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山醫話》~ 卷四 (2)
卷四 (2)
1. 卷四
經云:五穀為養,五蔬為充。蔬者收也,所以佐穀氣而疏通壅滯也。時珍曰:凡草木之可茹者,為韭、薤、葵、蔥、藿五菜。然菜固不止於五,說原蔬植三百有六十,《綱目》僅收一百五種,余俱不可考。今民生日用之常,更不及十之三四耳。按蔬品惟蒜、胡荽、苜蓿。漢時得之西域,唐貞觀中泥婆羅國,又獻菠薐菜、渾提蔥,至今傳種不絕。
近通泰西諸國,其蔌果攜入內地,土人覓種植之,市以獲利,而華人亦有以之充饌者。今略摘數種,辨其氣味,以備考證。捲心菜,俗名哈喇菜,葉卷如球,色青,經霜後微紫,去數層,內葉嫩黃脆美,俟其自放,其大如蓋,氣味甘平,利腸清胃,大抵似菘而味不及耳。花菜來自花旗,故名,葉缺刻如細芥,色淺黃,味甘淡,潤肺化痰,性亦和平。
筍,色白細長形如玉箸,味淡微辛,中實無節,固非竹類,土人因其形似筍芽,故名之耳。然南菘北植,即化蕪菁,今隔數萬里重洋,而仍不失色味,是亦不可解也。
古人春食涼夏食寒以養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陰,此四時之宜,以合陰陽,而安六腑。然天生果品,亦應候以益人,如春生梅,酸斂以平肝木;夏生瓜,甘寒以清暑熱;秋生梨,甘涼以肅肺金;冬熟杞,甘溫以益腎水。此即經言五果為助,五味為色,以應五臟也。
方伎之流,以法取童女初行經水,謂之紅鉛。多方制煉以惑人,而尤盛行於明末,有術士制一粒丹,用乳調勻,使人仰臥,從鼻灌之,美其名曰進大藥,朝貴多趨之。李可灼紅丸之案,即此物也。按婦人月水咸熱有毒,服之傷腦,術士之言,豈足信哉!觀蕭了真金丹詩,亦可悟矣。
竹根木屑,賢者注意,世固無棄物也,惟醫亦然。苟明其意,凡物皆可療疾。如徐嗣伯嘗以棺中死人枕,治屍疰、石疣,及多見鬼物,均應手取效。或問三症不同,何皆用枕而瘥?嗣伯曰:屍疰鬼氣也,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滯,以枕治之,魂氣飛越,不附體矣;石疣甚僻,蟲性轉堅,非藥石可遣,因亦以鬼物驅散之;至眼痛而見魍魎者,邪氣入肝也,以邪引邪,固當用枕鉤之。三者不相同而適相似,得其意之所在而治之,故皆驗也。
大抵自宋以前,未嘗用此,嗣後靈鞋屍席,與自經死繩,咸用以治病,而本草亦收之耳。
藥有雷丸之名,本草謂與雷斧雷楔。皆霹靂擊物時,精氣所化。若埋於向陽之處,數年後即大如卵,堅如鐵矣。按雷火本地中濕蒸之氣,郁久勃發,隨地氣升起,泄為陰中之陽。雷丸得其餘氣,故能除胃火,散皮中結熱。然久服則令人陰痿,蓋亦性陰所致。元至正間,邑農家有老嫗,為雷擊死,頃之復甦,口中含藥一丸,吐以示人。
比鄰俞某,意為神丹,奪而吞之,遂患喉痛。物格格然若不化,後因怒咳,隨痰以出,視之狀如李核,質光潤而色黃,斧擊不碎,數年之咽痛遂止。意此即雷丸之類。俞吞時,其升騰之氣方盛,迫火上炎,故患咽痛。迨為怒所激,隨氣湧出,物既去,宜其痛之頓失也。
白話文:
[卷四]
古書上說:五穀是主要的營養來源,五種蔬菜可以補充營養。蔬菜具有收斂的作用,可以輔助穀物的營養,疏通身體的阻塞。李時珍說:凡是草木中可以食用的,有韭菜、薤、葵、蔥、藿五種蔬菜。但是蔬菜種類遠不止五種,《說文解字》記載有三百六十種蔬菜,《本草綱目》只收錄了一百五十種,其餘的都不可考證。現在人們日常食用的蔬菜,也不過十分之三四而已。一般來說,大蒜、芫荽、苜蓿是外來的蔬菜。漢朝時從西域傳來,唐朝貞觀年間尼泊爾又進貢菠菜和一種蔥,至今仍在種植。
近來與西方各國通商,他們的一些蔬菜水果也傳入中國內地,當地人尋找種子種植,然後拿到市場上販賣獲利,中國人也用它們來做菜。現在我簡單介紹幾種蔬菜,說明它們的氣味,作為參考。捲心菜,俗稱哈喇菜,葉子捲成球狀,顏色青綠,霜降後略帶紫色,去掉幾層外葉,裡面的葉子嫩黃脆美,等它自然張開,可以長得像個蓋子一樣大,氣味甘平,可以通便清胃,大致和白菜相似,但味道不如白菜。花椰菜來自美國,所以叫這個名字,葉子有缺刻,像細芥菜,顏色淺黃,味道甘淡,可以潤肺化痰,性味也平和。
竹筍,顏色潔白,細長,形狀像玉筷子,味道淡微辛辣,中間實心,沒有節,肯定不是竹子類的植物,當地人因為它形狀像筍芽,所以這樣稱呼它。然而,白菜在南方種植和在北方種植,就變成了蕪菁,現在隔著幾萬里的大海,仍然沒有改變顏色和味道,這也是無法解釋的。
古人春天吃涼性的食物,夏天吃寒涼的食物來滋養陽氣;秋天吃溫性的食物,冬天吃熱性的食物來滋養陰氣。這是四季養生的方法,可以使陰陽平衡,使六腑安和。天然的水果,也應該按照季節來食用,對人體有益。例如,春天生長的梅子,酸澀可以平肝;夏天生長的瓜類,甘寒可以清暑熱;秋天生長的梨,甘涼可以肅肺;冬天成熟的枸杞,甘溫可以滋補腎水。這就是古書上說的“五果為助,五味為色,以應五臟”。
一些方術家,用處女初潮的經血,稱為“紅鉛”,經過多種方法煉製來迷惑人,尤其盛行於明朝末年。有的術士製成一粒藥丸,用母乳調勻,讓人仰臥,從鼻子灌進去,美其名曰“進大藥”,很多達官貴人都趨之若鶩。李可灼紅丸的案例,就是這種東西。按理說,婦女的經血鹹熱有毒,服用它會傷腦,術士的話,怎麼能相信呢!看看蕭了真關於金丹的詩,也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竹根木屑,賢者應該注意,世上本來沒有廢棄的東西,醫學也是一樣的。如果明白它的道理,所有東西都可以治病。例如,徐嗣伯曾經用棺材裡死人的枕頭,治療屍疰、石疣,以及經常看到鬼怪的症狀,都非常有效。有人問這三種病症不同,為什麼都用枕頭就治好了?徐嗣伯說:屍疰是鬼氣,潛伏著還沒有發作,所以讓人身體沉重,用枕頭治療,可以讓魂魄飛走,不附著在身上了;石疣很頑固,蟲子的性質很堅硬,不是藥物可以治療的,所以也用鬼怪驅散的方法;至於眼睛疼痛,看到魍魎的,是邪氣入侵肝臟,用邪氣引出邪氣,當然要用枕頭來鉤引它。這三種病症雖然不同,卻也相似,掌握了治療的要領,所以都能治好。
總之,宋朝以前,從來沒有用這些東西,宋朝以後,靈鞋、屍席,以及自殺者的繩子,都用來治病,本草書也收錄了它們。
有一種藥叫雷丸,本草書上說它和雷斧、雷楔一樣,都是雷電擊中物體時,精氣變化的產物。如果埋在向陽的地方,幾年後就會長得像雞蛋一樣大,堅硬像鐵一樣。按理說,雷電是地下的濕熱之氣,鬱積很久後爆發出來,隨著地氣上升,洩漏為陰中之陽。雷丸得到這種餘氣,所以能夠清除胃火,散去皮膚裡的熱毒。但是長期服用會導致陽痿,這是因為它的性質陰寒造成的。元朝至正年間,鄉下有一個老太太,被雷擊中死了,過了一會兒又活了過來,嘴裡含著一顆藥丸,吐出來給大家看。
鄰居俞某,認為這是神丹妙藥,奪過來吞了下去,結果患上了喉嚨痛。藥丸在喉嚨裡格格作響,好像沒有消化,後來因為生氣咳嗽,藥丸隨著痰吐了出來,看起來像李子核,質地光滑,顏色黃亮,用斧頭都敲不碎,幾年的咽喉痛就治好了。我想這應該就是雷丸之類的東西。俞某吞下去的時候,藥丸上升的氣勢正盛,逼迫火氣上炎,所以患上了咽喉痛。等到因為生氣而激發,藥丸隨著氣一起出來,東西既然去了,所以疼痛就立刻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