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山醫話》~ 卷四 (6)
卷四 (6)
1. 卷四
蓬氣味辛苦,功專殺伐,古人用之,必輔以參、術,慮其耗氣也。今人用以破積滯,治胸脅諸痛,取其能散氣中之血耳,而好古言亦能益氣。然審其性味,亦猶厚朴、檳榔之類,益氣之說,切弗輕信。本草載王執中久患心脾痛,服醒脾藥反脹,用蓬、術炮以水醋,煎服立愈。余謂脘痛,每多肝木犯胃,蓬朮苦辛泄降,兼之醋味酸收,正合治肝之法,是以效也。
元素曰:芍、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能散肝經之風,為少陽厥陰血虛頭痛之聖藥。余按:芎藭性味辛溫,以佐地芍,而使不寒不滯,故四物湯用以為使,此如六味之有澤瀉也,其非專任之品可知矣。
今人每用以為君,治少陽厥陰症,不知陰弱之人多虛熱,挾肝膽之火上炎,而致嘔逆痰咳,頭痛氣喘,是宜甘緩育陰,而使火風自滅,豈可用升散之品以助其勢乎?虞摶謂骨蒸多汗及氣弱者不可久服,蓋芎藭能令真氣走泄,而陰愈虛也。李時珍曰:芎藭肝經藥也,若單服久服,則辛喜歸肺,肺氣偏勝,金來賊木,而肝必受邪,久則偏絕,使人夭亡。故醫者貴乎格物也。
昔人言生薑調中益胃,能除肺經諸病,而為嘔家聖藥。按姜性辛溫,用以宣肺氣,開寒痰,平嘔逆,若為肺胃必需之品則不然。蓋胃為陽土,性喜甘柔,肺應秋金,亦宜清肅,辛散之品,恐非所宜。余謂但可用以醒胃,不當用以益胃。或問:本草言夜間勿食姜,食之令人氣閉,何也?曰:肺以氣順為安,臥則氣血寧靜,若以辛溫劫之,使痰氣上壅,而阻氣道。諺云:早除蘿蔔夜除姜。
亦此意也。
牡蠣一名蠔山,附石而生,磈磊相連如房,故亦名蠣房。以是海氣所化,體用皆陰,本草故言能治虛損煩熱。余嘗用以潛陽,較勝於鰒。陶隱居《本通典》:老鵰入海化為珬。云是百歲雕所化。按:珬即螺類,然蠣生石間,堅實不動,類雖屬介,迥異螺蚌。說恐未然,近人疏方,每書左牡蠣,蓋以左顧為牡也。
陳海藏嘗非之,謂是鹹水結成,塊然不動,陰陽之道,何由而生?考《南州志》蠣房贊,亦有牝牡異斑句,似牝牡又可以斑辨矣,顧余嘗驗之。所謂左右者,以其附石不移,順流旋轉,水激成紋,非真有雌雄之別也。
蟹為江鄉美品,而吳俗尤多嗜之,每至三秋,不撤此味。昔人言蟹能解結散血,故其字從解言。考其性味鹹寒,能動風耗血,味雖美,多食恰能損人,埤邪言未被霜者不可食。昔余家治屋,工人掘地疏溝,獲一巨蟹,重斤余。烹食之,夜半腹大痛。洞泄而死。蟹譜震澤漁者,綱得螃蟹,其大如頭,以螯剪綱皆斷,怒欲烹之。
其侶有老於漁者曰:嘗聞龜蟹之殊類者,是江湖之使,烹必有禍。乃令釋之。然凡物之異於常者,食多殺人,豈獨龜蟹而已哉。
白話文:
[卷四]
蓬草氣味辛辣苦寒,功效專於殺伐邪氣,古人使用時,必定輔以人參、黃芪等藥材,以避免其耗損元氣。現代人用它來破除積滯,治療胸脅疼痛,是取其能散瘀消腫,通暢氣血的作用。雖然古籍也記載蓬草能益氣,但仔細觀察其性味,它與厚朴、檳榔相似,益氣之說,實在不可輕信。本草書中記載,王執中久患心脾疼痛,服用醒脾藥反而脹痛,後來用蓬草、白術炮製後,用水醋煎服,病症立即痊癒。我認為脘腹疼痛,大多是肝氣犯胃所致,蓬草、白術苦辛味能泄降肝氣,醋味酸收能斂肝氣,正符合治療肝氣的方法,所以才會有效。
芍藥、川芎上行能治療頭目病症,下行能調治血海,能散肝經之風,是治療少陽厥陰血虛頭痛的良藥。我認為川芎性味辛溫,用來輔佐白芍,使藥性不寒不滯,所以四物湯用它作使藥,如同六味地黃丸中用澤瀉一樣,可見它並不是主要藥物。
現代人經常把它當作主藥,治療少陽厥陰症,卻不知道陰虛體質的人多有虛熱,肝膽之火上炎,導致嘔逆、痰咳、頭痛、氣喘等症狀,這時應該用甘溫的藥物滋陰養陰,讓火邪風邪自然消退,怎麼可以用升散的藥物助長其勢呢?虞摶說骨蒸盜汗、氣虛的人不宜久服川芎,因為川芎能使真氣外泄,加重陰虛。李時珍說:川芎是肝經藥物,如果單獨服用或久服,辛味會歸肺,肺氣過盛,金克木,肝臟必然受損,久則導致肝氣衰竭,危及生命。所以醫生貴在精準辨證施治。
古人說生薑能和胃益胃,能治療肺經諸病,是治療嘔吐的良藥。我認為生薑性辛溫,用來宣通肺氣,化解寒痰,平復嘔逆,但它並不是肺胃必需之品。因為胃屬陽土,喜甘柔之物,肺屬秋金,也應清肅,辛散之品,恐怕不適合。我認為生薑只能用來醒胃,不應當用來益胃。有人問:本草書上說晚上不要吃薑,吃薑會讓人氣閉,這是為什麼?因為肺部需要氣機順暢才能安寧,睡覺時氣血應該寧靜,如果用辛溫之物刺激它,會使痰氣上壅,阻礙氣道。俗話說:「早上吃蘿蔔,晚上吃薑」,就是這個意思。
牡蠣又名蠔山,附著在岩石上生長,層層疊疊如同房屋,所以也叫蠣房。它是海水所化,性質陰寒,本草書說它能治療虛損煩熱。我曾經用它來潛藏陽氣,效果比鮑魚更好。陶隱居《本草經集注》說:「老鵰入海化為牡蠣。」說它是百歲老鵰變化而成。牡蠣和螺類相似,但牡蠣生長在岩石縫隙中,堅固不動,雖然都屬於貝殼類,但與螺蚌迥然不同。這個說法恐怕不對。現代人寫處方時,常寫左牡蠣,大概是把牡蠣比作向左看的雄性牡蛎。
陳海藏曾經否定這個說法,認為牡蠣是鹹水凝結成塊,靜止不動,陰陽之道,從何而來?考查《南州志》中對牡蠣的記載,也有牝牡異斑的句子,似乎牝牡可以用斑點來區分。但我曾經驗證過,所謂左右,是因為它附著在岩石上不移動,順著水流旋轉,水流激蕩形成紋理,並不是真的有雌雄之分。
螃蟹是江鄉美味,吳地人尤其愛吃,每到秋季,餐桌上必有螃蟹。古人說螃蟹能解毒散血,所以它的字從「解」字旁。但螃蟹性味鹹寒,能動風耗血,雖然味道鮮美,但吃多了會傷身。古書上說,沒有被霜打過的螃蟹不能吃。以前我家修房子,工人挖地疏溝,挖到一隻很大的螃蟹,重達一斤多。我們把它煮了吃了,半夜肚子劇痛,腹瀉而死。螃蟹譜中記載,震澤的漁民,網到一隻螃蟹,大如人頭,用蟹螯剪斷漁網,漁民很生氣,想把它煮了吃。
有個老漁民說:我聽說龜和蟹是特殊的生物,是江湖之神,煮了它一定會有災禍。於是就放了它。其實凡是與眾不同的生物,吃多了都會傷人,豈止是龜和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