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07)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107)

1. 本經疏證第六卷

蓋心下旣有逆氣,而遇驚輒甚,則其口張不翕,焉得不乾不焦。然又當驗其能息與否。能息,則口尚有翕時,乾與焦,亦有間時矣。他如竹葉石膏證之欲吐,竹皮大丸之嘔逆,皆適與用石膏相值。亦可知為熱致虛,因虛氣逆。解熱,氣自平;氣平,嘔吐自止。非石膏能治嘔、治吐矣。

說者謂「麻黃得石膏,則發散不猛」,此言雖不經見,然以麻杏甘膏湯之汗出而喘,越婢湯之續自汗出證之,則不可謂無據矣。麻黃為用,所以從陰通陽。然陽厄於陰,其源不一,有因寒凝,有因熱壅。故其佐之者,不用桂枝,則加石膏。桂枝文理,有縱有橫,石膏則有縱無橫。

縱者象經,橫者象絡,經絡竝通,與「及經不及絡」者,其優柔猛烈,自是不同。況因寒者,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從丹溪章句,固其所當然也。因熱者,乃陽猖而陰不與交,欲使陰交於陽,非洩熱不可。第徒洩其熱,正恐陰反肆而迫陽。故一面任石膏洩熱,隨手任麻黃通陰。

使陰之鬱勃者,隨陽而洩;柔和者,與陰相交。是以石膏協麻黃,非特小青龍加石膏湯、厚朴麻黃湯、越婢加朮湯、越婢加半夏湯、文蛤湯。其禁忌,較之大青龍湯、麻黃湯為弛。即如所謂麻杏甘膏湯、越婢湯者,竝有汗,亦治之。可見其汗,乃盛陽之加於陰,非陰陽交和而成,亦非營弱衛強而有矣。

矧證之以《千金》,用越婢加朮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洩,顧何謂耶?夫亦以熱盛於中,內不與陰和,而外迫逐津液,與纔所論者,無異。特恐通其陰,而陰遂逆,故凡兼惡風者,即於湯中加附子耳。尚不可信麻黃、石膏竝用,可治汗出耶?然則桂枝二越婢一證,謂之無陽者,又當作何解?夫發熱者,太陽之標;惡寒者,太陽之本。熱多寒少,標盛本微矣。

而衇反微弱,則非因陽不足,乃表陽內伏也。表陽之所以內伏,正為其本寒將盡,無事與相拒於外耳,故曰「無陽」。然陽者,津液之所從化,汗之所由出也。不洩其標熱,而從陰中通其內伏之陽,表氣於何而和,營衛於何而調?故取桂枝之二以解外,取越婢之一以通中,此其義也。

風寒摶熱,用麻黃、石膏,洩熱通陽,旣知之矣。水飲與熱,其不相入,正同冰炭,何亦能合為患耶?不知寒與熱,猶本異而末同;水與熱,更本同而末異。何也?夫寒在人身,被陽氣激而化熱。旣化,則一於熱,不更為寒。水則本屬太陽,原能盛熱。是以寒旣化熱,熱已而寒無存;水中挾熱,熱去而水尚在。

其同用麻黃,在寒化之熱,止欲其通陽;在水挾之熱,更欲其去水矣。雖然水與飲,固有分。且同為水,復有近表、近裏之分,曰「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衇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此比於大青龍者也,故麻黃分數多。曰「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衇緊,頭痛」,此比於麻杏甘膏者也,故麻黃分數少。曰「裏水,越婢加朮湯主之」,此則比於麻黃附子甘草湯矣。

白話文:

如果心下已經有逆氣,遇到驚嚇就會加重,那麼他的嘴巴就會張開而無法閉合,當然會乾燥焦裂。但還是要觀察他能否呼吸,如果能呼吸,代表嘴巴還是有閉合的時候,乾燥焦裂也就會有間歇的時候。其他像是竹葉石膏湯症狀的想吐,竹皮大丸的嘔逆,都剛好適合用石膏。也可以知道是因為熱導致虛弱,因為虛弱而氣逆。解決熱,氣自然會平順;氣平順,嘔吐自然會停止。並不是石膏能治療嘔吐。

有人說「麻黃搭配石膏,發散的力量就不會太強」,這句話雖然不常聽到,但用麻杏甘石湯的汗出而喘,越婢湯的持續出汗來驗證,就不能說沒有根據。麻黃的用途,是從陰氣來通達陽氣。然而陽氣被陰氣阻礙,原因不一,有的是因為寒氣凝結,有的是因為熱氣壅塞。所以輔助它的藥物,不用桂枝,就改用石膏。桂枝的紋理,有縱向的也有橫向的,石膏則只有縱向而無橫向。

縱向的像經脈,橫向的像絡脈,經絡都暢通,與「只通經脈而不通絡脈」的狀況,其溫和與猛烈的程度,自然不同。何況是因為寒氣的,所謂「身體像被火烤,流汗就散熱」是根據丹溪的說法,本來就是這樣。因為熱氣的,是陽氣過於旺盛而陰氣不與之交合,想要讓陰氣與陽氣交合,就必須要洩熱。只是單純洩熱,恐怕陰氣反而更加旺盛而壓迫陽氣。所以一方面用石膏來洩熱,另一方面用麻黃來疏通陰氣。

使陰氣的鬱積,隨著陽氣發散;使陰氣柔和,與陽氣相交。所以石膏配合麻黃,不只用在小青龍加石膏湯、厚朴麻黃湯、越婢加朮湯、越婢加半夏湯、文蛤湯。它的禁忌,也比大青龍湯、麻黃湯寬鬆。就像麻杏甘石湯、越婢湯這些,都有出汗的症狀,也用這些方劑治療。可見他們的汗,是旺盛的陽氣加在陰氣上,而不是陰陽調和所致,也不是營氣虛弱、衛氣強盛所導致。

更何況用《千金方》來驗證,用越婢加朮湯治療身體極熱,導致身體津液脫失、毛孔打開、汗水大量流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也是因為熱邪太盛,內在無法與陰氣調和,而向外逼迫津液,與剛剛所說的道理相同。只是擔心疏通陰氣,陰氣反而會逆亂,所以凡是兼有怕風的,就在藥方中加入附子。難道還不能相信麻黃、石膏並用,可以治療汗出嗎?那麼桂枝二越婢一的證狀,說成是沒有陽氣,又該如何解釋?發熱是太陽經的表象,怕冷是太陽經的根本。發熱多而怕冷少,代表表象旺盛而根本微弱。

而脈象反而微弱,就不是因為陽氣不足,而是表陽內伏。表陽之所以內伏,正是因為其根本的寒氣將盡,沒有理由再與之在外對抗,所以才說「沒有陽氣」。然而陽氣,是津液所轉化,汗水所由出的。不洩它的表熱,而從陰氣中疏通內伏的陽氣,表氣要如何調和,營衛要如何協調?所以取桂枝的二份來解表,取越婢的一份來通達中焦,這就是它的道理。

風寒與熱邪一起侵入,用麻黃、石膏,洩熱通陽,已經知道了。水飲與熱,兩者不相容,就像冰與炭,為何也會合在一起發病呢?不知道寒氣與熱邪,雖然本質不同而結果相同;水與熱,更是本質相同而結果不同。為什麼呢?因為寒氣在人體,被陽氣激盪就會化為熱。一旦化為熱,就變成熱,不再是寒氣。而水原本就屬於太陽之氣,本來就能夠蘊藏熱。所以寒氣一旦化為熱,熱邪過去寒氣就消失;水中挾帶熱,熱邪消失,水還在。

它們都使用麻黃,在寒氣轉化的熱,只想要它通陽;在水挾帶的熱,更想要它去除水。雖然水與飲有區別。而且同為水,還有接近體表與接近內裡的區別,說「風水病,怕風,全身水腫,脈浮,不口渴,持續出汗,沒有大熱,用越婢湯治療」,這個就比較像大青龍湯,所以麻黃的份量比較多。說「嘔吐後,口渴想要喝水且貪飲者,用文蛤湯治療,兼治輕微的怕風,脈象緊張,頭痛」,這個就比較像麻杏甘石湯,所以麻黃的份量比較少。說「裡面的水,用越婢加朮湯治療」,這個就比較像麻黃附子甘草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