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32)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32)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木通,蔓生,莖幹大者,至徑三寸。莖有細孔,兩頭皆通,含一頭吹,則氣出彼頭。每節有二、三枝,枝頭有五葉,頗類石韋,又似芍藥,二葉相對。夏秋開紫花,亦有白花者。結實如小木瓜,長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其莖亦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實一物也。參《唐本》、《圖經》、《綱目》

張隱庵曰:「防己、木通,皆屬空通蔓草。防己取用在下之根,則其性自下而上,從內而外。木通取用在上之莖,則其性自上而下,自外而內。此根升梢降,一定不易之理。後人用之利小便。須知小便之利,亦必上而後下,外而後內也。」

劉潛江云:木通之用,世類知其通水道。《本經》所載主治,一若悉主於血,無與乎水者。殊不知〈決氣篇〉曰:中焦受氣是為血。則水乃血之母,血乃水之精,源同派別者也。且《本經》所載木通主治,覈之《素問》、《靈樞》,如所謂九竅為水注之氣者,衇為血之府者,營為水穀之精氣,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衇者;經衇所以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竝未嘗水、血分言。然則踞其源,治水即能治血,治血即能治水矣。

矧又言津液已行,營衛大通,糟粕以次傳下,一若水穀入胃已後,苟津液未行,營衛未通,其糟粕不能下者。蓋胃中水穀之精氣,上注於肺,肺泌其清中之清者,歸於心以生血衇,營一身;泌其清中之濁者,仍歸於胃,以輸降於小腸、膀胱。

試取《本經》首言「除脾胃寒熱」,次及「通利九竅、血衇、關節」,則知木通於肺胃之交,真能為之承接疏瀹,使其氣化通,血化利者,即其莖小孔中通,兩頭貫徹,不有合於主衇之心,化血之包絡乎?不又有合於自胃而小腸,自小腸而膀胱,絕無阻隔乎?誠使氣化通,血化利。

清者升,濁者降,則在上之竅,自無礙神明之游行;在下之竅,自能濟糟粕之輸瀉,則所謂「通利九竅血衇關節」者,與「通利水道」,又豈有別耶?是《本經》舉其全,後世祇得其一節耳。抑後人多謂「木通瀉小腸」者,何居?夫心主血衇而合小腸,小腸者,心臟傳化之腑也。

故先哲有云:小腸通利,則胷膈血散;膻中血聚,則小腸壅滯。是則血衇通利,即其通利小腸之本;小腸通利,正其通利血衇之功也。以是細參之,但在下,則陽生陰中;在上,則陰生陽中,其機無二。上而火中之水在小腸者,旣和而能化;則在下,水中之火屬膀胱者,亦應之而能化。

其機亦無二也。但不可謂其專司小腸,無與於膀胱,又不可謂其旣入小腸,又入膀胱也。特病因於膀胱者,不得專主此耳。

然則仲景〈當歸四逆湯〉之用木通也,為利水道設乎?為通血衇設乎?蓋古人之用藥也,宜於此不宜於彼者勿用,與他物不相和洽者勿用,功不兩就者勿用。夫惟手足厥寒,衇細欲絕,豈無陰邪水飲,阻隔陽氣而然?且非水與寒勾,不用細辛,即桂枝亦導飲下氣之物,其與茯苓、澤藛同用者,不僅一處也,特化氣化血,各有攸分。手足厥寒,衇細欲絕,氣息之微,極矣。

白話文:

木通這種植物是蔓生,莖幹大的可以達到三寸粗。它的莖有細小的孔洞,兩頭都是通的,從一頭吹氣,氣就會從另一頭出來。每一節會長出兩到三根枝條,枝條的末端有五片葉子,很像石韋,又有點像芍藥,葉子是兩兩相對生長。夏秋時節會開紫色的花,也有開白色花的。它結的果實像小木瓜,長三四寸,裡面有黑色的核,白色的果肉,吃起來甘甜美味。木通的莖也有紫色和白色兩種,紫色的皮厚,味道辛辣,白色的皮薄,味道較淡,但它們實際上是同一種植物。這些記載可以參考《唐本草》、《圖經本草》、《本草綱目》。

張隱庵說:「防己和木通都是空心的蔓生植物。防己取用的是地下的根部,藥性會從下往上走,從內往外發散;木通取用的是上部的莖,藥性會從上往下走,從外往內滲透。這是根部上升,梢部下降的自然規律,是不會改變的。後人使用木通來利小便,要知道利小便的作用,也必須先從上而下,從外而內才能達到。」

劉潛江認為:「世人大多只知道木通能通利水道。《本經》記載的木通主治,看起來好像都是關於血的,和水沒有關係。但實際上《決氣篇》說:中焦接收的氣就是血。水是血的母親,血是水的精華,它們的源頭相同,只是分支不同。而且《本經》所記載的木通主治,如果仔細對照《素問》、《靈樞》就會發現,比如九竅是水液注入的地方,脈是血的府庫,營氣是水穀精氣,它調和五臟,散佈到六腑,才能進入脈道。經脈運行血氣,滋養陰陽,濡養筋骨,通利關節。這些都沒有把水和血分開來說。這樣看來,掌控水的源頭,治療水就能治療血,治療血也能治療水。」

進一步來說,津液運行,營衛暢通,食物殘渣才能依次排泄下去,就好像食物進入胃之後,如果津液不流通,營衛不暢通,那麼食物殘渣就無法順利排出。因為胃中水穀的精氣會向上輸送到肺,肺會將其中清澈的部分輸送到心臟生成血液,滋養全身。而比較混濁的部分會回到胃,然後向下輸送到小腸和膀胱。

如果我們看看《本經》中首先說木通能「去除脾胃寒熱」,接著說「通利九竅、血脈、關節」,那麼就會知道木通在肺和胃交接的地方,能起到承接疏通的作用,讓氣機運行暢通,血液運行順利。這和木通的莖裡面有小孔,兩頭貫通的特性不是一致嗎?這不就和主宰血脈的心臟以及包絡有關嗎?這不就和從胃到小腸,從小腸到膀胱,沒有任何阻礙的通道相關嗎?如果氣機暢通,血液運行順利,

清澈的上升,渾濁的下降,那麼在上的竅道,自然不會妨礙神明的運行;在下的竅道,自然能夠順利地排出食物殘渣。那麼所謂的「通利九竅血脈關節」和「通利水道」又有什麼區別呢?《本經》記載了木通的全部功效,而後人只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而且後人大多認為「木通是瀉小腸的藥」,這種說法又從何而來呢?心臟主管血脈,和小腸相合,小腸是心臟傳導轉化的腑。

所以古代的賢人說:「小腸通利,胸膈的血就能散開;膻中血聚積,小腸就會堵塞。」所以說血脈通暢,是通利小腸的根本;小腸通利,正是通利血脈的功效。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在下部,陽氣會產生於陰氣之中;在上部,陰氣會產生於陽氣之中,它們的機理是一致的。在上部,位於小腸中的火中之水,可以協調轉化;那麼在下部,屬於膀胱中的水中之火,也應該能夠呼應轉化。

它們的機理也是一致的。但是不能說木通只專門作用於小腸,而與膀胱無關,也不能說它既進入了小腸,又進入了膀胱。只是病因出在膀胱的,就不能只靠木通來治療。

這樣看來,張仲景在《當歸四逆湯》中使用木通,是為了利水道呢?還是為了通血脈呢?古代人使用藥物,適合這種情況而不適合那種情況的就不會使用,和其他藥物不協調的就不會使用,功效不能同時兼顧的就不會使用。手足冰冷,脈搏細微幾乎要消失,難道沒有陰邪水飲阻礙陽氣運行嗎?而且如果不是水和寒邪結合,就不會使用細辛,即使桂枝也是導引水飲向下走的藥物,它和茯苓、澤瀉等藥物一同使用的例子不止一處。只是化氣化血各有區別。手足冰冷,脈搏細微幾乎要消失,氣息微弱,這已經是非常危急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