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27)
本經疏證 (127)
1. 本經疏證第七卷
武進鄒澍學
中品,草十五味。
麻黃:味苦,溫、**微溫,無毒。**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欬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餘疾,止好唾,通腠理疎,傷寒,頭痛,解肌,洩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一名卑相,**一名龍沙,一名卑鹽。生晉地及河東。立秋採莖,陰乾令青。厚朴為之使,惡辛夷、石韋
麻黃,春生苗,至五月,長及一尺。梢上有黃花,結實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莢子,味甜,外皮紅,裏仁黑。根皮黃赤色,長者近尺餘。《圖經》
麻黃之實,中黑外赤,其莖宛似衇絡、骨節,中央赤,外黃白。實者,先天。莖者,後天。先天者,物之性,其義為由腎及心;後天者,物之用,其義為由心及脾肺。由腎及心,所謂「腎主五液,入心為汗」也。由心及脾肺,所以分布心陽,外至骨節肌肉皮毛,使其間畱滯無不傾囊出也。
故栽此物之地,冬不積雪,為其能伸陽氣於至陰中,不為盛寒所凝耳。夫與天之寒,聲相應,氣相求者,於地為水,於人身為精血津液。故天寒,則地中之水,皆凝為冰而不流,人身亦然。精被寒凝,則陽氣沸騰,鼓蕩於外,為傷寒、溫瘧,邪熱在表而無汗;津液被寒,則其質凝聚為水,而其中之氣,奔迸上迫,為欬逆上氣;血被寒,則衇絡不通,為癥堅積聚。麻黃,氣味輕清,能徹上徹下,徹內徹外。
故在裏,則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則使骨節肌肉毛竅不閉。在上,則欬逆頭痛皆除;在下,則癥堅積聚悉破也。
昔人泥於《傷寒》〈衇法篇〉衇浮而緊一節,遂謂「寒必傷營,風僅中衛」,附以「傷寒無汗,中風汗出」二語,以為麻黃、桂枝二湯方柄。至大小青龍二湯,則旣不可隸之寒傷營,又不容隸之風傷衛,遂別立風寒兩傷營衛一門,以為鼎峙。殊不知,風則傷衛,寒則傷營,仲景之言也。
風寒兩傷營衛,非仲景之言也。夫寒非風,何以能及人之身;風非寒,何以能中人之衛。是風與寒,寒與風,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柯韻伯曰「太陽中風,衇浮緊,不汗出而煩躁。陽明中風,衇弦浮大,不得汗」。合而觀之,不得以無汗為非中風矣。「太陽病,或未發熱,或已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衇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而未嘗言無汗。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此不冠以傷寒,亦不言惡寒。又「傷寒,衇浮,自汗出,微惡寒」,合而觀之,不得以有汗為非傷寒矣。今人但據桂枝證之自汗,不究傷寒亦有自汗者。但以麻黃證之無汗,不究中風最多無汗者。
白話文:
本經疏證第七卷 武進鄒澍學
麻黃:味苦,性溫,無毒。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能發汗解表,去除邪熱,止咳逆、上氣,除寒熱,消除癥塊積聚及五臟邪氣,緩解急風、脅痛、乳癰等餘疾,止住唾液過多,疏通經絡,治療傷寒、頭痛,解肌,消除赤黑斑毒。但不可多服,容易讓人虛弱。別名卑相、龍沙、卑鹽。生長在晉地和河東地區。立秋時採收莖部,陰乾使其保持青綠色。厚朴是它的配伍藥物,忌與辛夷、石韋同用。
麻黃春天發芽,到五月長到一尺高。莖梢有黃色小花,結的果實像百合的瓣但更小,也像皂莢子,味道甜,外皮紅色,內仁黑色。根皮黃赤色,長的能有一尺多長。(根據圖經記載)
麻黃的果實,內黑外紅,莖像筋絡、骨節,中間紅色,外面黃白色。果實代表先天,莖代表後天。先天是事物的本性,其義理是由腎臟通達心臟;後天是事物的用途,其義理是由心臟通達脾臟和肺臟。由腎及心,指的是「腎主五液,入心為汗」。由心及脾肺,是為了將心陽之氣布散到骨節、肌肉、皮毛等部位,使體內滯留的邪氣都得以排出。
因此,種植麻黃的地方,冬天不積雪,因為它能將陽氣伸展到陰寒之中,不會被嚴寒凝結。寒邪與天的寒冷之聲相應,與氣息相感應,在地下是水,在人體是精血津液。所以天寒,地下的水就凝結成冰而不流動,人體也是一樣。精血被寒邪凝結,則陽氣沸騰,鼓蕩於外,表現為傷寒、溫瘧,邪熱在表而無汗;津液被寒邪凝結,則其質凝聚成水,而其中的氣機奔迸上衝,表現為咳嗽氣逆、上氣;血液被寒邪凝結,則經絡不通,表現為癥塊積聚。麻黃氣味輕清,能通達上下、內外。
因此,在裏,能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能使骨節、肌肉、毛竅通暢。在上,能去除咳嗽、頭痛;在下,能消除癥塊積聚。
古人拘泥於《傷寒論》中「衇浮而緊」這一節,於是認為「寒必傷營,風僅中衛」,並加上「傷寒無汗,中風汗出」這兩句話,作為使用麻黃湯、桂枝湯的方劑依據。至於大小青龍湯,則既不能歸類於寒傷營,也不能歸類於風傷衛,於是另立風寒兩傷營衛一門,與之鼎立。殊不知,風傷衛,寒傷營,這是仲景的原意。
風寒兩傷營衛,並非仲景的原意。寒邪若非風邪,怎能侵犯人體;風邪若非寒邪,怎能侵犯人體衛氣。所以風與寒,寒與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柯韻伯說:「太陽中風,脈浮緊,不汗出而煩躁。陽明中風,脈弦浮大,不得汗。」綜合來看,不能以無汗就認為不是中風。「太陽病,或未發熱,或已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而並沒有說一定無汗。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這裏並沒有冠以傷寒,也沒有說惡寒。「傷寒,脈浮,自汗出,微惡寒」,綜合來看,不能以有汗就認為不是傷寒。現在的人只根據桂枝證的自汗,而不探究傷寒也有自汗;只根據麻黃證的無汗,而不探究中風大多數是無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