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16)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16)

1. 本經疏證第六卷

故曰「生者,熱而猶散;炮者,熱而善守也」。炮薑又有黑、不黑之殊,不黑者,治血分虛寒而無熱,若產後血虛發熱之類;黑者,治中氣虛而化熱以傷血,如唾血、利血之類。然治化熱傷血者,須同童子小便泡為宜。

葛根:味甘,平,**無毒。**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脅風痛。生根汁,大寒,療消渴,傷寒壯熱。**葛穀,主下痢十歲以上。**葉,主金瘡,止血。花,主消渴。**一名雞齊根,一名鹿霍,一名黃斤。生汶山川谷。五月採根,暴乾。殺野葛、巴豆、百藥毒

葛,春生苗,引蔓延長,至數丈,紫色而有細刺。葉三尖,如楓葉,面青背淡。七月著花成穗,纍纍相綴,紅紫色,似豌豆花。結莢如小黃豆,莢亦有毛,其子綠色,扁如鹽梅子核,生嚼腥氣。深秋采之,《本經》所謂「葛穀」是也。根,形大如手臂,外紫內白,有至七、八尺者,以入土深者為良。參《圖經》、《綱目》

葛與栝蔞、土瓜,同入土深而引蔓長,為使中氣上達之物。但二物結實,聚而成瓜,葛則散而成穀。是其功能,遂有專與溥之分。又二物得酸苦湧洩之陰,葛得辛甘發散之陽。是其力之所至,有入內、入外之別。又二物之實似心,味苦亦應乎心,是其量,僅及胷中;葛則根白氣平味辛,無一不似肺,是其量,可反肺。至心者,通血衇,故彼二物有滑澤徑道之功。

至肺者,開皮毛,故葛有散發腠理之效。《本經》三物主治,均以「消渴」為首。推其根柢,概可想見矣。特三物皆自下而上,乃葛則散發陽邪,而曰「起陰氣」。二物能潤滑枯槁,反不曰起陰氣,何哉?蓋陽以引陽,陰以引陰。陰主形,陽主氣。脾為陰,胃為陽。故二物者,止能引脾家有形之津液,不能引胃家無形之氣。

且陰宜升,陽宜降。胃氣之升,不能自至於肺,必因於脾,乃能至也。是其由胃入脾,遂曳脾陰以至肺,陰陽竝至,津氣兼升,故《本經》特書其功曰「起陰氣」,不可誣也。身大熱者,胃脘之陽鬱遏,不能宣達。嘔吐者,胃氣不由於脾,自逆於肺。諸痹者,脾陰不得胃陽衝發而閉塞也。

凡諸毒物中人,多假人元氣作使而猖獗說見甘草。胃家,正多氣之鄉,能助毒者,莫此為便,亦莫此為甚。提開胃氣,使由正道,交於脾肺,毒勢又焉能不孤。毒勢孤,正氣行,又何患其不解耶?諸痹、諸毒,皆宜活看。譬如某物主寒溼痹,某物主風痹,某物主埜葛毒,某物主鴆鳥毒,則為特指之詞。

此則凡痹、凡毒,皆可兼他藥以治之云。

劉潛江云「〈六微旨大論〉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至真要大論〉曰『陽明不從標本,從乎中』。從乎中者,以中氣為化也。蓋燥氣為陽明之本,陽明為燥氣之標。然卻不從燥,而從太陰之溼土以化,故曰從中也。葛根之用,即《本經》『起陰氣』一語,正合於從太陰之溼土,以行其化;提胃中鬱熱,鼓舞其陽,從以上行。觀其首主消渴,可知矣。

白話文:

炮薑的區別

炮薑的製作方法會影響其藥性,因此有「生的藥性熱而容易發散,炮製過的藥性熱而能守住藥效」的說法。炮薑又分黑色和不黑色兩種:不黑的炮薑,用於治療血分虛寒而沒有熱象的病症,例如產後血虛發熱;黑色的炮薑,用於治療中氣虛弱而化熱導致的傷血症狀,如咳血、便血等。但治療因熱而傷血的病症,最好用童子小便浸泡過的炮薑。

葛根的性味與功效

葛根,味甘,性平,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消渴症、身體發熱、嘔吐、各種痹症,能振奮陰氣,解除各種毒素,治療傷寒、中風、頭痛,能解肌、發汗、疏通毛孔,治療外傷,止痛,以及脅肋疼痛。新鮮葛根榨汁,性大寒,能治療消渴和傷寒導致的壯熱。葛穀,主要治療十歲以上兒童的腹瀉。葛葉,主要治療外傷出血。葛花,主要治療消渴。葛根又名雞齊根、鹿霍、黃斤。生長在汶山的山谷中。五月採挖根部,曬乾。葛根可以解野葛、巴豆、多種藥物的毒性。

葛的生長形態

葛,春天生長出藤蔓,可以延伸數丈,顏色呈紫色且帶有細刺。葉子是三尖形,像楓葉,正面呈青色,背面顏色較淡。七月開花,花穗成串,紅紫色,像豌豆花。結出的莢果像小黃豆,莢果也有毛,裡面的種子是綠色,扁平像梅子核,生嚼有腥味。深秋時採收,這就是《本經》中說的「葛穀」。根部粗大如手臂,外皮紫色,內部白色,有的長達七八尺,以深埋土中的為佳。可參考《圖經》、《綱目》等書的記載。

葛與其他藥物的比較

葛與栝蔞、土瓜,都屬於深入土中且藤蔓長的植物,具有使中氣向上升發的作用。但後兩者結出的果實聚集成瓜,葛則分散成穀狀。這就使得它們的藥效有專一和廣泛之分。栝蔞、土瓜帶有酸苦之味,具有湧瀉之陰性,葛則帶有辛甘之味,具有發散之陽性。因此,它們的藥力作用也各有所別,一個入內,一個外出。而且後兩者的果實形態似心,味苦也與心相應,藥力只能達到胸部;葛的根部呈白色,性質平和,味辛,無一不與肺相應,藥力能到達肺部。作用於心的藥物,能疏通血脈,所以栝蔞、土瓜具有滑利疏通的作用。作用於肺的藥物,能打開皮毛,所以葛根具有散發毛孔的作用。《本經》記載這三種藥物都以治療「消渴」為主。追溯其根本,可以大概了解它們的藥理作用。這三種藥物都是由下向上升發的,但葛根能散發陽邪,卻被說成能「振奮陰氣」。而後兩者能潤滑乾枯,卻不說能振奮陰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陽氣是靠陽氣來引導,陰氣是靠陰氣來引導的。陰主形,陽主氣。脾屬於陰,胃屬於陽。因此,栝蔞、土瓜只能引導脾臟有形的津液,而不能引導胃臟無形的氣。

而且陰氣宜上升,陽氣宜下降。胃氣的上升,不能自己到達肺部,必須通過脾臟才能到達。這就是胃氣進入脾臟,再帶動脾陰到達肺部,陰陽同時到達,津液和氣一同上升的道理。所以《本經》特別記載葛根的功效是「振奮陰氣」,這並非虛假之言。身體發熱,是因為胃脘的陽氣鬱結,不能宣洩。嘔吐,是因為胃氣沒有通過脾臟,而直接逆行向上到達肺部。各種痹症,是因為脾陰沒有得到胃陽的衝動而閉塞。

凡是毒物侵入人體,大多藉助人體元氣作為媒介而猖獗(相關說明可參考甘草)。胃部正是氣集中的地方,最容易助長毒性,沒有比這更容易、更厲害的了。如果提振胃氣,使之循著正道,輸送到脾肺,毒勢自然會孤立。毒勢孤立,正氣運行,又何愁毒素不能解除呢?各種痹症、各種毒症,都要靈活看待。譬如某種藥物專治寒濕痹,某種藥物專治風痹,某種藥物專治野葛毒,某種藥物專治鴆鳥毒,這些都是特指的說法。

而葛根對於各種痹症、各種毒症,都可以配合其他藥物來治療。

劉潛江說:「《六微旨大論》說『陽明之上,燥氣主治,中見太陰』。《至真要大論》說『陽明不遵循標本,而遵循中焦』。遵循中焦,是以中氣作為運化樞紐。燥氣是陽明的根本,陽明是燥氣的表現。然而陽明卻不遵循燥的本性,而是遵循太陰的濕土來運化,所以說『從中』。葛根的功用,正如《本經》所說的『振奮陰氣』,正是符合從太陰的濕土來發揮作用;它能提振胃中鬱熱,鼓舞陽氣,使其向上升發。從它主要治療消渴症來看,就可以知道它的藥理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