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19)
本經疏證 (119)
1. 本經疏證第六卷
栝蔞,三、四月,生苗引蔓,葉如甜瓜葉而窄,作叉,背面俱有白毛。六、七月,開花,似壺蘆花,淺黃色。實結花下,大如拳,生時碧如瓜,至九月黃熟,則如熟柿,內結重蔞。子扁,攢簇蔞中,殼褐色,仁綠色,多脂,作青氣。根直下生,入土深者,愈良。年久者,至長數尺,大數圍。
秋深掘者,有粉。夏月掘得,便多筋絡,無粉,不堪用。參《圖經》、《綱目》
盧芷園曰「《本經》栝蔞主治,不分根實。」《別錄》推廣「實主胷痹,悅澤人面」,遂有根實之分,故《圖經》別出「天花粉,主煩滿,消渴」。夫「煩滿、消渴、胷痹」,皆胷部病也。《釋名》云「消渴者,腎氣不周於胷也」,經云「煩滿、胷痛引背,胷痹也」,病名雖異,因證則同。但所施,略分輕重耳。
腎氣不周胷中,於腎,為絕傷;於胷中,為不安、為虛。則能使胷中腎氣得周者,於外,為除煩滿、消渴、胷痹;於內,為安中、補虛、續絕傷。又豈有二哉!
盧子繇曰「氣味苦寒,能治火熱。體質濡潤,能治燥涸。故或因液燥涸,致熱結聚,或因熱結聚,致液燥涸,而身熱煩滿,遂成消渴者,悉宜用之。胷中者,熱搏則煩滿;筋絡者,燥涸則斷絕。熱搏者,熱卻則中安;燥涸者,濡潤則連續。究之卻熱潤燥,皆益液之功。故安中、續絕傷,必歸本於補虛矣。
根實功用,稍有異同。實主鬱遏,不能分解。根主消渴,失於容平。靡不以熱為因,燥為證。顧『天花瑞雪』之名,則思過半矣」。
張隱庵謂「草木之根荄,其性上行;實,則性復下降」。栝蔞蔓延,結實之時,根粉盡消。結實旣成,根復生粉。是以「根能啟陰氣上滋,實能導痰膩下降」,此言最是得理。愚謂「凡物之根荄,骨肉渾成。即可使揭而開,亦不過如遠志、黃芪、續斷等物,肉是肉,骨是骨耳。
未有如栝蔞根,浸而搗之,則肉盡成粉,所餘但存筋衇者,此之謂『散質簇為聚質』。凡瓜瓠之屬,旣已結子成熟後,或外皮成殼,子畱於中,外內皆燥。其有脂液難燥者,又多連穰及殼,自內潰爛而出。未有如栝蔞實之外皮成殼,內結重蔞,子攢聚於其間,而脂液附焉者,此之謂『無形附於有形,散質簇為聚質』。性復主升,故能使津液上潮。
主燥涸之煩渴,無形附於有形,性復主降,故能裹痹著下溜。主黏膩之結痛,下者能上,上者還下,如環無端,造物之妙,於斯極矣。」
栝蔞根,入土最深,且能久在土中,生氣不竭。故歲歲引蔓,發葉,開花,成實,而味苦性寒,恰有合於脾臟之德,而能為效其用。其止渴也,則所謂「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者也。腸胃皆隸於脾,脾陰效用,則腸胃中痼熱,又烏能畱?黃疸者,脾津被熱約而不流,以致蒸盦而成者也。脾熱旣解,疸亦何能不除。
白話文:
栝蔞這種植物,在三、四月時會長出藤蔓,葉子像甜瓜葉但比較窄,會分叉,背面都有白色的絨毛。六、七月開花,花朵像葫蘆花,顏色是淺黃色。果實長在花下方,大小像拳頭,剛長出來時是青綠色像瓜,到了九月成熟時變成黃色像熟透的柿子,裡面會結成重疊的蔞。種子是扁平的,聚集在蔞裡面,外殼是褐色,種仁是綠色,富含油脂,會散發出青草的味道。根是直直向下生長的,越深入土裡的越好。生長年份久的,根可以長到數尺長,粗到好幾圍。
秋天深掘出來的根,會有粉狀物質。夏天挖出來的,則會有很多筋絡,沒有粉,不能使用。這可以參考《圖經》和《綱目》的記載。
盧芷園說,《本經》記載栝蔞的功效,沒有區分根和果實。《別錄》擴展了栝蔞的功效,認為果實主要治療胸痹,並能使人容光煥發,這才有了根和果實的區分。所以《圖經》才另外提出了「天花粉」,主要治療煩躁不安、口渴等症狀。其實「煩躁不安、口渴、胸痹」,都是胸部方面的疾病。《釋名》說「口渴是因為腎氣無法上行到胸部」,《內經》也說「煩躁不安、胸痛牽引到背部,就是胸痹」,雖然病名不同,但病因其實是相同的。只是在治療上,可以稍微區分輕重。
腎氣無法上行到胸部,對腎來說是損傷,對胸部來說就是不適、虛弱。所以能使胸部腎氣運行順暢的,從外在來說,可以消除煩躁不安、口渴、胸痹;從內在來說,可以使身體安定、補虛、接續損傷。這難道有什麼不同嗎?
盧子繇說,栝蔞的氣味是苦寒的,能治療火熱的症狀。質地潤澤,能治療乾燥的症狀。所以有時因為體內津液乾燥,導致熱邪聚集;有時因為熱邪聚集,導致津液乾燥,而出現身體發熱、煩躁不安,進而產生口渴的症狀,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栝蔞。胸部方面,熱邪聚集就會產生煩躁不安;筋絡方面,乾燥就會斷絕。熱邪聚集的,清熱就會使身體安定;乾燥的,滋潤就會使其連續。總之,清熱滋潤都是增加津液的功能。所以安定身體、接續損傷,最終還是要歸於補虛。
根和果實的功效,稍微有些不同。果實主要治療氣機鬱結,但不能分解。根主要治療口渴,但失去容平之性。這都是以熱為病因,以乾燥為病症。看到「天花瑞雪」這個名字,就應該思考過半的道理。
張隱庵認為,草木的根莖,性質是向上走的;果實,性質則是向下走的。栝蔞蔓延生長,結出果實的時候,根的粉末就消耗殆盡。果實結成後,根又會重新產生粉末。所以說「根能啟動陰氣向上滋養,果實能引導痰涎向下排泄」,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我認為,一般植物的根莖,骨肉渾然一體,即使把它們分開,也不過像遠志、黃耆、續斷這些藥材一樣,肉是肉,骨是骨。
但沒有像栝蔞根這樣,浸泡搗碎後,肉都變成粉末,剩下的只有筋絡。這就是所謂的「分散的物質聚集在一起」。一般瓜類植物,結子成熟後,外皮會變成硬殼,種子留在裡面,內外都乾燥。有些油脂比較難乾燥的,又多半會連著內瓤和外殼,從內部潰爛出來。但沒有像栝蔞果實這樣,外皮變成硬殼,裡面結成重疊的蔞,種子聚集在其中,而油脂附著在上面。這就是所謂的「無形的物質附著在有形的物質上,分散的物質聚集在一起」。性質是向上升的,所以能使津液向上湧。
能治療因乾燥引起的煩渴,無形的物質附著在有形的物質上,性質是向下走的,所以能使黏膩的病邪向下排泄。能治療黏膩的結痛。下行的能使之向上,上行的又能使之向下,像圓環一樣沒有盡頭,造物的奧妙就在這裡達到極致。
栝蔞根,深入土中,而且能長久存在,生機不竭。所以每年都能長出藤蔓,發出葉子,開花結果。而且味道苦、性質寒冷,恰好符合脾臟的特性,因此能發揮其作用。它能止渴,是因為所謂的「脾氣散發精微物質,向上歸於肺」。腸胃都屬於脾臟,脾陰作用正常,腸胃中的頑固熱邪又怎麼會留下呢?黃疸是因為脾津液被熱邪阻礙而不流通,導致鬱積而產生的。脾熱解除,黃疸自然也會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