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12)
本經疏證 (112)
1. 本經疏證第六卷
「太陽病,衇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病金瘡,王不畱行散主之」、「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夫云「因不發汗」,則知苟發汗,必不動血。云「不止不解」,則知曾有以止之、解之而不應。
云「膿血」,則與純血有間。云「下黑」,則與鮮赤自別。云「病金瘡」,則因去血而病,非因病而去血。蓋失治者,其咎為養癰貽患,故病甚於此,能轉攻於彼。誤治者,其咎為無益有損,故非以已之,適以激之。而血之為物,遇寒則凝,遇熱則散。摶於陽,則得火之色;摶於陰,則得水之色。
推是而言,則凡病乎血,用薑以止之者,莫不有確據可尋也。其在於經,則〈榮衛生會篇〉有「奪血無汗,奪汗無血」之文。〈衇要精微論〉有「肺衇搏堅而長,當病唾血」之文。〈邪氣臟腑病形篇〉有「肺衇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之文。〈衇解篇〉有「少陰所謂『咳則有血』者,為陽衇傷,陽氣未盛於上而衇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之文。〈陰陽別論〉有「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之文。
此皆可以薑治者也。其在《千金》,則凡婦人崩漏之少腹弦急,或苦絞痛慎火草散。五臟空虛,失色黃瘦增損禹餘糧丸。腰背痛,四肢沉重大牛角中人散。虛羸少氣治崩中下血方者已上在四卷。吐血之胷中塞痛治吐血中塞痛方。上氣,面如土色柏葉湯。胷腹煩滿疼痛乾地黃丸者已上十二卷。
血利之腹痛龍骨丸。五內絞切痛治熱毒下黑血方。赤滯下血,連月不瘥白頭翁湯。羸篤垂死茯苓湯。赤白利黃連湯者已上十五卷下,竝用乾薑。其諸病之兼寒熱者、嘔吐者,竝用生薑。則薑之止血,可以循類而求,按證以施,又何疑於辛溫也哉!
「生者尤良」句,綴於主治之末,其意甚混。豈以凡治胷滿咳逆上氣等病,均生者優於乾者耶?則何不直名之曰生薑,而標其目曰乾薑也。抑以生者,不便致遠久藏。薑非隨地皆產,故概之曰乾薑,可為不產薑處法耶?則孔子曰「不撤薑食,常可為蔬」,是隨處皆產也。愚意「生者有生者之功能,乾者著乾者之實效」。
仲景於生薑瀉心湯中,生薑、乾薑竝用。真武湯有生薑,又可加入乾薑。以是知,《本經》乾薑主治,當分作兩截讀,曰「乾薑,味辛,溫。主胷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為一截,「出汗,逐風溼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為一截。以是合之仲景之用生薑,凡桂枝、小茈胡諸加減法,皆所謂「出汗」。
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黃芪五物湯、抵當烏頭桂枝湯,皆所謂「逐風溼痹」。惟腸澼、下利無明文。然桂枝湯證、小茈胡湯證,多有兼下利者,焉知其不指此耶?推而類之,則《別錄》之「風邪諸毒,傷寒,頭痛,鼻塞」,即桂枝、茈胡之用。其桂枝麻黃各半湯治身癢,白朮附子湯治「風溼相搏,初服,其人如痹,繼而如冒」,又豈非去皮膚間結氣耶?
白話文:
太陽病,脈象浮緊,如果沒有發汗而導致流鼻血的,用麻黃湯治療。吐血不止的,用柏葉湯治療。少陰病,腹瀉,排出膿血便的,用桃花湯治療。外傷金屬創傷,用王不留行散治療。婦女月經不正常,漏下不止,顏色黑而不消退的,用膠薑湯治療。
提到「因不發汗」,就知道如果能發汗,就不會導致出血。說到「不止不解」,就知道之前曾有想止血、解開病症但沒有效果的。
說到「膿血」,就和單純的血有所不同。說到「下黑」,就和鮮紅的血不一樣。說到「病金瘡」,是因為失血而生病,不是因為生病而失血。大抵來說,失治的原因在於養癰成患,所以病情更嚴重,能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誤治的原因在於沒有幫助反而有害,所以不是治好了病,反而是刺激了病。而血這種東西,遇到寒冷就會凝固,遇到熱就會散開。聚集在陽氣部位,就會呈現火的顏色;聚集在陰氣部位,就會呈現水的顏色。
由此推論,凡是用薑來止血的,都有確切的依據可以尋找。《內經》中,《榮衛生會篇》說「奪血無汗,奪汗無血」。《脈要精微論》說「肺脈搏動堅硬且長,會患吐血」。《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肺脈微微急促是肺有寒熱,身體怠惰,咳嗽吐血」。《脈解篇》說「少陰所說的『咳嗽有血』,是因為陽脈受傷,陽氣沒有在上面充盛而脈搏滿,滿了就會咳嗽,所以血會從鼻子出來」。《陰陽別論》說「陰氣結聚,就會便血一升,再結聚就二升,三結聚就三升」。
這些情況都可以用薑治療。《千金方》中,凡是婦女崩漏,小腹感覺弦急,或者有絞痛的,用慎火草散。五臟空虛,面色蒼白消瘦的,用增損禹餘糧丸。腰背疼痛,四肢沉重的,用大牛角中人散。身體虛弱,氣短,治療崩中下血的方劑,以上都在四卷中。吐血,胸中堵塞疼痛的,用治吐血中塞痛方。氣喘,面色如同土色的,用柏葉湯。胸腹煩悶,疼痛的,用乾地黃丸,以上在十二卷中。
拉血便,腹痛的,用龍骨丸。五臟絞痛的,用治熱毒下黑血方。赤色血痢,連續數月不好的,用白頭翁湯。身體虛弱,快要死去的,用茯苓湯。赤白痢的,用黃連湯,以上在十五卷下,都用乾薑。那些兼有寒熱的病,以及嘔吐的病,都用生薑。那麼薑的止血作用,可以依據這些來尋找規律,根據病情來使用,又何必懷疑它的辛溫呢!
「生者尤良」這句話,放在主治的最後面,意思很模糊。難道說凡是治療胸悶、咳嗽、氣喘等病,都是生薑比乾薑更好嗎?如果這樣,為什麼不直接說是生薑,而要標明是乾薑呢?還是因為生薑不方便運輸和長期保存,而薑也不是到處都有,所以用乾薑來代替,以便在不產薑的地方使用呢?但是孔子說「不撤薑食,常可為蔬」,可見薑是隨處都產的啊。我認為「生者有生者的功能,乾者有乾者的實際效果」。
張仲景在生薑瀉心湯中,生薑、乾薑並用。真武湯有生薑,也可以加入乾薑。由此可知,《本經》中關於乾薑主治的內容,應該分為兩段來讀,一段是「乾薑,味辛,溫。主胸悶,咳嗽,氣喘,溫中,止血」,另一段是「出汗,驅除風濕痹痛,腸澼,下利,生者更好」。結合張仲景使用生薑的情況,凡是桂枝、小柴胡等加減方劑,都是所謂的「出汗」。
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黃芪五物湯、抵當烏頭桂枝湯,都是所謂的「驅除風濕痹痛」。只有腸澼、下利沒有明確的說明。但是桂枝湯證、小柴胡湯證,有很多兼有腹瀉的,怎麼知道不是指這種情況呢?推而廣之,《別錄》中說的「風邪諸毒,傷寒,頭痛,鼻塞」,就是桂枝、小柴胡的應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皮膚癢,白朮附子湯治療「風濕相搏,剛開始時,感覺身體像麻木一樣,接著像昏迷一樣」,難道不是去除皮膚間的結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