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28)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28)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謂「傷寒衇浮緊,中風衇浮緩」,不知傷寒,亦有浮緩,中風,亦有浮緊者。仲景之論,變動不居,後人偏為分疆畫界,致使執滯難通。傷寒、中風之說拘,則麻黃、桂枝之用混,何如無汗不得用桂枝,有汗不得用麻黃,直捷了當也。善夫劉潛江之論麻黃、桂枝二湯也,曰「麻黃,旣以主氣名,然寒傷營者用之,營則屬血也。

桂枝,旣以主血,然風傷衛者用之,衛則屬氣也」,營在衇中,傷之則邪入深,是豈止營病,且竝衛病矣。故麻黃湯驅營中之邪,使之發越,自衛而出。衛在衇外,傷之,則邪入猶淺。然風邪干陽,陽氣不固,必由衛不與營和,斯汗出耳。故桂枝湯,散表外之邪,引衛氣與營氣諧和。

雖然麻黃何以能由營通衛,《本經》謂「麻黃苦溫」,夫苦,為在地之陰,是發於陰,出於陽矣。猶助以杏仁之疏衛,乃能遂其由陰達陽之用。桂枝何以能由衛和營,《本經》謂「桂辛熱」,夫辛,為在天之陽,是發於陽,入於陰矣。且助以白芍之通營,乃能遂其由陽和陰之用。

蓋風寒旣傷於外,營衛本皆乖戾,特傷之重者,無汗。無汗,則以麻黃從陰中達陽,營氣乃通;傷之輕者,有汗。有汗,則以桂枝從陽中召陰,衛氣乃和。謂「桂枝不入營,麻黃不由衛」,可乎?夫寒著人,則水氣鬱。水氣鬱,則由衛及營。其害,有不僅至營而止者。非如麻黃之氣味輕揚,出入無間,能使在地之水不凝,出地之陽亦不壅者,何以使血衇利、營氣通耶?是營衛之義,不可不明。麻黃、桂枝之用,斷不必泥於在營、在衛。

〈衇法篇〉所謂「衇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者,不為虛設矣。

或謂「麻黃治外寒固矣,然必謂外寒與身中水氣,相應為病,則不有佐使用寒藥者乎」?曰「凡用麻黃,以寒藥為佐使者,大青龍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越婢湯、《古今錄驗》續命湯、文蛤湯,皆用石膏。麻黃升麻湯,用知母、石膏、黃芩。桂枝芍藥知母湯,用知母。《千金》三黃湯,用黃芩。

然大青龍湯、《古今錄驗》續命湯、《千金》三黃湯治風寒,越婢湯治風水,文蛤湯治水氣,桂枝芍藥知母湯治風溼,仍係外寒水氣,交關為害。惟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升麻湯,外寒未盡,裏已化熱,絕不與水氣相干。但一則曰「汗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

一則曰「大下後,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吐膿血,洩利不止」,則皆已服他藥。夫已服他藥,何以知其發病時,不係外寒與身中水氣為病耶?且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冠以「不可更行桂枝湯」,麻黃升麻湯,冠以「傷寒」,則其始為外寒,無疑矣。而服藥後,旣已變證,仍不離乎傷寒、中風,此最當著眼者也。

白話文:

所謂「傷寒的脈象是浮而且緊,中風的脈象是浮而且緩」,但其實傷寒也有脈象是浮緩的,中風也有脈象是浮緊的。張仲景的論述是隨著病情變化而不固定的,後人卻偏要劃分界線,導致理解僵化難以變通。如果拘泥於傷寒、中風的說法,就會混淆麻黃、桂枝的使用,不如直接說沒有汗就不能用桂枝,有汗就不能用麻黃,這樣簡單明瞭。

劉潛江對麻黃湯、桂枝湯的論述很好,他說:「麻黃湯雖然以氣為主要針對,但卻是治療寒邪侵犯營血的,營血是屬於血的。桂枝湯雖然以血為主要針對,但卻是治療風邪侵犯衛氣的,衛氣是屬於氣的。」營血在脈管之中,受到侵犯就表示邪氣深入,這不只是營血生病,連帶衛氣也生病了。所以麻黃湯是驅逐營血中的邪氣,使其從衛氣發散出去。衛氣在脈管之外,受到侵犯表示邪氣侵入較淺。然而風邪侵犯陽氣,導致陽氣不固,必然是因為衛氣與營血不協調,才會出汗。所以桂枝湯是驅散體表的邪氣,引導衛氣與營血協調。

雖然這樣說,但麻黃湯為什麼能從營血通達衛氣呢?《本經》說「麻黃味苦性溫」,苦味屬陰,是從陰發動,然後散發到陽。再加上杏仁疏通衛氣的功效,才能夠達到它由陰到陽的作用。桂枝湯為什麼能從衛氣調和營血呢?《本經》說「桂枝味辛性熱」,辛味屬陽,是從陽發動,然後進入到陰。再加上白芍疏通營血的功效,才能夠達到它由陽和陰的作用。

總而言之,風寒侵犯體表,營血和衛氣本來就會失調,只是受傷比較嚴重的人,不會有汗。沒有汗,就用麻黃湯從陰中通達陽,營氣才能夠暢通。受傷比較輕微的人,會有汗。有汗,就用桂枝湯從陽中召引陰,衛氣才能夠調和。如果說「桂枝湯不入營血,麻黃湯不走衛氣」,這說法對嗎?寒邪侵犯人體,就會使水液鬱積。水液鬱積,就會從衛氣侵入營血。它的危害,有時不只停留在營血而已。如果不是像麻黃一樣,氣味輕揚,出入無間,能夠使體內的水液不凝結,使陽氣不阻塞,要如何使血脈暢通、營氣通順呢?因此,營血和衛氣的道理,不可以不明白。麻黃和桂枝的運用,絕對不能拘泥於在營或在衛。

《脈法篇》所說的「脈象浮而且緊,浮代表風邪,緊代表寒邪,風邪侵犯衛氣,寒邪侵犯營血,營衛都生病,就會骨節煩疼,應當發汗」,這並不是隨便說說的。

有人說:「麻黃湯治療外感寒邪當然是對的,但如果說外感寒邪與身體中的水液互相影響而生病,那為什麼沒有用佐藥和使藥來輔助寒邪的藥呢?」我說:「凡是用麻黃湯,用寒性藥物做為佐藥和使藥的,像大青龍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越婢湯、《古今錄驗》續命湯、文蛤湯,都用了石膏。麻黃升麻湯,用了知母、石膏、黃芩。桂枝芍藥知母湯,用了知母。《千金》三黃湯,用了黃芩。」

然而大青龍湯、《古今錄驗》續命湯、《千金》三黃湯是治療風寒,越婢湯是治療風水,文蛤湯是治療水氣,桂枝芍藥知母湯是治療風濕,仍然是外感寒邪與水液互相作用而造成的危害。只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升麻湯,是外感寒邪還沒有完全解除,體內已經化熱,與水液完全沒有關係。但是一個是說「發汗後,不可以再用桂枝湯,如果汗出而且喘,沒有明顯發熱」,另一個是說「大瀉後,手腳冰冷,咽喉不舒服,吐膿血,腹瀉不止」,這些都是已經服用其他藥物之後的情形。已經服用了其他藥物,要如何知道他們發病的時候,不是因為外感寒邪與身體中的水液互相作用而生病呢?而且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前面寫著「不可以再用桂枝湯」,麻黃升麻湯,前面寫著「傷寒」,那麼他們一開始是外感寒邪,這是沒有疑問的。而服藥後,雖然已經出現變證,仍然沒有脫離傷寒、中風的範圍,這是最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