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29)
本經疏證 (129)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
有汗,不得用麻黃,斯言信矣。然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越婢湯二證,皆有汗出。汗出更用麻黃,獨不畏其亡陽耶?雖然汗多亡陽,為佐使用溫藥者言耳。夫寒邪外著,熱氣騰沸,原因身中陰氣痹阻,不與陽交。故麻黃、青龍等湯義,在使陰交於陽。陽氣旣和,遂和於外著之陰寒為汗。
設服之過劑,則陽纔外洩,陰即內爭,此汗多亡陽之謂矣。茲二證者,旣已有汗,陽猶甚盛,不與陰和。故或逼陰於外為汗,或逐陰於上為喘,或陽鬱不宣為風水,或阻氣於上為肺脹,故曰「汗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
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曰「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衇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曰「欬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衇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曰「《千金》用越婢加朮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洩,厲風氣,下焦腳弱」,可見,皆陰與陽爭,不能勝陽。
陽結聚而陰散漫,陽上薄而陰不下輸,如是而不用麻黃發其陽,陽終不能布;不用石膏洩陽通陰,陰終不能歸。故兩方者,非特用麻黃,且多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且倍用焉越婢湯。然終以陰陽不能相交,刻刻慮其陰勝陽負。故越婢湯下,云「惡風者,加附子一枚」,其中仍有生薑三兩。
可見雖發其陽,洩其陽,仍不忘夫亡陽矣。
然則大青龍湯,用石膏倍麻黃,義莫比於此否?曰「大青龍湯與越婢湯對待,固可以知表氣疏密;與小青龍湯對待,尤可以知裏氣虛實」。夫麻黃,由表實而用。用麻黃彌重者,表彌實。用麻黃至六兩已矣,乃大青龍之不汗出,與越婢之續自汗出,固可同日而語歟?夫皮毛者,肺之合。肺主衛,衛者,一身極外之捍衛也。
故表氣實者,不聚於營衛皮毛,即聚於肺。心者,覆於肺下。表邪旣聚於肺,心氣無從發舒。故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主之。如盛寒之邪,聚於皮毛營衛,雖至一身悉腫,在內之心氣,猶可發舒。故無大熱,續自汗出者,越婢湯主之。聚於上,則欲其通於營衛,為汗外洩耳。
若在營衛皮毛為腫,則不必桂枝之通,毋庸杏仁之降,此大青龍、越婢之殊也。若小青龍,寒水之化聚於中,與大青龍之聚於上,又適相對照。蓋聚於上,能束縛胷中之陽為內熱;聚於中,則侵損胷中之陽為內寒。內熱,則煩躁;內寒,則喘欬嘔噦。煩躁,故佐以石膏;內寒,故佐以細辛、乾薑。
然熱比於實,寒比於虛。實者,治宜急。急者,倍麻黃,不急,恐石膏增寒於內;虛者,治宜緩。緩者,半麻黃,不緩,恐麻黃、細辛亡陽於外。此又小青龍、大青龍所攸分也。
中風見寒衇,傷寒見風衇,此之謂「風寒兩傷營衛」,主持是說者非一人,柯韻伯、尤在涇非之。今之說,又與柯氏、尤氏所說者異,不合大青龍兩條。比類而疏通之,則是說,終為無據矣。大青龍,扼要為「寒水之化聚於上」。寒水之化,有風甚於寒者,有寒甚於風者。風性急疾,故衇緊急絞轉;寒性凝重,故衇宛轉不暢。
白話文:
有汗的情況,不能使用麻黃,這句話確實可信。然而,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和越婢湯這兩個方劑所對應的病症,都有汗出的情況。既然已經出汗了,還使用麻黃,難道就不怕陽氣耗散嗎?雖然說汗多會導致陽氣耗散,但這通常是指在服用具有溫補作用的藥物時,才需要擔心的情況。
當寒邪侵襲體表,導致熱氣騰騰沸騰,那是因為體內的陰氣受到阻礙,無法與陽氣調和。所以,麻黃湯、大青龍湯等方劑的用意,在於使陰氣與陽氣相互交合。當陽氣平和順暢後,就會將體表受到的陰寒之邪,通過出汗的方式排出體外。
如果服用過量的藥物,陽氣才剛向外發散,陰氣就會在體內與之抗爭,這就是所謂的汗多導致陽氣耗散。這兩個方劑所治療的病症,既然已經出汗了,代表體內的陽氣還是很旺盛,無法與陰氣調和。所以,有時會逼迫陰氣向外發散成為汗液,有時會使陰氣向上衝逆而導致喘息,有時會使陽氣鬱積不通暢而導致水腫,有時會阻礙氣機向上運行而導致肺脹。所以說「發汗之後,不宜再用桂枝湯」。
如果「出汗且喘,沒有明顯發熱的,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如果「水腫,怕風,全身都腫,脈象浮盛,不口渴,持續自汗,沒有明顯發熱的,可以使用越婢湯」,如果「咳嗽氣喘,這是因為肺脹,患者喘息,眼睛像要脫出一樣,脈象浮大,可以使用越婢加半夏湯」,《千金方》中記載使用越婢加朮湯,治療身體極度發熱,導致身體津液耗竭,皮膚毛孔張開,大量出汗,患上厲風,下肢無力的情況。由此可見,這些都是陰陽失衡,陰氣無法勝過陽氣所導致的。
陽氣凝聚,而陰氣散漫;陽氣向上浮越,而陰氣無法向下輸布。這種情況下,如果不使用麻黃來發散陽氣,陽氣終究無法布散全身;如果不使用石膏來宣洩陽氣,使陰氣能夠歸於正位,陰氣也終究無法恢復正常。所以,這兩個方劑不僅僅使用了麻黃,還使用了更多的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甚至還加倍使用了越婢湯。然而,因為陰陽無法相互交合,所以時刻要擔心陰氣勝過陽氣。因此,在使用越婢湯的方劑後,如果出現怕風的症狀,就應該加入附子一枚,方劑中仍然保留有生薑三兩。
可見,在發散陽氣、宣洩陽氣的同時,仍然不忘記提防陽氣耗散的問題。
那麼,大青龍湯中,石膏的用量是麻黃的兩倍,這難道不是和上述的道理相似嗎?有人說:「大青龍湯與越婢湯的對比,可以了解表氣的疏密程度;與小青龍湯的對比,更可以了解裡氣的虛實程度」。麻黃的運用,是因為表邪實證而使用。使用麻黃的劑量越重,代表表邪越嚴重。麻黃的用量到六兩就已經非常重了,然而大青龍湯卻沒有汗出,而越婢湯卻是持續出汗,這兩者可以相提並論嗎?皮毛是肺的外在表現,肺主衛氣,衛氣是身體最外層的防禦屏障。
所以,表氣實證的情況,不是積聚在營衛和皮毛,就是積聚在肺。心臟位於肺的下方,表邪既然積聚在肺,心氣就無法正常發散。因此,如果沒有汗出但感到煩躁的,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如果寒邪過盛,積聚在皮毛營衛,即使導致全身水腫,體內的心氣仍然可以舒暢。所以,如果沒有明顯發熱,卻持續自汗的,可以使用越婢湯來治療。表邪積聚在上部,應該使其通過營衛,通過出汗的方式向外發散。
如果表邪在營衛皮毛導致水腫,就不需要桂枝來疏通,不需要杏仁來降逆,這是大青龍湯和越婢湯的區別所在。至於小青龍湯,寒濕之邪積聚於中焦,與大青龍湯的積聚於上焦,又是相對應的。表邪積聚在上,會束縛胸中的陽氣導致內熱;積聚在中焦,則會侵損胸中的陽氣導致內寒。內熱,會感到煩躁;內寒,則會出現喘息咳嗽、嘔吐等症狀。煩躁,所以配伍石膏;內寒,所以配伍細辛、乾薑。
然而,熱屬於實證,寒屬於虛證。實證,治療應當迅速。迅速治療的方法,是加倍使用麻黃,如果不迅速治療,恐怕石膏會使體內更加寒冷;虛證,治療應當緩慢。緩慢治療的方法,是使用一半劑量的麻黃,如果不緩慢治療,恐怕麻黃、細辛會使陽氣耗散於外。這又是小青龍湯和大青龍湯的區別所在。
中風的脈象呈現寒脈,傷寒的脈象呈現風脈,這就是所謂的「風寒同時傷害營衛」。支持這種說法的人不在少數,但是柯韻伯和尤在涇並不同意這種說法。現在的說法,又與柯氏和尤氏的說法不同,不符合大青龍湯的兩個條文。如果進行類比疏通,那麼這個說法最終還是沒有根據的。大青龍湯的關鍵在於「寒水之邪積聚於上」。寒水之邪,有的風邪比寒邪更甚,有的寒邪比風邪更甚。風邪的特性是急速,所以脈象會呈現緊急絞轉的狀態;寒邪的特性是凝滯,所以脈象會呈現宛轉不暢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