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08)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08)

1. 本經疏證第六卷

以其是水與熱而非寒,故不用附子,而用白朮、石膏。是二證近表,一證近裏,旣彰彰然矣。若夫飲,則非如水之無畔岸,可隨處橫溢也,則必著臟腑而後為患。曰「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衇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此著於上者也。曰「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衇沉緊。

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己湯主之」,此著於中者也。著於上者,比於表,故用麻黃;著於中者,比於裏,故不用麻黃。石膏,則皆不可闕者也。然服木防己湯,虛者即愈,實者復發,則去石膏,加茯苓、芒消。夫曰實,乃去石膏,不去人薓,似其助實,反在石膏矣。

然膈間支飲,則喘滿色黑,固其宜也。其關節只在「心下痞堅,衇沉緊」二者。痞,猶可以桂枝下之;堅,則非芒消不為功矣。痞由於飲,猶可專以防己通之;飲而至堅,則非兼用茯苓不為功矣。其用人薓、石膏取義,原與白虎加人薓同,欲其洩熱生津,為已病數十日,曾經吐下也。

屢經剝削,繼得和養,自然立能應手。然終以痞堅而衇沉緊,非剝削已極之徵。第初投之能獲效,必飲中之熱,得清而解。其再發也,縱有熱,亦殺於前。況經再與前方不愈,則病雖不去,而熱未必復畱矣。故於前方,去石膏,加茯苓、芒消。不去人薓者,一則尚緣剝削之餘,一則所以馭防己、芒消之暴也。

凝水石:味辛、甘,寒、**大寒,無毒。**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除時氣熱盛、五藏伏熱、胃中熱煩滿,止渴、水腫、小便痹。**久服,不飢。一名白水石。一名寒水石,一名凌水石。色如雲母,可析者,良,鹽之精也。生常山山谷,又中水縣及邯鄲。解巴豆毒,畏地榆

凝水石,生於鹵地積鹽之下。精液滲入土中,年久至泉,結而成石。大塊有齒稜,如馬牙消。清瑩如水晶,亦有帶青黑色者,皆至暑月回潤,入水浸久,亦化。《綱目》

水必死而後鹹,借土為倚伏,則生氣復著矣。其有受烹於火,日結為鹽者,性遂轉溫。其有纔經烹煉,自滲入地,得成晶瑩如石者。歲久火退,旣未接乎黃泉,尚鍾氣於膏壤,以形體論,則金也。然其源本水,其所趨亦水,故雖伏土中,遇水能化。陶隱居云「末置水中,夏月可使為冰」,是其陰凝之甚,肅厲之嚴,純乎寒化,似非他物能間。而其味乃辛,則仍能外達皮毛,非僅「寒中」一節已也。

「身熱、腹中積聚邪氣」,是內為本,外為標。「皮中如火燒、煩滿」,是外為本,內為標。均可以是化水飲之者。蓋是物之生,原貫徹水土標本。當其為水之死,固已背陰向陽。迨與土化,烹煉為鹽,則轉而溫。乃不肯保其溫,復溜於下,以變為寒。仍與水化而味猶辛。則其假散而聯為聚,即聚而復為散,昭然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討論兩種病症的治療,並說明了凝水石的藥理作用。

關於兩種病症的治療:

  • 第一種病症:屬於表證,雖然有發熱,但並非寒邪引起,所以不使用附子,而是使用白朮和石膏。這種病症主要表現為氣喘、眼睛看起來好像要掉出來,脈象浮大。治療上可以使用越婢加半夏湯。
  • 第二種病症:屬於裡證,是因飲邪停留在膈間引起的,主要表現為氣喘、胸悶、心下痞硬、面色晦暗、脈象沉緊。這種情況如果經過幾十天,又被醫生用吐瀉的方法治療卻沒有好轉,就應該使用木防己湯來治療。
  • 這兩種病症一個比較接近表證,一個比較接近裡證。表證適合使用麻黃,裡證則不適合。但兩者都不能缺少石膏。
  • 使用木防己湯治療後,如果體質虛弱,通常可以痊癒。但如果體質強壯,病情又會復發。這時就要去除石膏,加上茯苓和芒硝。雖然說體質強壯要去除石膏,但是並不用去除人蔘,原因是因為人蔘的藥性與石膏不同。
  • 膈間有支飲,本來就應該氣喘、胸悶、臉色發黑,關鍵在於「心下痞堅」和「脈象沉緊」這兩個症狀。「痞」的症狀,還可以透過桂枝來治療;「堅」的症狀,則必須要使用芒硝才能有效。痞是飲邪造成的,可以用防己來疏通;如果飲邪導致「堅」,則必須同時使用茯苓才有效。
  • 使用人蔘和石膏,和白虎加人蔘湯的意義相同,都是要清除熱邪、生津止渴,適用於病程幾十天又曾使用吐瀉治療的患者。
  • 經過多次治療,讓病邪被去除,再加以調理,自然可以快速見效。但最終還是因為有「痞堅」和「脈沉緊」的症狀,這並不是說病邪已經被完全清除。最初治療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飲邪中的熱被清除。如果病情復發,即使有熱,也比之前輕微。更何況再次使用之前的藥方無效,即使病沒完全好,熱也未必還存在。所以要去除石膏,加上茯苓和芒硝。不去除人蔘的原因,一是因為患者體質虛弱,二是用來制衡防己和芒硝的藥性。

關於凝水石的藥理作用:

  • 凝水石味辛、甘,性寒,甚至可以說是「大寒」,沒有毒性。
  • 主要治療身體發熱、腹中積聚、邪氣、皮膚發熱如火燒、煩躁不安等症狀,也能夠清除因時令而引起的熱病、五臟伏熱、胃熱煩躁,可以止渴、利水消腫、治療小便不暢。長期服用可以讓人不感到飢餓。
  • 凝水石又稱白水石、寒水石、凌水石,顏色像雲母,可以剝開分層,是鹽的精華。多產於常山山谷、中水縣及邯鄲等地。可以解除巴豆的毒性,但是畏懼地榆。
  • 凝水石生於鹽鹼地積鹽的下方,鹽液滲入土中,經過時間累積,結成石頭。大塊的凝水石有稜角,像馬牙消。清澈透亮如水晶,也有帶青黑色的,在盛夏時會變得濕潤,放入水中浸泡很久也會融化。
  • 水必須要先死亡才會有鹹味,藉由依附在土壤中,又恢復了生機。有些水經過火的烹煮,日久結成鹽,性質就會轉為溫熱。有些水經過烹煮後滲入地中,變成晶瑩剔透的石頭。經過歲月洗禮火性消退,雖然沒有接觸到黃泉,但吸收了肥沃土壤的精華,從形體上看是屬於金。然而它的源頭是水,最終也是歸於水,所以即使埋在土中,遇到水也能夠溶解。
  • 陶隱居說:「將凝水石磨成粉末放入水中,夏天可以讓水變成冰」,說明它陰氣凝聚很強,肅殺之氣很厲害,寒性很強,似乎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相比。但它的味道卻是辛辣的,說明它仍然可以疏通皮毛,不僅僅是「寒中」而已。
  • 「身體發熱、腹中積聚邪氣」是屬於內在病因,而外在是症狀。「皮膚發熱如火燒、煩躁不安」是屬於外在病因,而內在是症狀。凝水石都可以通過轉化水液來治療這些疾病。因為凝水石的形成,貫徹了水和土的內在與外在。當它還是水的時候,已經背離陰而朝向陽。等到與土結合,經過烹煮變成鹽,就轉為溫熱。但是它又不保留溫熱的特性,再次滲入下方,轉為寒性。仍然能化水,味道仍然辛辣。說明它可以從發散而凝聚,也可以從凝聚而又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