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山醫話》~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去其毒,而後辨其氣味,察其寒溫,著《本草經》三卷。後雖積漸增加,然至漢末,亦僅傳三百六十五種,至明東璧氏,彙集諸家,輯《綱目》書,多至一千八百十二種,而歧誤亦多。余謂古書簡而多闕,今書繁而多訛,近惟澉水吳氏之《從新》,去取適中,便於檢閱,宜為人所膾炙。然屆今甫百年,而品味已多變,異甚至有是名而無是物,肆中遂以他藥代之。
在醫者但知某藥治某病,泛取而浪用之,貽誤尚有窮乎。余不揣固鄙,嘗欲明出處,辨氣味,詮真偽,去所無,補所闕,更勒一書,名曰《本草時宜》,以切於用。然必考證詳確而後筆之,故二十年來,僅得七十餘種。今年逾周甲慮不能竟其事,倘得假吾數年,庶於是書無憾云。
人參在古本草云,生上黨山谷及遼東,形長而色黃,狀如防風。產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於上黨,此皆言黨參也。瀕湖李氏輯《本草綱目》廣搜諸品,而未及於參,至我朝澉水吳氏,訂《從新》一書,如分人參、黨參為兩種,知明時尚無人參。百濟、新羅、高麗等國,來中土互市者,皆上黨之類。
按《談苑》載邵化及為高麗國王治藥,言參質極堅,用斧斷之,香馥一殿。又《涵海續編》云,遼東有韃參,色紅澤,體實有心,味甘微苦,斷之有金井玉闌紋,人銜之走,氣息自若,則都指人參而言矣。時以中國未行,故不入內地,國初始見用,其名乃著於時,嗣後採者多而產漸少,入山每無所得,至棄其業。
道光初,近山農戶取子種之,偽充人參,遂以亂真,漸至真者幾絕,醫家以是物多偽,亦將棄此勿用,是亦參之一厄也。今寧古塔參,久已罕見,惟船廠為上,鳳凰城次之。風產質嫩而糖重,故價亦較賤,但昔以光圓短熟為佳,今則以糙熟兼均為貴,是又參之小變。嘗觀《甌北集》云,曩閱國史,我朝以參貿高麗,定價十兩一斤,迨定鼎中原,售者多而價漸貴。然考康熙甲午查悔余謝揆愷功惠參詩,有十金易一兩,蓋是時參價不過十倍。
乾隆十五年,余應京兆式,慮精力不支,以白金一兩六錢,易參一錢,二十八年,因病服參,則其價貴已過半,三十年來,何啻更增十倍云云。按今之市價,雖不甚相懸,而物產則遠不如前矣。余嘗悉心辨別,始知是物真偽,固非難識。
在今之醫士,尋常草木尚不深求氣味,況非習見之品,有終其身未嘗一堵廬山面目者,猶何可與言哉!究之真非絕無,特其價過昂,識者亦罕,故非富貴家,素講服餌者,鮮克知其味矣。然於痘科產科,及元氣欲脫之症,實有起死回生之力,斷非他藥所能代也。憶昔某戚婦,每產血必大下,服參則止。
道光壬辰復娩時,次參甚行,某置兩許,意十倍服之,功力足以相抵,及服,崩血愈甚,氣竭欲脫,急市山參一錢,服之即止。按參之功用,固在諸藥之上,行之中土,百有餘年,活人無算。自為奸民私種,以致魚目混珠,遂見疑於世,而弗可不惜哉!
白話文:
[卷四]
神農用赭鞭鞭打各種草藥,去除其毒性,然後辨別其氣味,觀察其寒熱屬性,撰寫了《本草經》三卷。後來雖然不斷增補,但到漢末,也僅傳三百六十五種藥物。直到明朝的李時珍,彙集眾家之長,編撰《本草綱目》,藥物種類增加到一千八百十二種,但錯誤也很多。我認為古書簡略而缺漏多,今書繁雜而錯誤多,最近只有澉水吳氏的《本草從新》,取捨適中,方便查閱,很受人們歡迎。然而到了今天,不過一百年時間,藥物種類和品質已經變化很大,甚至出現名稱相同但藥物不同的情況,市面上常用其他藥物代替。
醫生只知道某種藥物能治療某種疾病,就隨便使用,造成的誤診誤治不知有多少。我不自量力,想明確藥物的出處,辨別氣味,分辨真偽,去除錯誤的記載,補充缺漏的部分,另著一書,命名為《本草時宜》,以符合實際應用。但是必須考證詳實才能動筆,所以二十年來,只完成了七十多種藥物的整理。今年已經七十多歲,擔心無法完成此事,如果能再給我幾年時間,就能讓這本書沒有遺憾了。
人參在古代的本草書中記載,生長在上黨山谷和遼東,形狀細長顏色發黃,樣子像防風。百濟產的人參,形體細小而堅硬潔白,氣味比上黨產的人參淡薄,這些都是指黨參。李時珍編撰《本草綱目》廣泛蒐集各種藥物,卻沒有詳細記述人參,直到清朝的吳其濬,編寫《本草從新》一書,才將人參和黨參區分為兩種,說明明代以前還沒有人參的記載。百濟、新羅、高麗等國,來中國貿易的,都是類似上黨人參的藥材。
據《談苑》記載,邵化及曾為高麗國王治病,說人參質地非常堅硬,要用斧頭才能砍斷,香味瀰漫整個大殿。又《涵海續編》記載,遼東有韃參,顏色紅潤有光澤,質地堅實,中間有心,味道甘甜微苦,切斷後有金井玉欄般的紋理,人含著它奔跑,呼吸依然正常,這些都是指人參。當時中國還沒有廣泛使用人參,所以沒有進入內地,直到國初才開始使用,人參的名稱才開始廣為人知,後來採摘人參的人多了,產量漸漸減少,進山採摘常常一無所獲,以致於人們放棄了這個行業。
道光初年,山區農民採集人參種子播種,冒充人參出售,以假亂真,漸漸地真的人參幾乎絕跡,醫生們因為這種藥物多為偽品,也幾乎不再使用,這是人參面臨的一個困境。現在寧古塔的人參,很久以前就已經很少見了,只有船廠產的人參質量最好,鳳凰城次之。風產的人參質地嫩,含糖量高,所以價格也比較便宜,但是過去認為光滑圓潤、成熟度好的最好,現在則認為粗糙成熟、大小均勻的最好,這是人參的細微變化。我看過《甌北集》記載,以前我看過國史,清朝用人參與高麗貿易,定價十兩一斤,等到清朝統一中原後,銷售的人參多了,價格也漸漸貴了。但是考查康熙甲午年間查慎行、余懷、謝堃、愷功、惠參的詩,有「十金易一兩」的說法,可見當時人參價格不過是十倍。
乾隆十五年,我應京兆尹的邀請,擔心精力不足,用一兩六錢白銀,換了一錢人參,二十八年,因為生病服用人參,人參價格已經貴了一半以上,三十年來,價格至少增加了十倍。現在的市場價格,雖然差別不是很大,但是人參的產量遠不如以前了。我曾經仔細辨別,知道這種藥物真偽,其實不難識別。
現在的醫生,普通的草藥都不深入研究其氣味,何況是不常見的藥物,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見過廬山真面目,又怎麼能和他談論藥物呢!其實真的人參並非完全沒有,只是價格過於昂貴,識別的人也少,所以不是富貴人家,經常服用藥物的人,很少能知道它的味道。但是對於痘疹、產科疾病,以及元氣將要衰竭的疾病,它確實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不是其他藥物可以代替的。我記得以前某位親戚的妻子,每次生產都會大出血,服用人參就能止血。
道光壬辰年她再次生產時,服用人參很普遍,我給她準備了很多,打算十倍劑量服用,功效足以抵禦大出血,結果服用後,崩漏出血更厲害,氣息衰竭將要死亡,緊急購買了一錢山參,服用後立刻止血。人參的功效,確實在所有藥物之上,在中國流傳了一百多年,救活了無數人。由於奸商私自種植人參,以假亂真,導致人參受到世人的懷疑,實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