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對山

《對山醫話》~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卷三

按: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思邈嘗隱居終南,時逢大旱,有西域僧奏請於昆明池結壇祈雨,凡七日,池水驟縮。忽有老人夜詣思邈室,曰:弟子昆明池龍也,今胡僧利弟子腦,詭言祈雨,實欲殺我,望先生憐而救之。孫曰:余知昆明龍宮有仙方三十首,爾授我將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許妄傳,今事急,何敢吝?孫得方,遂別撰三十卷,每捲入一方,致後世莫辨。老翁所授,蓋即真方也。

醫學十三科,惟針科效最速。然非精其技者,不可輕試。經云:形氣不足,陰陽俱虛,刺則重傷其陰陽,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東垣曰:脈浮數而發熱,咽乾舌赤,時作渴者,熱在外也,灸則災害立至。據此,知虛寒忌針,實熱忌灸。未明虛實者,針與灸豈可妄使哉!唐·狄梁公性嫺醫藥,尤精針術。

顯慶中應制入關,路出華州,闤闠之北,稠人廣眾,聚觀如堵。梁公引轡遙望,有巨牌大書,能療此疾,酬絹千匹。就觀之,有兒年可十四五,臥牌下,鼻端生贅,大如拳石,根蒂綴鼻,才如食筋。或觸之,痠痛刻骨,雙目為贅所繩,目睛翻白,痛極欲絕。公惻然久之,乃曰:吾能為也。

其父母暨親屬叩顙祈請。公令扶病者起,即於腦後下針寸許,乃詢針氣已達痛所乎?病人頷之,公遽出針,疣贅應手而落,病頓失。其家人且泣且拜,遂奉縑物。公笑曰:吾哀爾命之危,非鬻技也。不顧而去。然行針之法,必達乎陰陽,分別穴道,倘失毫釐,則差以千里。如公者,始可行其伎矣。

咸豐初,鄧作夫都閫,奉檄徵皖南,左額受槍傷,時賊勢方熾,鄭枕戈露宿,以至腫勢日甚。醫者謂是破傷風,邪已內閉不能治。有一老兵,取桑條數十莖,以火燒其中,取汁和酒,令服遂愈。此法曾見之方書,不意其奇驗果如此。然則應驗諸方,醫家亦不可不諳也。《齊諧記》載:江夏郭坦有兒,於病後忽能食,日必需米斛余,閱五年,家至罄。

坦乃驅使自覓食,兒因飢不可忍,乃取圃中韭啖之,竟盡二畦,旋覺悶極,因大嘔,陡出一物,狀如龍,撮飯著物,即化為水,而其病頓愈。物則恰莫能試云。及觀閭閻僧《睡余偶筆》言:秦有化谷蟲,長僅數寸,於谷筆中投其一,不二三日,谷盡化水。始悟郭兒所嘔,或即此蟲。

是必採藥時,未經洗淨,誤吞其子,致有此患,韭能解蛇蟲諸毒,故得療此異疾。

諺云:走馬看傷寒。蓋言轉眼變更,治之不容稍緩也。若令晨服藥一劑,明晚再服,中間已隔兩晝一夜,經絡已傳,藥力有所不及,則難取效矣。故古方有日三服,甚則晝夜服六次,使藥不間斷,始能制病。若危急之症,死生於旦暮之間,用藥尤當不失其時。近日有一等醫人,日則高臥,晚始出診,以為延者眾,而深夜猶不得安息。

白話文:

[卷三]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孫思邈曾隱居終南山,當時發生大旱,有西域僧人在昆明池設壇祈雨,持續七天,池水卻迅速減少。忽然一位老人夜訪孫思邈,自稱是昆明池的龍,說西域僧人想害他,祈雨是假,行害他才是真,請求孫思邈相救。孫思邈說知道昆明龍宮有三十首仙方,老人便將仙方授予孫思邈。老人說這些仙方是天帝不允許隨意傳播的,但事出緊急,不敢吝嗇。孫思邈得到仙方後,另撰寫了三十卷醫書,每卷收錄一方,以致後世難以辨別真偽。老人所授的方子,才是真正的仙方。

醫學十三科中,針灸效果最快,但非精通此技者,不可輕易嘗試。經書記載:如果形體氣血不足,陰陽俱虛,針灸反而會加重損傷陰陽,老年人會危及性命,壯年人也會元氣大傷。東垣(李東垣)說:脈搏浮數伴隨發熱,咽喉乾燥舌頭紅,經常口渴,這是熱在體表,此時灸治反而會加重病情。由此可知,虛寒體質忌針,實熱體質忌灸。如果不明虛實,針灸豈能妄用!唐代狄梁公(狄仁傑)精通醫藥,尤其擅長針灸。

顯慶年間,他奉命入京,途經華州,城北人潮擁擠,圍觀的人群像堵牆一樣。狄梁公勒馬遠望,看到一個大牌子上寫著能治某種疾病,酬謝絹一千匹。他上前查看,發現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躺在牌子下,鼻子上長了一個像拳頭一樣大的贅瘤,根部連著鼻子,細如食指。一觸碰就會痠痛徹骨,雙眼也被贅瘤壓迫,眼珠翻白,痛不欲生。狄梁公看了很久,感到非常同情,便說他能治好。

孩子的父母和親屬叩頭祈求。狄梁公讓孩子坐起來,在腦後下針寸許,然後問孩子針灸之氣是否到達疼痛處,孩子點頭。狄梁公立刻拔針,贅瘤隨即脫落,病痛也消失了。孩子的家人又哭又拜,拿出布匹酬謝。狄梁公笑道:我同情你們家人的遭遇,並非為了賣弄醫術。說完便離開了。然而,行針之法,必須通曉陰陽,辨別穴位,如果失之毫釐,就會差之千里。像狄梁公這樣的人,才能真正運用針灸之術。

咸豐年間,鄧作夫擔任安徽巡撫,奉命征討皖南,左臉頰受槍傷,當時賊勢猖獗,他只能枕戈待旦,結果傷勢日益嚴重。醫生診斷為破傷風,邪氣已閉塞於內,無法治療。一位老兵取來幾十根桑樹枝,用火燒烤,取汁和酒一起服用,竟然痊癒了。這種方法曾見於醫書,沒想到效果如此神奇。所以,醫家應當熟知各種驗方。 《齊諧記》記載:江夏人郭坦的兒子,病癒後卻變得食量驚人,每天必須吃掉一斛多米,五年後,家裡已經傾家蕩產。

郭坦只好讓兒子自己出去找吃的。兒子餓得受不了,就跑到菜園裡吃韭菜,竟然吃光了兩畦韭菜,隨後感到非常噁心,嘔吐出一物,形狀像龍,大小和米飯差不多,接觸到米飯就會化成水,他的病也痊癒了。這東西究竟是什麼,沒人能驗證。後來看到閭閻僧的《睡余偶筆》記載:秦國有一種化谷蟲,只有幾寸長,在米缸裡放一隻,一兩天米就會化成水。這才明白郭坦兒子嘔吐出來的東西,可能就是化谷蟲。

這一定是採藥時沒有洗乾淨,誤吞了蟲卵,才導致這種疾病。韭菜能解蛇蟲毒,所以能治癒這種怪病。

俗話說:「走馬看傷寒」,意思是病情變化迅速,治療不能稍有延誤。如果早晨服用一劑藥,晚上再服用,中間已隔了一天一夜,經絡已經傳導,藥力就會有所不及,難以見效。所以古方有日服三次,甚至一日服六次的說法,讓藥力不間斷,才能控制病情。如果遇到危急的病情,生死只在一瞬間,用藥更要把握時機。現在有一些醫生,白天睡大覺,晚上才出診,以為這樣可以多接病人,但深夜也休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