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對山

《對山醫話》~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卷四

古無煙草,昔閩人自海外得淡巴菰燃之,以管吸其煙,云能闢瘴。故明時徵滇軍中咸服之,至我朝始盛行於內地。今雖擔夫農工之家,無不備以供客。按本草云,其性純陽,能得能散,故可化濕禦寒,其氣入口,頃刻而周一身,令人通體俱快。然火氣熏灼,大損肺氣,今之多患喉舌諸瘡,未必非嗜煙所致。

近人慾避其火熱,以銅為器,置水於中,使煙從水底起,名曰水菸袋。以為得既濟之法,一吸三吸,更傷氣分。衛生者,還宜遠之。

蜀地產椒分五色,以按五行。服餌家謂是草中之大丹,煉服能堅齒髮,調關節耐寒暑,久則輕身益壽。按椒性辛熱,能損肺泄氣,煉服亦非所宜。今人因其馨香快膈,每用以蘸食腥膻,不知其助火動血,因以致病者夥矣。浙寧陳彥生好食椒,年未五十齒落,此其驗也。

諸凡含血之物,其骨皆難長。在人自胚胎至成人,必二十年,方堅骨髓。惟麋鹿角自生至堅,不過兩月,計一日夜能長數寸。雖草木之易生,猶不能及。所以能堅筋骨,強陽道,益精髓。舊有髓道士斑龍丸歌曰: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慢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並下穴。其丸蓋鹿茸所合也。

但鹿則喜山而屬陽,故夏至解角;麋乃喜澤而屬陰,故冬至解角。今採茸不分麋鹿,豈知陰陽既別,功用亦殊,而可混用乎?

四時草木,應候而生,採取亦必及時。非其時則氣味異,而功用亦差。即血肉之品,亦不宜生取,以失其性。嘗聞今之市麝臍者,生而割之,其香未蘊,臍穢尚腥,入藥多至損人。按麝食芳草,至冬香蘊於臍,入春臍癢,自以爪剔出,採芳婦女,拾以相贈馨香染袖,經年不退,名曰生香,頗不易得。

今山中獵戶,嘗取麝糞曝乾,得麝生割臍香,以糞實之,或取飛虻去首足翅,入臍封固,久之香亦不散,名曰當門子,是以一麝而獲五臍之利也。虻且有毒,不良可知,以之和香料猶可,若入藥餌,不反有所損乎?

今市賣有所謂醋鱉者,云出普陀山。似螺而扁,大如豆粒,言能催生。產婦於臨蓐時吞之,兒即持以出。然余嘗試之,恰無驗也。按《海槎余錄》謂是相思子,生海中,好事者,取藏篋笥,終歲不壞,出投醋中,則能轉旋不已,而無催生之說。據此蓋耍物耳,正如閩部疏載莆田所產小白石,狀如杏仁,擘之腹文如蟲,取兩石離立碟中,須臾自相迎合,名曰雌雄石。

近亦有市賣者,謂能治目疾,且可合媚藥,其價故甚昂貴,而不知其藉此愚人,亦無佐驗也。

木鱉子,本草言其無毒,能治瀉痢疳積,而發明下又載薊門人有二子,服此俱斃,特著為戒。近聞南門外有農人曹某,年已半百,子僅九齡,患腹痛,時發時止,經年不愈。或言此疳積,木鱉可療,曹即市五文,盡數煎與其子服,不逾時乃肉顫筋弛,骨節盡解而死。按木鱉有二種,一產南中,形細而底凸,又名木蝨子。

白話文:

[卷四]

古代沒有煙草,以前福建人從海外得到淡巴菰,燃燒後用管子吸食煙霧,說能避瘴。所以明朝徵調滇軍時,軍中都吸食它,到了清朝才在內地盛行。現在即使是挑夫農工之家,也都備著招待客人。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煙草性屬純陽,具有宣通和散的作用,所以可以化濕禦寒,煙氣入口,很快就能遍布全身,讓人感到全身舒暢。但是煙火熏灼,會大大損傷肺氣,現在很多人患有喉嚨舌頭等部位的瘡瘍,未必不是嗜煙造成的。

近來人們想避免煙草的火熱之性,用銅製作器具,在裡面放水,讓煙從水底冒出來,叫做水煙袋。以為這是既濟之法,但即使只吸一兩口,也會更加損傷元氣。注重衛生的人,還是應該遠離它。

四川產的胡椒有五種顏色,以 соответствовать 五行。服用它的人認為這是草藥中的大丹,煉製服用可以使牙齒頭髮堅固,調節關節,耐寒暑,長期服用還能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但是胡椒性辛熱,會損傷肺氣,泄瀉元氣,煉製服用也不是應該做的。現在人們因為它馨香,可以去除食物的腥膻之味,經常用它來蘸食,卻不知道它會助長火氣,導致氣血紊亂,因此而致病的人很多。浙江寧波的陳彥生嗜食胡椒,不到五十歲就掉光了牙齒,這就是一個例子。

凡是含血的動物,它的骨骼都很難快速長成。人從胚胎到成年,至少需要二十年,骨骼和骨髓才能堅固。只有麋鹿的角,從生長到堅硬,只需要兩個月,一天一夜就能長幾寸。即使是容易生長的草木,也趕不上它。所以鹿茸能堅固筋骨,增強陽氣,益精髓。以前有一位道士的斑龍丸歌訣說:「尾閭關竅不閉塞,滄海都乾涸了,九轉靈丹都算慢,只有斑龍頭上的珠子,才能補益上丹田和下焦。」這個丸藥主要是用鹿茸製作的。

但是鹿喜歡山地,屬陽,所以夏至的時候脫角;麋鹿喜歡沼澤地,屬陰,所以冬至的時候脫角。現在採集鹿茸不分麋鹿,難道不知道陰陽不同,功效也各異,而可以混用嗎?

四季的草木,應時而生,採集也必須及時。如果不是合適的季節,氣味就會不同,功效也會差異很大。即使是血肉之物,也不應該生採,以免失去其藥性。我曾經聽說現在市面上賣的麝香臍,是生割取的,香味還沒有蘊釀出來,臍帶還很腥臭,入藥很容易傷人。麝香是麝食芳草後,到了冬天香味才蘊藏在臍部,到了春天,麝自己會用爪子把臍部刮出來,採集芳香的婦女,會撿起來互相贈送,用它來使衣袖芳香,經年不散,叫做生香,非常不容易得到。

現在山裡的獵人,有時取麝的糞便曬乾,再用生割的麝香臍,用糞便填充進去,或者取虻蟲去掉頭足翅膀,放入臍部封固,時間久了,香味也不散,叫做「當門子」,這樣一隻麝就能獲取五個臍的利益。虻蟲是有毒的,危害可想而知,用它和香料還勉強可以,如果入藥服用,豈不是反而有害嗎?

現在市面上賣一種叫做醋鱉的東西,說是產自普陀山。樣子像螺,但是扁平,大小像豆粒,說能催生。產婦臨產時吞服它,孩子就能順利出生。但是我嘗試過,完全沒有效果。《海槎余錄》記載,這東西是相思子,生長在海中,喜歡它的人,把它放在箱子裡,一年都不會壞,放在醋中,它會不停地旋轉,但並沒有催生的功效。據此推斷,它只是個把戲,就像閩部書籍記載莆田產的小白石,形狀像杏仁,掰開後裡面有像蟲子一樣的紋路,取兩塊石頭放在碟子裡,很快就會互相靠近,叫做雌雄石。

最近市面上也有人賣這種石頭,說能治眼疾,還能做媚藥,所以價格非常昂貴,卻不知道這是騙人的,也沒有證據可以證明。

木鱉子,《本草綱目》說它沒有毒,能治療瀉痢疳積,但是發明下又記載薊門地區有兩個孩子服用了它而死,特地記載下來作為警戒。最近聽說南門外有個農民曹某,年過五十,兒子只有九歲,患腹痛,時發時止,好幾年都沒好。有人說這是疳積,可以用木鱉子治療,曹某就買了五文錢的木鱉子,全部煎給兒子服用,沒多久兒子就肌肉顫抖,筋骨鬆弛,骨節都散開而死。木鱉子有兩種,一種產自南方,形狀細小,底部凸起,又叫做木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