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31)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31)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然究病輕藥峻,不宜急治。故止服如小豆者三丸,日三服,以漸去之。於此,見用麻黃,仍欲使之和緩,有如此者。

凡用麻黃發汗,治欬逆,皆可知其治肺矣。治心者,除半夏麻黃丸外,猶有可證者乎!然《傷寒》、《金匱》除此,卻無明文,而在《千金》、《外臺》者,可考也。《千金》治「心熱滿煩悶,驚恐,安心散,調心洩熱」,治「心衇厥大,寸口小腸熱,齒齲,嗌痛,麻黃湯」十三卷,《外臺》刪繁療「心勞,實熱,好笑無度,自喜,四肢煩熱,止煩,下氣,麻黃湯」,刪繁療「衇極熱,傷風,損衇,為心風。心風,狀多汗,無滋潤,消虛熱極,止汗,麻黃湯」十六卷。

范汪療「心腹積聚,寒中㽲痛,又心胷滿,脅下急,繞臍痛,通命丸」十二卷,皆以麻黃為君。則麻黃之通心陽,散煩滿,可見矣。然則在腎,獨無用麻黃者乎?是亦有之。《金匱》曰「病歷節,不得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千金》有治「腎勞熱,陰囊生瘡,麻黃根粉方」,亦有治「精極,五臟六腑俱損傷,虛熱徧身,煩疼,骨中㾓痛,煩悶方」十九卷,《外臺》有刪繁療「勞熱,四肢腫急,少腹滿痛,顏色黑黃,關格不通,鼈甲湯」十六卷,皆有麻黃。則麻黃之於腎,蓋治氣閉精凝,虛熱內作之證矣。

且過者,功之對也。用麻黃而過,在肺,則有厥逆,筋惕肉瞤;在心,則有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在腎,則有臍下悸。循其過而稽其功,則前所謂「麻黃下能通腎氣,而上能發心液為汗,及除肺家欬逆上氣」者,為不虛矣。

《本經》謂「麻黃除寒熱」,仲景亦有用麻黃治寒熱之方,而治寒熱主劑,實為茈胡。是則茈胡所治寒熱,與麻黃所治寒熱,當必有別矣。《傷寒論》曰「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衇微而惡寒,面有熱色,身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曰「服桂枝湯後,形如瘧,日再發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曰「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衇微弱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夫茈胡所主之寒熱,曰「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則與麻黃所主之「寒熱,一日二三度發,日再發者」,有別矣。且此則曰「惡寒」,小茈胡證則曰「外有微熱」,可見寒熱彼此皆有休時。惟茈胡證,則不惡寒,但有微熱;麻黃證,則無熱,而但惡寒。知此,則兩證之異昭昭然,無可疑矣。

通草:味辛、**甘,**平,**無毒。**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衇、關節,令人不忘,**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療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瘻,踒折,齆鼻,息肉,墮胎,去三蟲。**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谷及山陽,正月採枝,陰乾。

白話文:

然而,如果病症輕微卻用藥猛烈,不應該急於治療。所以,應當只服用像小豆般大小的藥丸三顆,每天三次,逐漸去除病邪。從這裡可以看出,使用麻黃,仍然希望它的藥效和緩,有這樣考慮的。

凡是使用麻黃發汗,治療咳嗽氣逆的,都可以知道它是用來治療肺部疾病的。至於治療心臟方面的,除了半夏麻黃丸之外,還有其他可以證明的嗎?雖然《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除了半夏麻黃丸之外沒有明確記載,但在《千金方》、《外台秘要》中卻可以找到相關的例子。《千金方》中記載用麻黃湯治療“心熱滿悶,煩躁不安,驚恐,使心安定,疏泄心熱”的病症,以及治療“心脈跳動過大,寸口脈象顯示小腸有熱,牙齒疼痛,咽喉疼痛”的病症,這些都收錄在第十三卷。《外台秘要》中刪繁就簡地記載用麻黃湯治療“心勞,實熱,喜歡大笑不止,自我感覺良好,四肢煩熱,止煩,下氣”的病症,以及刪繁就簡地記載用麻黃湯治療“脈象極熱,傷風,脈象受損,屬於心風。心風的症狀是多汗,皮膚乾燥沒有滋潤,消除虛熱非常嚴重,止汗”的病症,這些都收錄在第十六卷。

范汪的醫方中記載用“通命丸”治療“心腹積聚,寒邪引起的疼痛,以及心胸滿悶,脅下急迫,繞肚臍疼痛”的病症,收錄在第十二卷,這些醫方都以麻黃為主藥。由此可見,麻黃可以疏通心陽,散去煩悶,是很明顯的。那麼在腎臟方面,難道就沒有用到麻黃的情況嗎?也是有的。《金匱要略》中說“關節疼痛,不能彎曲伸直,用烏頭湯主治”,《千金方》中有用“麻黃根粉”治療“腎虛引起的發熱,陰囊生瘡”的記載,也有治療“精氣極度虧損,五臟六腑都受損傷,全身虛熱,煩躁疼痛,骨頭裡面刺痛,煩悶”的方劑,收錄在第十九卷。《外台秘要》中刪繁就簡地記載用“鼈甲湯”治療“勞累引起的發熱,四肢腫脹急迫,少腹滿痛,臉色發黑發黃,大小便不通暢”的病症,收錄在第十六卷,這些方劑中都含有麻黃。由此可見,麻黃對於腎臟,主要是治療氣機閉塞,精氣凝滯,虛熱內生的病症。

並且,過度用藥的反應,與藥物的作用相對應。使用麻黃過量,在肺部會出現厥逆、筋脈跳動、肌肉顫動等症狀;在心臟會出現用手捂住胸口、心悸、想按壓胸部等症狀;在腎臟則會出現肚臍下跳動等症狀。根據過量用藥後的反應來推究藥物的功效,那麼之前所說的“麻黃向下能疏通腎氣,向上能使心液化為汗液,以及能去除肺部咳嗽氣逆的症狀”這些說法,就不是虛假的了。

《神農本草經》說“麻黃能去除寒熱”,張仲景也有用麻黃治療寒熱的方劑,但治療寒熱的主要藥物實際上是柴胡。由此可見,柴胡治療的寒熱,與麻黃治療的寒熱,肯定有區別。《傷寒論》中說“太陽病,病程八九天,症狀如瘧疾,發熱,怕冷,熱多寒少,一天發作兩三次,脈象微弱且怕冷,面部有熱色,身上癢,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又說“服用桂枝湯後,症狀如瘧疾,一天發作兩次的,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還說“太陽病,發熱,怕冷,熱多寒少,脈象微弱的,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柴胡所治療的寒熱,是“往來寒熱,發作有時”,這與麻黃所治療的“寒熱,一天發作兩三次,一天發作兩次”是不同的。並且,這裡說的是“惡寒(怕冷)”,小柴胡湯證說的是“外有微熱(體表有輕微發熱)”,可見寒熱兩者都有間歇的時候。只有柴胡證,不惡寒,只是有輕微的發熱;麻黃證則沒有發熱,只是怕冷。了解這些,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兩者症狀的不同,沒有什麼可懷疑的了。

**通草:味辛、**甘,**性平,**無毒。**主要功效是去除惡蟲,消除脾胃寒熱,疏通九竅、血脈、關節,使人不易忘事,**治療脾疸、常想睡覺、心煩、嘔吐時發出聲音,治療耳聾,消散癰腫、各種結塊不消、金瘡、惡瘡、鼠瘻、扭傷、鼻塞、息肉、墮胎,去除三種寄生蟲。**別名又叫附支,**又叫丁翁。生長在石城山谷和山陽,正月採摘枝條,陰乾後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