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14)
本經疏證 (114)
1. 本經疏證第六卷
然薑之體性,究係橫生,則非特能禁其上,能禁其下,竝能禁其旣上且下,此生薑瀉心湯、真武湯,所以乾薑、生薑竝用,為一定不易矣。
用生薑最重,莫如生薑半夏湯及當歸生薑羊肉湯之寒多者,皆至一斤。夫胷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係寒邪挾飲,逼迫氣分;或寒疝腹痛,或脅痛裏急,或產後腹中㽲痛,係寒邪乘虛,逼迫血分。氣分者,心肺為主,故病在上;血分者,肝脾為主,故病在下。
飲為有形,故絞取有形之汁,少煎,而使其銳;虛乃無形,故連質合煎,多煮,而欲其緩。是又一用藥法例,可概眾藥,不特施之生薑者也。其次,莫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薓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皆至八兩。夫發汗後,腹脹滿,是脾家津氣不宣;手足厥寒,衇細欲絕,內有久寒,是肝家陰邪欲逆。
蓋旣因發汗而增病矣,乃復重用生薑。生薑非散劑耶?陰邪橫及四肢,於理宜行薑、附,乃僅用生薑、吳茱萸。生薑、吳茱萸,豈能代乾薑、附子耶?原人身不外陰陽,邪氣亦不外陰陽。病發於陽者,必客於胷中。胷中以肺為都會,肺者,體陽用陰,故受寒發熱,仍不能不畏寒。
麻黃湯,宣達肺氣,邪旣得行。設肺氣宣達,脾不與之灌輸相續,肺遂不能節宣諸氣,脾家津液橫溢不升。用生薑者,豈非令繼薓、甘之益氣,厚朴之下氣,就其橫,以運津液盡餘邪耶?病發於陰者,必客於腹中。腹中以肝為都會,肝者,體陰用陽,故雖因內有久寒,至手足厥逆,衇細欲絕,仍不能無消渴與心中疼熱。吳茱萸,降在上之熱以就下。
生薑,散在下之寒而使之橫達。不然,熱就上,為咳吐膿血;寒就下,為下利厥寒。豈四逆輩,啟生陽於腎中可比耶?是生薑在上,可以止逆;在下,可以挽溜;在中,又可以定傾頹,行津液。一皆取其橫散之功。
於吳茱萸湯重用生薑,可以知生薑能治肝病。於桂枝黃芪五物湯重用生薑,可以知生薑又能治腎病。何者?吳茱萸湯證,陽在上而陰在下。「食穀欲嘔,吐利」、「乾嘔,吐涎沫」、「頭痛,嘔而胷滿」,則陽盡在中,不能安於中,且欲上出矣。「手足厥逆,煩躁欲死」,則僅能擾於中,不得達於外矣。
所以致此者,非在下陰邪搏之而何?然據於中而不越於上、洩於外,可知其陰自肝,而不自腎矣。吳茱萸湯首吳茱萸,是導陽下達。然僅導陽下達,而不剿撫其陰,則陽雖下,陰仍得與之敵。是故,薓、棗所以撫定其陰,生薑則能使陰邪橫散,不與陽為敵者也。然則生薑非治肝,乃散自肝上引之陰邪耳。
桂枝黃芪五物湯證,則為陰外裹,而在內之陽不振。「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陰邪也。「寸口關上微」,陽不振也。惟尺中小緊,方知受邪之所在下,而不在上中。桂枝黃芪五物湯,即和營衛、驅風寒之桂枝湯,以受邪不在中,而在中氣之衛於外者,故易甘草以黃芪。以不頭項強痛,身體不仁,則邪非上入而為橫束,故倍生薑。
白話文:
然而,生薑的特性,實際上是橫向生長的,所以它不僅能抑制上部的問題,也能抑制下部的問題,甚至能抑制既在上又在下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在生薑瀉心湯和真武湯中,會同時使用乾薑和生薑,這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用法。
使用生薑用量最多的,莫過於生薑半夏湯和當歸生薑羊肉湯中寒症較重的情況,用量都達到一斤。如果胸口感覺像是喘不過氣又不像,想吐又不像,想打嗝又不像,心中煩悶無奈,這是因為寒邪夾雜水飲,逼迫氣分所導致;或者是寒疝腹痛,或是脅肋疼痛、腹部拘急,又或是產後腹部疼痛,這些都是寒邪趁虛而入,逼迫血分所導致。所謂氣分,是以心肺為主,所以病症表現在上部;所謂血分,是以肝脾為主,所以病症表現在下部。
水飲是有形的,所以要絞取有形的汁液,稍微煎煮一下,使其藥性銳利;虛證是無形的,所以要連同藥材一起煎煮,多煮一會兒,使其藥性緩和。這又是一種用藥的法則,可以應用於大多數藥物,不僅僅適用於生薑。其次,用量較多的要屬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用量都達到八兩。如果發汗後出現腹脹滿,這是因為脾臟的津液運行不暢;手腳冰冷,脈象細微欲絕,體內有長久的寒氣,這是因為肝臟的陰邪想要上逆。
既然是因為發汗而加重了病情,卻又再次大量使用生薑。生薑不是發散的藥物嗎?陰邪橫行於四肢,按理應該使用乾薑和附子,但卻只使用了生薑和吳茱萸。難道生薑和吳茱萸就能替代乾薑和附子嗎?人體不外乎陰陽,邪氣也不外乎陰陽。病發於陽的,必然侵犯胸中。胸中以肺為主要,肺的本質屬陽而作用屬陰,所以受寒而發熱,仍然會怕冷。
麻黃湯能夠宣通肺氣,讓邪氣得以發散。如果肺氣宣通了,脾卻不能接續運送津液,肺就不能調節氣機,導致脾臟的津液橫溢不升。使用生薑,難道不是為了接續人參、甘草的益氣作用,以及厚朴的降氣作用,順著脾的橫向特性,來運送津液、清除剩餘的邪氣嗎?病發於陰的,必然侵犯腹中。腹中以肝為主要,肝的本質屬陰而作用屬陽,所以即使是因為體內有長久的寒氣,導致手腳冰冷、脈象細微欲絕,仍然會有口渴和心中發熱的感覺。吳茱萸能夠降泄上部的熱邪,使之歸於下部。
生薑能夠發散下部的寒邪,使之橫向通達。不然的話,熱邪就會上行,導致咳吐膿血;寒邪就會下行,導致腹瀉和手足冰冷。這難道是四逆輩能夠通過啟動腎陽所能比擬的嗎?因此,生薑在上可以止逆,在下可以挽救滑脫,在中間又可以穩定頹勢,運行津液。這些都取決於它橫向發散的作用。
從吳茱萸湯中大量使用生薑,可以得知生薑能夠治療肝病。從桂枝黃芪五物湯中大量使用生薑,可以得知生薑也能夠治療腎病。為什麼這麼說呢?吳茱萸湯證,是陽氣在上而陰氣在下。「吃東西想吐,又吐又瀉」、「乾嘔,吐出清涎」、「頭痛,嘔吐,胸悶」,說明陽氣全都淤積在中間,不能安穩於中間,而且想要向上發散。「手足冰冷,煩躁不安,瀕臨死亡」,說明陽氣只能擾動在中間,而無法通達於外。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不是因為下部的陰邪阻礙又是什麼呢?然而,這種情況是陽氣停留在中間而不越過上方、不向外洩散,由此可以知道這種陰邪來自於肝臟,而不是來自於腎臟。吳茱萸湯以吳茱萸為主藥,是為了引導陽氣下達。然而,如果只引導陽氣下達,而不清理撫慰陰邪,那麼陽氣即使下行,陰邪仍然會與之對抗。因此,人參、大棗的作用是撫定陰邪,而生薑則能使陰邪橫向發散,不與陽氣為敵。這樣看來,生薑並不是直接治療肝病,而是發散從肝臟向上引動的陰邪。
桂枝黃芪五物湯證,則是陰邪包裹於外,而體內陽氣不振。「身體麻木,如同風痹」,這是陰邪的表現。「寸口關上脈微弱」,是陽氣不振的表現。只有尺脈稍微緊,才能知道邪氣所在的位置在下部,而不是在上部或中部。桂枝黃芪五物湯,其實就是調和營衛、驅散風寒的桂枝湯,因為邪氣不在中部,而是在中部之氣(衛氣)之外,所以用黃芪代替甘草。由於沒有頭項強痛、身體麻木的症狀,說明邪氣不是從上而入,而是橫向束縛,所以要加倍使用生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