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101)
本經疏證 (101)
1. 本經疏證第五卷
桂枝加芍藥湯,即小建中湯少飴餹耳。下後,邪氣內傳為滿痛,是實;虛勞、產後腹痛,是虛。僅飴餹一味之轉移,治證遂虛實不侔,猶不可見飴餹善補虛乏耶?桂枝湯在傷寒,所治證多矣。茲則吸吸少氣也,咽乾口燥也,裏急腹痛也,腹中刺痛也,少腹急攣也,皆非桂枝湯所曾治。以是知,即飴餹之功矣。
蓋土滯,以木而疏;土虛,以木而困。故少氣、咽乾、口燥,是脾乏穀氣。裏急腹痛,乃肝氣侮脾。飴餹之柔潤芳甘,正合脾家土德,而即以緩肝之急,以肝固罷極之本,虛乏之所從來也。是故,桂枝加芍藥湯無飴餹,即不名建中。桂枝加黃芪湯不加芍藥,不用飴餹,即不名黃芪建中。
而蜀椒、乾薑、人薓,協以飴餹,即名大建中。是知,建中固以飴餹得名耳。然則其所謂大小者,究何義耶?夫以勢合、勢分分大小,則小建中用芍藥、桂、甘、生薑,得十五兩,又益大棗十二枚。大建中用人薓、乾薑,僅五兩,止益以蜀椒二合。乃同用飴餹一升,則飴餹在大建中湯,獨多而勢合;在小建中湯,體均而勢分。
此一說也。若以力專、力薄分大小,則辛甘為陽,酸苦為陰。大建中純用甘辛,則力厚氣專;小建中兼用酸苦,則力敵氣薄。此又一說也。總之,兩建中皆以飴餹為君。君尊而臣從命,則為大;君卑而臣擅命,則為小。此實大小得名之確指歟!而飴餹之所以尊於此,益可徹悟矣。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解此者,謂「緣飲水多,乃心下悸,故悸皆為飲水侵心」。殊不思,小建中湯所治之悸,亦可以水飲言乎?故夫悸,有心中自動者,心液虛也。有他處動而連及心者,水飲也。而水與飲,又復有別。則以下焦,外連衛氣,其地曠蕩,水飲居之,則能上衝外薄,渺無涯際,故為水。
上焦之約束嚴,水飲若在,終不能肆,故僅為飲。稽之《傷寒論》所謂「傷寒,厥而心下悸者,當先治水,宜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是上焦之悸也。「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賁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是下焦之悸也。
兩者,一曰「心下悸」,一曰「臍下悸」,皆係他處連及之文,故均為水飲。至「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傷寒,衇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不曰「心下、臍下」,而直曰「心中」,固可知為心之虛矣。蓋心之用在陽,而體屬陰,故其取象,協於兩陽外麗,一陰內守之「離」。
「自動」之悸,為內陰欲出,而陽不安;「連及」之悸,為外陰內侵,而陽不安。同為陽不安,而驗於自動與連及,猶不豁然可覩耳。但炙甘草之悸與小建中之悸,又何以異也?夫曰「衇結代,心動悸」,是陽之躓。曰「心中悸而煩」,是陽之盛。陽躓者,當滑澤其道路;陽盛者,當開闢其途徑。
白話文:
桂枝加芍藥湯,其實就是小建中湯,只是少了麥芽糖(飴餹)而已。病人在服用攻下藥後,邪氣若向內傳導致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屬於實證;若是因虛勞或產後引起的腹痛,則屬於虛證。僅僅因為有沒有麥芽糖這一味藥的差異,治療的病證就出現了虛實不同的情況,這難道還不能看出麥芽糖具有補虛的作用嗎?桂枝湯在治療傷寒時,可以處理很多種症狀。但現在出現像是呼吸短促、口乾舌燥、腹部裡急疼痛、腹部刺痛、小腹緊繃抽筋等症狀,這些都不是桂枝湯可以治療的。由此可知,這些都是麥芽糖的功效。
一般來說,脾胃功能停滯時,會用肝木來疏通;脾胃虛弱時,也會因為肝木過盛而更加困頓。所以呼吸短促、口乾舌燥,是因為脾胃缺乏穀氣。腹部裡急疼痛,是因為肝氣侵犯脾胃。麥芽糖的柔潤甘甜,正好符合脾胃的特性,而且可以緩和肝氣的急迫,從根本上解決肝氣過盛的問題,這也是虛弱的原因。因此,桂枝加芍藥湯如果沒有麥芽糖,就不能稱為建中湯。桂枝加黃耆湯如果沒有加芍藥和麥芽糖,也不能稱為黃耆建中湯。
蜀椒、乾薑、人參與麥芽糖一起使用,就稱為大建中湯。由此可知,建中湯的得名確實是因為麥芽糖。那麼所謂的大小,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從藥物的搭配和藥力分佈來看,小建中湯用了芍藥、桂枝、甘草、生薑共十五兩,再加上十二枚大棗。大建中湯用了人參、乾薑才五兩,只加上二合的蜀椒。但兩者都用了一升的麥芽糖,所以麥芽糖在大建中湯中,藥力集中而強大;在小建中湯中,藥力分散而均衡。
這是第一種說法。如果從藥力專一與否來區分大小,辛甘為陽,酸苦為陰。大建中湯純用甘辛的藥物,所以藥力厚實而專一;小建中湯同時使用酸苦的藥物,所以藥力相對較弱。這是另一種說法。總而言之,兩種建中湯都是以麥芽糖為主要藥物。主要藥物強盛,其他藥物就會聽從它的指揮,這就稱為大;主要藥物如果弱,其他藥物就會各自發揮作用,這就稱為小。這或許才是大小名稱的真正含義吧!而麥芽糖之所以在這裡如此重要,也就能徹底明白了。
《傷寒論》說:「太陽病,小便順暢的,是因為喝水太多,必定會心下悸動。小便量少的,必定會感到腹部裡急。」有人解釋說:「是因為喝水太多,導致心下悸動,所以心悸都是因為喝水侵犯心臟。」但卻沒有想到,小建中湯所治療的心悸,難道也可以用水飲來解釋嗎?所以心悸,有的是心臟本身虛弱而自動悸動,有的則是其他部位受到影響而連帶心臟悸動,而水和飲又有所不同。下焦與衛氣相連,範圍廣闊,水飲停留於此,就能向上衝擊,向外擴散,沒有邊際,所以稱為水。
上焦的約束力比較強,水飲如果在上焦,終究不能肆意妄為,所以只能稱為飲。查看《傷寒論》中提到的「傷寒,四肢冰冷且心下悸動的,應先治療水飲,適合服用茯苓甘草湯。之後再治療四肢冰冷,否則水飲會進入胃部,引起腹瀉。」「太陽病,發汗後,如果汗出後症狀沒有緩解,病人仍然發熱、心下悸動、頭暈目眩、身體顫動、感覺快要跌倒,適合服用真武湯」這些都是上焦的心悸。還有「發汗後,如果病人的肚臍下悸動,將要發作奔豚症,適合服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這是下焦的心悸。
這兩種情況,一個稱為「心下悸動」,一個稱為「肚臍下悸動」,都屬於其他部位影響到心臟的描述,所以都屬於水飲引起的。至於「傷寒,二、三天,心中悸動且心煩的,適合服用小建中湯。」「傷寒,脈象結代,心臟悸動的,適合服用炙甘草湯。」沒有說「心下、臍下」,而是直接說「心中」,可以知道這是心臟本身虛弱了。心臟的作用屬於陽,而本質屬於陰,所以它對應的卦象是「離」,就像兩條陽爻在外,一條陰爻在內。
「自動」的心悸,是因為內部的陰氣想要發散,而陽氣不足;「連及」的心悸,是因為外部的陰氣侵入,導致陽氣不安。同樣是陽氣不安,但透過自動和連及的區別,就可以清楚地分辨了。但是炙甘草湯治療的心悸和小建中湯治療的心悸,又有什麼不同呢?「脈象結代,心臟悸動」,是陽氣受阻。而「心中悸動且心煩」,是陽氣過盛。陽氣受阻的,應當疏通道路;陽氣過盛的,應當開闢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