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對山

《對山醫話》~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抱朴子曰: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然煉服之法,失傳已久,世人未得其術而輕試之,淺則骨痿,久則致命。是欲延年,而反促其算矣。後魏·李預餐玉致疾,謂其妻曰:服玉當屏居山林,排棄嗜欲,而我酒色不絕,自致於死,非藥之過。然雖死而屍體必當有異,宜勿遽令人知餐服之功。

時在七月中,長安毒熱如沸,而屍停四日,體仍不變,口亦無穢。昔人有臨死服玉屑五斤,死經三年,膚殼如生者。李時珍曰:服玉未必能令生者不死,惟能使死者不朽耳。東坡晚年好燒煉之術,多與方外遊。嘗遇靈智道人,授以煉服丹法。云:於二至後常吸鼻液漱咽,獨居淨室,溺則封置瓷器中,滿月開視,當有細砂結其上,如浮蟻然,以絹濾取,用新汲水淘淨,棗肉為丸,此名陽丹陰煉。又,取人乳入銀鼎,慢火熬煉如淡金色為丸,此名陰丹陽煉。

蓋此二物須經煅煉,始有陰陽相濟之功,得成九轉還丹之力。坡翁謂靈智妙用,沉機捷法,非其人不輕泄也。

成天地者,氣也。天地成而萬物生,氣固為生生之本。凡血肉之物,氣生則生,氣盡則化,此自然之理。術家有服氣之法,不過能卻病延年,亦不能令人不飢不食。然按孔子家語:食石者,肥澤而不老;食水者,耐寒而若浮;食肉者,勇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是食氣固能不死也。

嘗閱《宋人雜說》,嘉祐間河北大飢,有民襁負一子,覓食他方,中途迫於飢困,遂棄子於空塚中。亂定歸鄉,過其處,欲收埋殘骨,則兒未死,肥健愈於棄時。視塚中空無所有,惟見一蟾蜍,大如車輪,氣咻咻然出穴中。抱兒歸,與之食不食。六七歲肌膚如玉。其父攜至京師,以示兒科醫者,言物之有氣者能蟄,燕蛇蝦蟆之類是也,能蟄則能不食而壽,此千歲蝦蟆也;兒得氣故不飢,若聽其不食,終身不娶,後必成道,無須藥也。《東坡集》亦載其事,諒非子虛。

然思兒在塚中,得其氣而不死,或然;既出穴,仍不食不飢,其理殊不易解。

昔在京邸,遇東魯宋老人太初,年九十有四,鬚髮皓然,顏如童子。下榻福清道院,日惟靜坐一室,三餐之外,無所嗜好。余曾叩其攝生之術,曰:飲食但取益人,毋求爽口,弗食與體相妨之物。自言幼時,脾胃素弱,故生平不食瓜果油膩炙眊,雖佳品羅列,未嘗朵頤,故能保此殘年。

縱口腹而不自惜其身,不可為智。此言勝藥石,余嘗志之。昔人言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適,惡言形羸,不肯服藥,信巫不信醫。六者有一,則為難治。余友沈子涵孝廉,丁未春來滬,嘗顧余齋,見其神色衰奪,問之,曰:去冬患咳,至今未復耳。

白話文:

[卷二]

葛洪在《抱朴子》中說:服用黃金能長命如黃金,服用玉石能長命如玉石。但是煉製服用的方法,早已失傳,世人沒有掌握這種方法卻輕易嘗試,輕則骨骼萎縮,久則致死。這樣想延年益壽,反而縮短了壽命。北魏李預服用玉石而致病,對妻子說:服用玉石應該隱居山林,摒棄嗜欲,而我飲酒作樂、沉迷女色從不停歇,最終導致死亡,並非藥物本身的過錯。但是即使死了,屍體也應該會有不同尋常的地方,不應該立刻讓人知道他服用玉石的事。

七月中旬,長安酷暑難耐,如同水煮一般,而李預的屍體停放了四天,身體沒有變化,口中也沒有異味。以前有人臨死前服用五斤玉屑,死後三年,皮膚仍然像活人一樣。李時珍說:服用玉石未必能使活人不死,只能使死人不會腐爛罷了。蘇軾晚年喜好燒煉之術,經常與隱士遊玩。曾經遇到靈智道人,傳授他煉服丹藥的方法。說:在冬至和夏至之後,經常吸取鼻涕漱口,獨居在乾淨的房間裡,小便則封存在瓷器中,滿月後打開查看,上面會凝結細砂,像浮蟻一樣,用絹布過濾取用,用新汲的水淘洗乾淨,用棗肉做成丸藥,這叫做陽丹陰煉。又,取人乳放入銀鼎,用小火熬煉成淡金色,做成丸藥,這叫做陰丹陽煉。

這兩種東西都必須經過鍛鍊,才能陰陽調和,才能達到九轉還丹的效果。蘇軾認為靈智道人的方法精妙,技法高超,不是一般人輕易能學到的。

構成天地的是氣。天地形成,萬物才生長,氣是萬物生長的根本。凡是血肉之物,有氣則生,氣盡則亡,這是自然規律。術家有服氣的方法,不過能治病延年,也不能讓人不飢不食。但是根據《孔子家語》:吃石頭的人,身體肥沃而不衰老;喝水的人,耐寒如同漂浮水面;吃肉的人,勇猛而強悍;吃穀物的人,聰明但短命;吃氣的人,神明而長壽;不吃東西的人,不死而神明。所以吃氣確實能使人長生不老。

曾經讀過《宋人雜說》,嘉祐年間河北大饑荒,有人背著一個孩子,去其他地方尋找食物,中途因為飢餓,把孩子遺棄在空墓穴中。亂世平定後回家,經過那個地方,想收埋孩子的遺骨,卻發現孩子沒有死,而且比丟棄時更加肥壯。看到墓穴中空無一物,只見一隻蟾蜍,大如車輪,氣息咻咻地從洞中出來。抱著孩子回家,孩子不吃東西。六七歲時皮膚像玉石一樣。孩子的父親帶他到京城,給兒科醫生看,說有些有氣的物體能蟄伏,燕子、蛇、蝦蟆之類的都是如此,能蟄伏就能不吃東西而長壽,這是千歲的蟾蜍;孩子得到蟾蜍的氣,所以不餓,如果讓他這樣不吃東西,終身不娶,將來一定成仙得道,不需要藥物。《東坡集》也記載了這件事,想必不是虛構的。

但是想想孩子在墓穴中,得到蟾蜍的氣而不死,這是可能的;但是從洞中出來後,仍然不吃不喝,這個道理就難以理解了。

以前在京城,遇到東魯的宋姓老人太初,九十四歲,頭髮花白,容顏卻像個孩子。住在福清道院,每天只在房間裡靜坐,除了三餐,沒有其他嗜好。我曾經詢問他養生的方法,他說:飲食只要能益於身體,不要求美味可口,不要吃那些妨礙身體的東西。他說自己小時候脾胃虛弱,所以一生不吃瓜果油膩炙烤的食物,即使是美味佳餚擺在面前,也從未吃過,所以才能活到這個年紀。

縱慾放縱而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不是聰明之舉。這句話勝過任何藥石,我把它記下來了。古人說疾病有六種是不治之症:驕傲放縱不講道理;輕視身體重視財富;衣食不當;言語惡劣形體消瘦;不肯服藥;相信巫術不相信醫生。這六種情況有一種,就難以治癒。我的朋友沈子涵孝廉,丁未年春天來到上海,曾經來我家做客,我看他神色萎靡,詢問之下,他說:去年冬天患了咳嗽,直到現在還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