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桂草堂醫案》~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卷四

蓋暑濕蘊伏肺胃,病在上焦;攻下只通腸胃,與肺無涉也。治宜輕清開化上焦,則病自愈。擬方用:杏仁、沙參、貝母、蔞皮各二錢,桔梗一錢,石菖蒲六分,佩蘭一錢五分,連翹三錢,黃芩、麥冬各二錢,鮮石斛三錢,枇杷葉一片。煎服。明日復診,述昨藥服後,夜間能睡。

熱退,胸悶亦除,但覺飢而欲食耳。遂以原方去菖蒲、蔞、貝、桔梗、黃芩、杏仁,加絲瓜絡、天花粉、甘草。兩劑而安。凡病在上焦,皆不可用重藥。葉天士言之最詳,此即素問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之義,蓋不僅指吐法言也。

潘信夫君哲嗣,年二十五歲。自去年八月病狂,妄言罵詈,棄擲杯具。延醫服藥,祈禱鬼神,病日以劇。其家另以僻屋居之。今年二月,始延予診。罵詈妄語,終日不休,亦不能寐。面色如平人,舌尖紅而苔膩,大便三日未行,飲食如常。脈息沉滑。此胃熱有痰,病尚可治。

蓋胃熱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今彼罵詈妄語,與登高而歌無異。而舌苔膩,能飲食,數月之病毫無倦容,大便又常秘結,此皆實象,而非虛症也。乃以小陷胸湯合滌痰湯,去人參、南星,加麥冬、茯神、知母等藥。黃連用八分,蔞仁、竹茹、麥冬、茯神各三錢,余各一二錢。

接服兩劑,大便通利,夜間能睡,惟夢遺泄精,舌苔仍膩。原方去枳殼、竹茹、知母,減輕川連,合寧志膏,仍作煎劑。又服兩劑,諸恙悉瘥,但覺困倦欲睡。遂以飲食調養,不勞余藥而瘳。

城內紅旗口王善余之子,十九歲。由常州病歸。頭疼身重,肢節痠疼,發熱譫語,咳嗽痰中夾血,面色晦黯。脈息滑數。蓋濕溫而兼肺病也。用小陷胸湯加青蒿、黃芩、貝母、苡仁、連翹、滑石、生地、茅根、枇杷葉等。一劑頭面得汗,咳少減。二劑熱退神清,夜間能睡矣。

復以原方減輕其劑,接服兩日,得大便一次,每餐能進粥碗許。遂改用北沙參、扁豆、苡仁、白朮、麥冬、白芍、黑豆、甘草、茯苓等養胃之品而瘥。未幾,因口腹不慎,復病胸悶不飢,飲食大減。乃與二陳湯加沙參、麥冬、佩蘭、桔梗、苡仁等消補之品兩劑,飲食能進矣。

但消瘦日甚,復用六君子湯加麥冬、枸杞子、苡仁、紅棗等補養之劑,並戒其勿食煎炒油膩等難消之物,但以米粥蔬菜調養半月,而康復如初。

張姓女,十四歲。初覺身體困倦,飲食無味。越兩日薄暮,先惡寒,旋即發熱,譫語不識人,手舞,吃吃然笑不休,口渴煩躁。其家駭怪,以為痧,又以為邪祟。至夜深時,叩門延診。予視其脈:滑數不調;舌尖紅,中苔白膩;身熱有汗。蓋暑濕痰滯蘊結於中焦之病也。用小茈胡合小陷胸湯,

去人參,加滾痰丸三錢同煎。服後得大便三次,神清熱退,能安睡矣。但尚不知飢。仍與小茈胡湯加枳殼、桔梗、佩蘭、益元散。二服而瘳。

白話文:

[卷四]

暑濕停留在肺胃,病症在上焦。瀉下之法只通腸胃,與肺無關。治療應該用輕清的藥物疏通上焦,疾病自然痊癒。方劑使用杏仁、沙參、貝母、蔞皮各二錢,桔梗一錢,石菖蒲六分,佩蘭一錢五分,連翹三錢,黃芩、麥冬各二錢,鮮石斛三錢,枇杷葉一片,煎服。明日複診。病人回報服藥後,晚上能睡,發熱退了,胸悶也消失了,只是覺得餓想吃東西。於是沿用原方,去掉菖蒲、蔞皮、貝母、桔梗、黃芩、杏仁,加入絲瓜絡、天花粉、甘草。服兩劑藥後痊癒。凡是上焦的病症,都不能用重劑,葉天士講得最詳細。這就是《素問》中所說的「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意思,這不僅僅是指吐法而言。

潘信夫先生的兒子,二十五歲,從去年八月起患狂病,胡言亂語,辱罵,扔擲杯具,求醫服藥,祈禱神明,病情日益嚴重,家人另在偏房安置他。今年二月,開始請我診治。他辱罵胡言,終日不停,也睡不好,面色如常人,舌尖紅,苔膩,大便三日未解,飲食正常,脈沉滑。這是胃熱有痰,病情尚可治療。

胃熱會導致登高唱歌,脫衣奔跑。現在他辱罵胡言,與登高唱歌無異,舌苔膩,能吃東西,幾個月的病沒有疲倦之色,大便經常便秘,這些都是實證,而非虛證。因此用小陷胸湯合滌痰湯,去掉人參、南星,加入麥冬、茯神、知母等藥,黃連用八分,蔞仁、竹茹、麥冬、茯神各三錢,其他藥物各一二錢。

服兩劑藥後,大便通暢,晚上能睡,只是遺精,舌苔仍然膩。原方去掉枳殼、竹茹、知母,減少川連,加入寧志膏,仍然煎服。又服兩劑藥後,所有症狀都好了,只是覺得困倦想睡覺,於是用飲食調養,不用藥就痊癒了。

城內紅旗口王善余的兒子,十九歲,從常州回家後生病,頭痛身重,肢節酸痛,發熱神志不清,咳嗽痰中帶血,面色晦暗,脈滑數。這是濕溫兼肺病。用小陷胸湯加青蒿、黃芩、貝母、薏苡仁、連翹、滑石、生地、茅根、枇杷葉等藥。一劑藥後頭面出汗,咳嗽減輕;兩劑藥後發熱退去,神志清醒,晚上能睡覺了。

繼續使用原方,減輕劑量,服用兩日,大便一次,每餐能吃一碗粥。於是改用北沙參、扁豆、薏苡仁、白朮、麥冬、白芍、黑豆、甘草、茯苓等養胃的藥物,病就好了。不久,因為飲食不慎,又患胸悶不飢,飲食大減,於是用二陳湯加沙參、麥冬、佩蘭、桔梗、薏苡仁等消補的藥物兩劑,飲食就能進食了。

但是消瘦日益嚴重,又用六君子湯加麥冬、枸杞子、薏苡仁、紅棗等補養的藥物。並告誡他不要吃煎炒油膩等難消化的食物,只吃米粥蔬菜,調養半月,就恢復如初了。

張姓女子,十四歲,開始感到身體困倦,飲食無味。過了兩天傍晚,先惡寒,接著發熱,神志不清,不認識人,手舞足蹈,傻笑不止,口渴煩躁。家人驚恐,認為是痧,又認為是邪祟,到深夜才請我診治。我診脈,脈滑數不調,舌尖紅,苔白膩,身熱出汗。這是暑濕痰滯阻礙中焦的病症。用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去掉人參,加入滾痰丸三錢同煎。服藥後大便三次,神志清醒,發熱退去,能安睡了。但是還不覺得餓,仍然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佩蘭、益元散,服用兩劑藥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