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山醫話》~ 卷四 (4)
卷四 (4)
1. 卷四
昔人用以治痢,審其性味,不過苦參子之類耳。此種今已絕少,現肆中所賣者,皆番木鱉,出回回國,外科嘗用以敷瘡,服之能殺人,切勿入藥以嘗試也。
夏子益曰:天地川樹木,皆有脂。此係陰陽氣化之餘,結而成髓。飲天脂者,成上仙;地脂成地仙,山川樹木之脂,壽俱無量。《鬼谷子語仙錄》云:取天脂須於危峰絕頂,人跡罕到之處,置金盤盛明珠,每於寅卯之交往探,有清露即傾去,得漿色白,芳香不散,味極清甘者,是也。地脂於地脈流行聚合之處,從土湧出,不收仍入地。
大抵天地之脂,每六十年一泄,山脂即鍾乳之類,鍾乳乃石之汗液,脂其髓也。水脂出大海中,高噴百丈,還落水中,介類吞之得為神。樹脂數千年老樹,枯而復榮者再,始有脂,能化嬰兒,遊行不定,頗不易得。《方鎮編年》載高展為井州判官,一日見砌間沫出,以手撮之,試塗一老吏面上,皺皮頓改,顏色如少。展問承天道士,曰:此名地脂,食之不死,展乃發磚,已無有矣。
國朝康熙間,順德有民入山樵採。忽聞樹頂有兒啼聲,仰視,見古木上有氣縷縷如煙,飛鳥過之皆墮,斫視其中有人,狀類凝脂,問之不應,拂之則笑。一同伴曰:此名樹脂,非惡物也。遂蒸食,食已覺熱,尋浴溪中,肉盡潰裂而死。余謂仙佛之書,大都渺茫,固不足信。凡異常之物,智者不食,信然。
使君子之名,相傳有潘州郭使君,療小兒腹痛,每用此取效,因有是稱。按小兒腹痛,蟲患為多,而凡殺蟲藥多苦辛,惟使君子味甘,孩提服餌,不損脾胃,故尤相宜也。至民俗謂蟲無盡殺,盡則無以消食,此真愚俗之言。李時珍嘗譬之樹有蠹;屋有蟻;國有盜,是福是禍,不問可知矣。余亦謂修養之家,必以去三尸,即此類推,蟲固宜殺而不宜留也。
今人好食白淪雞子,言能安五臟,益氣血,而不知其頗不易化,非煮之極熟,多致停滯。《南史》載李道念一病五年,發治未效,丞相褚澄診之曰:非冷非熱,當是過食白淪雞子耳。煮蒜令食。遂吐一物,形如卵,視之雞雛也,翅足俱全。澄曰:未盡以蒜更吐之。計出十二枚而愈。
又李時珍嘗見一朝貴,每晨必進雞子數枚,久而無恙。因詢其庖,此外尚有何好?庖言食不撤蒜。李曰:賴有此耳。觀此足知是物不宜多食,而蒜之能消肉積,亦信然矣。
釋道家有五辛之禁,道以韭、薤、蒜、芸、薹、胡荽為五葷,而釋家則葫小蒜興渠慈蔥茖蔥也。所禁雖有異同,然皆辛熏之品,生食增恚,熟食發淫,以其有損性靈,故屏絕也。
絲瓜《本蔬》中佳品,世俗相傳,其性至寒,食之敗陽。按本草言甘平能除熱,利腸解毒通絡,而《生生編》又謂暖胃助陽。余嘗考其性味,不過甘涼之品。因其涼血,故治腸風崩漏;其絡貫串如人脈絡,故能通絡;其質軟滑,故曰敗陽。暖胃之說,抑何反也。
白話文:
[卷四]
古人用它治療痢疾,仔細觀察其藥性與味道,不過是苦參子之類罷了。這種藥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市面上賣的都是番木鱉,產自回回國(指阿拉伯地區),外科偶爾用它敷瘡,但服用則能致死,絕對不能入藥嘗試。
夏子益說:天地間的草木,都有脂質。這是陰陽之氣變化後的殘餘,凝結而成髓。服用天脂能成上仙;地脂能成地仙,山川樹木的脂質,都能長生不老。《鬼谷子語仙錄》記載:取得天脂,需要到險峻山峰的頂端,人跡罕至的地方,用金盤盛放明珠,在寅卯時分(凌晨三點到五點)探取,如有清水就倒掉,直到得到像漿一樣,顏色潔白,芳香不散,味道甘美清冽的物質,那就是天脂了。地脂則在地脈流動匯聚的地方,從土中湧出,不收集就會重新回到地下。
總之,天地間的脂質,每六十年才流出一次,山上的脂質就是鐘乳石之類,鐘乳石是石頭的汗液,脂質是其精髓。海里的脂質從大海中噴出,高達百丈,然後落回水中,水中的介類吞食它就能成仙。樹脂則來自數千年樹齡的老樹,枯萎後又重新生長兩次以上,才會產生脂質,這種脂質能使人返老還童,到處遊走不定,非常難以取得。《方鎮編年》記載高展擔任井州判官時,有一天看到磚縫中流出液體,他用手取來,試著塗抹在一位老吏的臉上,皺紋立刻消失了,臉色變得像年輕人一樣。高展詢問一位道士,道士說:這是地脂,吃了它不會死。高展於是挖開磚塊,卻已經沒有了。
清朝康熙年間,順德有個老百姓上山砍柴,突然聽到樹頂有嬰兒哭泣的聲音,他抬頭一看,見到一棵古樹上有縷縷氣體像煙一樣,飛鳥飛過都掉下來了。他砍開樹木,發現裡面有人,形狀像凝固的脂質,問他也不回答,觸碰他則會微笑。他的同伴說:這是樹脂,不是壞東西。於是他們蒸煮了食用,吃了以後感到很熱,於是到溪水中洗澡,結果肉體潰爛而死。我认为神仙鬼怪的書,大多是虛無縹緲的,不足為信。凡是異常的事物,聰明人是不會吃的,確實如此。
使君子的名稱,相傳是由潘州的郭使君而來,他用此藥治療小兒腹痛,屢屢見效,因此有了這個名字。小兒腹痛,大多是蟲患引起的,而殺蟲藥大多苦辛,唯獨使君子味道甘甜,孩子服用,不會損傷脾胃,所以尤其適合。民間認為蟲子不能殺盡,殺盡了就沒辦法消化食物,這真是愚昧無知的說法。李時珍曾用樹有蠹蟲,屋有螞蟻,國家有盜賊來作比喻,是福是禍,不言而喻。我也認為修身養性的人,必須去除三尸蟲,以此類推,蟲子當然應該殺掉,不應該留著。
現代人喜歡吃白煮雞蛋,說它能滋養五臟,益氣補血,卻不知道它不太容易消化,如果不是煮得很熟,很容易導致停滯。《南史》記載李道念生病五年,治療無效,丞相褚澄診斷後說:既非寒症也非熱症,應該是吃太多白煮雞蛋的緣故。於是煮蒜給他吃,他便吐出一物,形狀像雞蛋,仔細一看是雞雛,翅膀和腳都齊全。褚澄說:還沒吐乾淨,又用蒜讓他繼續吐,一共吐出十二個才痊癒。
另外,李時珍曾經見過一位朝中官員,每天早上都要吃幾個雞蛋,很久都沒有恙,便詢問他的廚子,除了雞蛋還有什麼好菜?廚子說每天的菜餚裡都有蒜。李時珍說:靠這個啊。由此可見,雞蛋不宜多吃,而大蒜能消解積食,也是確實的。
釋道兩家都有五辛的禁忌,道家把韭菜、薤、蒜、芸薹、胡荽列為五葷,而佛教則把葫蘆、小蒜、興渠、慈蔥、茖蔥列為五葷。所禁雖有不同,但都是辛辣刺激之物,生吃容易發怒,熟吃容易淫慾,因為它會損害人的性靈,所以被摒棄。
絲瓜是《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佳品,民間相傳,它的性寒,吃多了會損傷陽氣。但是《本草綱目》記載其味甘平,能清熱,潤腸解毒通絡,而《生生編》又說它能溫胃助陽。我曾經考究它的藥性,不過是甘涼之物。因為它能涼血,所以能治療腸風崩漏;它的脈絡像人體的經絡一樣,所以能通絡;它的質地柔軟滑膩,所以說它會損傷陽氣。溫胃的說法,豈不是自相矛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