門冬之通衇,雖亦比於滑澤水道,然究協於土之焦枯而不通,終未洽乎源之不濬而不達。
故濬血之源,非理心之用不可。欲通心之用於十二經十五絡,非直探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之本不可。欲探其本,舍木通其誰哉!且人薓、麥門冬,能使其流,不能分其派也;能使其來,不能竟其委也,則所謂功克兩就者,其又舍木通,而奚屬耶?
芍藥: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衇,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一名白朮,一名餘容,一名犁食,一名解倉,一名鋋。生中岳川谷及邱陵。二月、八月採根,暴乾。雷丸為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鼈甲、小薊,反藜蘆
芍藥,十月生芽,正月乃長,出土色紅,漸大漸轉而青,作叢。莖上三枝五葉,似牡丹而狹長,高一、二尺。夏初開花,其色不一,結子。入藥用根。參《圖經》、《綱目》
芍藥,十月生芽,三月放花,破陰寒凝沍而出,乘陽氣全盛而榮。故能破陰凝,布陽和。蓋陰氣結,則陽不能入,陰結破,則陽氣布焉。是布陽和之功,又因破陰凝而成也。特其味苦酸,苦者,能降不能開。故凡陰沍之結於上,非開無以致其力者,忌之。酸,則能破能收。故凡陰結旣破,不欲其大洩降者宜之。
此則所宜分別者也。統計兩書,用芍藥者,六十四方。其功,在合桂枝,以破營分之結;合甘草,以破腸胃之結;合附子,以破下焦之結。其餘,合利水藥,則利水;合通瘀藥,則通瘀。其體陰,則旣破,而又有容納之善;其用陽,則能布,而無燥烈之虞。雖必合他藥,始能成其功,實有非他藥所能兼者。
世之人,徒知其能收,而不知其收,實破而不洩之功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張子《正蒙》云「陽為陰累,則相持為雨而降;陽在外不得入,則周旋不舍而為風」。是故,營陰結於內,衛陽不得入,則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營與衛周旋不舍,則鼻鳴乾嘔;營與衛相持而終不相舍,則汗出矣。
白話文:
這個時候,如果只是用附子、乾薑等藥來幫助陽氣強盛,並非不能在其中加入茯苓、澤瀉,使該生的能夠生長,該轉化的能夠轉化。但如果推究病源,並非因為陽氣不溫煦,而是因為血液不夠滋潤,那麼〈當歸四逆湯〉這種藥方,既不能幫助陽氣強盛,反而使用茯苓、澤瀉來把氣化為水而加以疏通,這難道不是「重虛其虛」嗎?因此,茯苓、澤瀉在這裡,雖然適合疏通水道,卻不適合氣息微弱的情況。它們與細辛、桂枝相合,卻不與當歸、芍藥相合,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既然如此,那麼疏通血脈的藥物,難道沒有人蔘、麥門冬嗎?血脈的運行固然需要氣的推動,但也有因為血不夠滋潤而導致氣無法運行的情況。所以古人把經脈的流通比作風和水,用乾薑、附子來振奮陽氣,就像是熱盛而產生風一樣;用當歸、芍藥、桂枝來滋養血脈,就像是開挖溝渠來疏通水路一樣。人蔘的疏通血脈,是鼓動氣機的作用,就不再多說了。麥門冬的疏通血脈,雖然也像是潤滑水道,但終究只是適用於土地乾枯而不通暢的情況,並不能解決血源不夠深廣而不通達的問題。
所以,要疏通血脈的源頭,必須要調理心臟的功能才行。要使心臟的功能作用於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必須直接探求中焦(脾胃)受氣取汁、變化為血的根本。要探求這個根本,除了木通還有誰能勝任呢?而且,人蔘、麥門冬,只能使血流動,卻不能分清血流的支派;只能使血流來,卻不能使其順利到達目的地。那麼,所謂能達到雙重功效的藥物,除了木通,又能歸屬於誰呢?
**芍藥:味苦、酸,性平、微寒,有小毒。**主要治療邪氣引起的腹痛,消除血痹,破除堅硬的積塊,治療寒熱、疝氣、腫塊,止痛,利小便,補益氣,通暢血脈,緩和腸胃,驅散惡血,清除賊血,去除水氣,通利膀胱、大小腸,消除癰腫,治療時行寒熱病、中惡、腹痛、腰痛。又名白朮、餘容、犁食、解倉、鋋。生長在中岳的川谷和丘陵地帶。二月、八月採挖根部,曬乾。雷丸作為佐使藥,不宜與石斛、芒硝同用,畏懼硝石、鱉甲、小薊,與藜蘆相剋。
芍藥,十月生芽,正月開始生長,剛出土時呈紅色,逐漸長大轉為青色,成叢生長。莖上有三枝五葉,像牡丹但比較狹長,高一兩尺。初夏開花,顏色不一,會結果實。入藥使用根部。可參考《圖經》、《綱目》等書籍。
芍藥,十月生芽,三月開花,衝破陰寒的凝結而出,乘著陽氣旺盛時而繁榮。所以能破除陰寒的凝結,散布陽氣的和諧。陰氣凝結,陽氣就不能進入,陰氣凝結被破除,陽氣就能散布開來。這散布陽氣的和諧之功,也是因為破除陰寒的凝結而實現的。特別是芍藥的味道苦酸,苦味能降而不能開。所以凡是陰寒凝結在上部的,如果不開通就無法發揮其藥力,就要忌用芍藥。酸味則能破散也能收斂。所以凡是陰寒凝結已經被破除,不希望其過度洩降的情況,就適合使用芍藥。
這就是需要區分的地方。總計兩書,使用芍藥的方劑共有六十四個。芍藥的功效,在於配合桂枝,來破除營分的凝結;配合甘草,來破除腸胃的凝結;配合附子,來破除下焦的凝結。其他情況,配合利水藥物則利水;配合活血化瘀的藥物則活血化瘀。它的本性屬陰,所以破除凝結之後,又有容納的功效;它的作用屬陽,所以能散布陽氣,而沒有燥熱的副作用。雖然必須配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功效,但確實有其他藥物無法兼顧的優點。
現在的人,只知道芍藥能夠收斂,卻不知道它的收斂,實際上是破除後不外洩的功效。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氣的發散,可以用天地的降雨來比喻;陽氣的運動,可以用天地的疾風來比喻」。張載《正蒙》說:「陽氣被陰氣束縛,就會互相牽制而形成雨水降落;陽氣在外不得進入,就會周旋不停而形成風」。因此,營陰在體內凝結,衛陽無法進入,就會感到怕冷、怕風,身體發熱;營陰和衛陽周旋不停,就會出現鼻鳴、乾嘔;營陰和衛陽互相牽制,始終無法分離,就會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