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22)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22)

1. 本經疏證第六卷

及至一月不解而變成渴,則形跡遂大著。何況以百合湯洗之,而仍不差,則病氣為傷中上之陰,無可疑者。雖然僅曰渴,不曰欲飲水,且不煩不熱。究竟病本無駐足處,僅渴之一端,為得所依藉耳。於此,見昔之百衇一宗,悉致其病者,今則上焦已化,而在下者,尚未化也。

上焦已化,百衇之病已蠲其半,百合遂無所用之。而下焦之未化者,不得不選用牡蠣,使之召陽歸陰。而其主腦,尤在治上焦之已化者,故方中配以從陽化陰之栝蔞根。兩物等分,標名則升栝蔞於牡蠣之上,為一方之統攝也。是方也,最無意味之中,意味萃焉。由是思之,則栝蔞根之用,不得僅以「治外感煩渴」一端,目之矣。

其次,牡蠣澤藛散之用栝蔞根,亦甚不易解。以栝蔞根多為渴用,牡蠣澤藛散證,則竝不言渴也。雖然,此有說焉。栝蔞瞿麥丸,則渴而用栝蔞根矣。又何以用附子,此固當與牡蠣澤藛散對待而觀者也。夫牡蠣澤藛散之證,曰「從腰已下有水氣」。栝蔞瞿麥丸之效,曰「腹中溫」。

為知腰者在後,腹者在前。後者,陽氣所由升;前者,陰氣所由降。若為水氣所隔,則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陽不升,則下雖鬱熱,上仍不渴;陰不降,則上縱化熱,下則仍寒。譬之冬月嚴寒,陽氣伏於下,則井中水溫,出井則冷。夏月酷暑,陰氣伏於內,則井中水冷,出井則溫。

故牡蠣澤藛散證不渴,而比投寒洩;栝蔞瞿麥丸證雖渴,而終用溫暖。其竝用栝蔞根,一則以助上之陰,為寒洩諸藥守禦,俾得有恃不恐。一則以安上之擾,使溫煖諸藥下達,俾無反顧之憂。於栝蔞瞿麥丸,其功在正面。在正面,故其名居一方之首而不愧;於牡蠣澤藛散,其功在根柢。

在根柢,故不居其名而无悶。於此,又可見栝蔞根之為物,旣能應上焦假熱之渴,又能應下焦真熱之不渴。謂之能益陰津,則可;謂之能補真陰,亦無不可。

苦薓:味苦,寒,**無毒。**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養肝膽氣,安五臟,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䘌,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一名水槐,一名苦𧄹,一名地槐,一名菟槐,一名驕槐,一名白莖,一名虎麻,一名岑莖,一名祿白,一名陵郎。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三月、八月、十月採根,暴乾。玄薓為之使,惡𦮷母、漏蘆、兔絲,反藜蘆

苦薓,根黃色,長五、七寸,大兩指許,三、五莖竝生,苗高三、四尺。葉碎青色,極似槐,春生冬彫。花黃白色,七、八月結角,子生角內,凡二、三粒,如小豆而堅。《圖經》、《綱目》

白話文:

如果持續一個月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口渴,那病症的跡象就非常明顯了。更何況用百合湯洗滌後仍然沒有改善,那麼病氣傷害的是上中部的陰液,這是無可置疑的。雖然僅僅說口渴,但沒有說想喝水,而且也沒有煩躁和發熱的症狀。說到底,病本身並沒有固定位置,只是口渴這個症狀找到了依附之處。由此可知,過去認為所有疾病都歸屬於同一種原因的說法,放到現在看來,是因為上焦的病變已經轉化,而下焦的病變還沒有轉化。

上焦的病變已經轉化,使得多種疾病的病根消除了一半,百合也就沒有用處了。而下焦沒有轉化的部分,就必須選用牡蠣,使陽氣回歸陰位。而治療的重點,還是在於治療上焦已經轉化的部分,所以方劑中配伍了能使陽氣轉化為陰液的栝蔞根。這兩味藥等量使用,在藥名上將栝蔞根置於牡蠣之上,作為整個方劑的主導。這個方子看似平淡無奇,但其中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由此可見,栝蔞根的作用,不能僅僅把它看作是「治療外感引起的煩渴」而已。

其次,牡蠣澤瀉散中使用栝蔞根,也讓人難以理解。因為栝蔞根多用於治療口渴,而牡蠣澤瀉散的病症,卻並沒有提及口渴。不過,這裡是有道理的。栝蔞瞿麥丸治療口渴,就使用了栝蔞根。那麼,為什麼還要用附子呢?這確實應該與牡蠣澤瀉散的功效對照著看。牡蠣澤瀉散的病症,是說「從腰部以下有水氣」。而栝蔞瞿麥丸的效果,是說「腹中溫熱」。

要知道,腰部在後,腹部在前。腰部是陽氣上升的地方;腹部是陰氣下降的地方。如果被水氣阻隔,那麼該上升的陽氣就不能上升,該下降的陰氣就不能下降。陽氣不上升,那麼下焦即使有鬱熱,上焦仍然不會口渴;陰氣不下降,那麼上焦即使化熱,下焦仍然會寒冷。這就像冬天嚴寒,陽氣潛伏在下,井水會是溫的,出了井就冷了。夏天酷暑,陰氣潛伏在內,井水是涼的,出了井就熱了。

所以,牡蠣澤瀉散的病症不口渴,而要投用寒涼的藥物來疏泄;栝蔞瞿麥丸的病症雖然口渴,但最終還是用溫暖的藥物。它們都用到了栝蔞根,一個是為了幫助上焦的陰液,為寒涼泄下的藥物提供防禦,使它們有恃無恐;一個是為了安定上焦的擾動,使溫暖的藥物能順利下達,沒有後顧之憂。對於栝蔞瞿麥丸來說,它的功效在正面,所以它能排在方劑之首而當之無愧;對於牡蠣澤瀉散來說,它的功效在根本,所以在藥名中沒有提及它也無所謂。由此可見,栝蔞根這種藥物,既能應對上焦假熱引起的口渴,又能應對下焦真熱引起的不口渴。說它能增益陰液,可以;說它能補養真陰,也是可以的。

**苦薓: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主治心腹氣結,腫塊積聚,黃疸病,小便淋漓不盡,能排除體內積水,消除癰腫,補益中氣,使眼睛明亮,止住眼淚,**能滋養肝膽之氣,安定五臟,使意志堅定,增益精氣,疏通九竅,清除伏藏的熱邪、腸道疾病,能止渴,解酒,治療小便黃赤,治療惡瘡、下部瘡瘍,能平和胃氣,使人喜歡進食、身體輕健。**別名又叫水槐、苦𧄹、**地槐、菟槐、驕槐、白莖、虎麻、岑莖、祿白、陵郎。生長在汝南的山谷和田野中。三月、八月、十月採挖根部,曬乾。玄薓作為它的輔助藥,忌與𦮷母、漏蘆、兔絲同用,與藜蘆相反。

苦薓,根部呈黃色,長約五、七寸,粗細如同兩個手指,三、五根莖並生,苗高三、四尺。葉子細碎呈青色,非常像槐樹葉,春天生長冬天凋謝。花為黃白色,七、八月結角,籽生在角內,大約二、三粒,像小豆一樣堅硬。《圖經》、《綱目》都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