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24)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24)

1. 本經疏證第六卷

劉潛江曰「當歸,味甘,次苦,次辛,又復甘。苦為火而屬心,歸於血之所主矣」。苦而有辛,是金火相合,以孕水也。火因金而和於水,則氣化;金孕水而親於火,則血生。其始甘者,所謂「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也」;其終仍甘者,所謂「中焦竝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泌糟粕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乃化為血是也」。肺合於心而氣化,為血衇之所由始;肺合於脾而血化,為經衇之所由通。

故血所不足處,即有血之生氣,以裕之潤之;血所乖阻處,即有血之化氣,以和之行之。旣能養血,又能和血、行血,隨所引而莫不各歸其所當歸。斯言也,實得古聖命名之微義,於是物之體性備矣。而其用亦不外乎是!蓋血所不足,則氣襲而居之。行其氣,而且裕之潤之,則血生矣。

血性常流行,而乖阻,即氣為之也。和之行之,則氣不為血礙矣。氣通利而血流行,則各歸其所當歸之謂也。

少陽之往來寒熱,蓋如《素問》〈瘧論〉所謂「陰并陽則熱,陽并陰則寒」者,庶幾是矣。厥陰之厥深熱深,其亦猶此乎,而不知非也。夫仲景治少陽,一於和解。故熱去寒亦解,寒解熱亦除。厥陰之治,則有溫有清,以是知熱退避,寒則厥,寒退避,熱則熱也。然退舍之際,寒熱何所匿耶?夫氣陽血陰,陽不勝陰,則寒匿於氣分;陰不勝陽,則熱匿於血分。夫然,故治寒,必仍照顧血分之熱,此當歸四逆湯以當歸為君也。

治熱,必仍照顧氣分之寒,此白頭翁湯以白頭翁為君也。凡藥,能於氣分中開陰氣者多,能於血分中開陽氣者少。故《厥陰篇》列六方,用當歸者至四,而四方皆以治厥。則當歸能開血分所鬱之陽氣,可知矣。矧厥陰熱證之極致,曰「口傷爛赤」、曰「下利膿血」、曰「必發癰膿」,無不關乎血分。

他如赤小豆當歸散之目赤如鳩眼,陽毒、陰毒之喉痛,亦與此類耳。然當歸之短,不可不知也。烏梅丸中,有當歸而主久利,則以退在偏裨也;麻黃升麻湯中有當歸,則與他物權均力侔也。他凡大便不固者,究與滑潤之物不相能,此則所宜深計也。

古人有「治風先治血」之論,豈漫然血藥足以當之。蓋必擇辛甘發散者用之,風乃能解,則芎藭、當歸其物也。芎藭,治風陷於血;當歸,治風躓於血。欲血中之風上行而散者,宜芎藭;欲血中之風旁行而散者,宜當歸。以風性喜升、喜流蕩,故也。然仲景治風,不用二物,即至厥陰,亦僅用歸,不用芎者。

則以二物能治羈畱之風,不能治鼓蕩之風。風雖陽邪,其驟也,止能揚血使沸騰,不能入於血;其緩也,方乘間抵罅入之。其至厥陰,厥陰性本升,血分有熱,正慮其升為喉痹,為口傷爛赤,焉得復用芎藭。要知當歸四逆湯、烏梅丸、麻黃升麻等方,用當歸,亦止藉其托出血分,即繼以他藥推送使解,不全委以驅除之任。

白話文:

劉潛江說:「當歸,味道先是甘甜,接著是苦味,然後是辛辣味,最後又回到甘甜。苦味屬火,對應心臟,所以當歸能作用於血,因為血是心臟所主的。苦味中帶有辛味,是金與火結合,用以滋養水。火藉由金而能調和於水,就能產生氣化;金藉由水而親近火,就能產生血。最開始的甘甜,是說『食物進入胃,然後傳輸到肺』;最後的甘甜,是說『中焦和胃一起,從上焦出來後,這裡接受氣,將食物殘渣與津液分離,將精華物質轉化,向上注入肺,然後化為血』。肺與心臟結合而產生氣化,這是血液開始生成的源頭;肺與脾臟結合而產生血化,這是經脈暢通的原因。

所以,凡是血液不足的地方,當歸就能提供血液的生機,使之充盈滋潤;凡是血液運行不暢的地方,當歸就能提供血液的化氣,使之調和暢通。當歸既能養血,又能調和血,還能使血運行,隨著需要而作用,都能使血液回到它應該去的地方。這番話確實抓住了古代聖賢命名當歸的深意,也闡明了這種藥物的本性。而它的作用也不超出這個範圍!一般來說,血液不足,氣就會趁虛而入佔據那個位置。運行氣,並使之充盈滋潤,這樣血就能產生。

血液的特性是常流動的,而當它運行不順暢時,就是氣在作祟。調和並運行氣,氣就不會阻礙血的運行。氣暢通,血運行,這就是各自回到它應該去的地方的意思。

少陽的往來寒熱,大概就像《素問‧瘧論》所說的「陰陽相合就會發熱,陽陰相合就會發寒」那樣。厥陰的厥證,是極深的熱,也像這樣嗎?其實不是的。張仲景治療少陽病,主要用和解的方法,所以熱退了寒也就會退,寒解了熱也會消失。治療厥陰病,則有溫有清,所以知道熱退了會出現厥證,寒退了會出現熱證。然而,在寒熱交替的時候,寒和熱藏在哪裡呢?氣屬陽,血屬陰,當陽氣不能勝過陰氣時,寒邪就藏在氣分;當陰氣不能勝過陽氣時,熱邪就藏在血分。所以,治療寒證,必須同時考慮血分中的熱,這就是當歸四逆湯以當歸為君藥的原因。

治療熱證,必須同時考慮氣分中的寒,這就是白頭翁湯以白頭翁為君藥的原因。一般來說,能於氣分中開散陰氣的藥很多,但能在血分中開散陽氣的藥就很少。所以《厥陰篇》列出六個方子,用到當歸的有四個,而且這四個方子都是治療厥證的。可見,當歸能夠開散血分中鬱滯的陽氣。更何況厥陰熱證的極端情況,如「口破潰爛赤紅」、「下痢膿血」、「必定會發癰膿」,無不與血分有關。

其他像赤小豆當歸散治療眼睛紅得像斑鳩的眼睛,陽毒、陰毒引起的咽喉疼痛,也與此類似。然而,當歸的短處,也不可不知。烏梅丸中有當歸,但主要治療久瀉,那是因為當歸在其中是輔助藥;麻黃升麻湯中有當歸,那是因為當歸與其他藥物的力量相等。一般來說,大便不固的人,終究不適合服用滑潤的藥物,這點應該深入考慮。

古人有「治療風病先治療血病」的說法,難道是隨便用血藥就可以了嗎?其實必須選擇辛甘發散的藥物來使用,這樣風才能被解除,而川芎、當歸就是這種藥物。川芎治療風邪侵入血脈深處;當歸治療風邪停留在血脈之中。想讓血中的風邪向上發散的,宜用川芎;想讓血中的風邪向外發散的,宜用當歸。這是因為風的特性是喜歡上升、喜歡流動。然而張仲景治療風病,卻不用這兩種藥物,即使到了厥陰病,也只用當歸,不用川芎。

這是因為這兩種藥物能治療停留的風邪,卻不能治療鼓動的風邪。風雖然是陽邪,但當它來勢洶洶的時候,只能使血沸騰,不能深入血中;當它來勢緩慢的時候,才會趁機進入血中。到了厥陰病的時候,厥陰的特性是本來就要上升的,血分又有熱,正擔心它上升而導致喉痹、口破潰爛赤紅,哪裡還能再用川芎呢?要知道,當歸四逆湯、烏梅丸、麻黃升麻等方子,用當歸,也只是藉助它的力量把血分中的邪氣托出,然後再用其他藥物推送使邪氣解除,而不是完全依靠它來驅除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