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對山

《對山醫話》~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卷三

明年,徐赴蘇郡,泊舟黃渡,晚餐方畢,聞岸上喧呶聲,往觀見一人倒地,因詢其何病,其家人曰:本無疾苦,黃昏出門,欲往友家,半行未里,遽踣於此。徐憶余言,令以刀鞘試之,移時漸蘇,頃即起坐,自言初至此,聞樹頭鳥聲亂噪,陰風起林間,使人毫髮皆豎。忽來一巨人,揮拳猛擊,駭極狂竄,正不識路,繼聞前面鋒刃聲甚厲,意巨人持械復來,遂回身而走,不知何以仍在此也。觀此,可見古書所載奇方異疾,若治之得中,固無不驗者。

然此理甚微,頗不易解。

嘗觀《拮奇集》載:黑犬遍體無雜毛,目如丹朱者,名風夷,能治飛頭之疾。初不知飛頭何疾,閱《搜神記》吳時將軍朱桓一婢,每夜臥,頭輒飛去,將曉復還;又《酉陽雜俎》言,嶺南溪洞中,往往有飛頭者,故有飛頭獠子之名。頭飛一日,前頸有痕,匝項如紅縷,妻子咸守之,其人及夜,狀如病,頭忽離身而去,將曉還復,如夢覺云。噫!此固疾耶!奇甚矣!未識何由而得。

遍閱諸書,無從考證耳。

宋·徐文伯入山採藥,遇二老人,鑿石取水自飲。文伯渴甚,欲乞一盂,老人曰:此玉液也,非汝可飲。過懇之,授半盞,方入口,齒即相擊,下咽覺冷不可耐。一老曰:何自苦乃爾,遂摘樹葉三片使食,食之即覺溫暖異常,老人復授書一冊,曰:歸習之,能療世人疾。文伯暮年遂神其技。

嘗於路旁見一人倒地死,腹大如甕,文伯曰:此人為爆蛇擊死,氣雖絕,神未離,尚可活也。乃取藥丸,納其鼻孔,頃之腹鳴便泄而蘇。眾問所施何藥,曰:骨篤犀也。按:骨篤犀乃巨蛇角,能解諸毒。又,明帝時有內侍,患頭痛如破,發即厥絕,群醫以為風,文伯曰:此腦蛆也。

以藥點兩眼角,頃則鼻中出蛆無數,乃取以搗汁,入藥少許,令服,曰:此腦髓所化,非此不能補耳。自後病遂不發。

吐衄諸血症,今人每宗仲景瀉心法,不知其所謂瀉心者,實瀉手厥陰、足厥陰、太陰、陽明四經之邪火有餘也。大黃峻利之品,用得宜,取效固捷;若施之體弱之人,禍可立待。梁武帝時姚僧坦以醫擅名,值帝病熱,欲服大黃,姚言至尊年高,不可輕用快藥,帝不從,幾殆。其後元帝得心疾,群醫擬進補心之品,姚言脈洪而實,蓋有宿妨,非大黃不瘥,劑進立愈。

觀此,知大黃之用,必有把握,未可混施。

華亭費秋谷母,驟腹痛頻危者再,聞天馬山有道人能醫,乃親往延治。途遇一老翁,同憩於亭,問何適,費以延醫對,翁於囊中出一方,曰:此孫思邈所得龍宮方也,服之當有效。費於忽迫間,不辨何藥,即市歸進母,一服而愈。後以方示人,蓋即《千金方》溫脾湯也。是方寒熱並用,補瀉兼施,信非凡子所能定。

白話文:

[卷三]

明年,徐某前往蘇州,船停靠在黃渡。晚餐後,聽到岸上吵鬧聲,上前查看,發現一人倒在地上。詢問其病情,家人說:他原本沒病,黃昏出門,想去朋友家,走了不到半里路就突然倒下了。徐某想起我曾經說過的方法,讓家人用刀鞘試探他。過了一會兒,那人漸漸恢復意識,不久就能坐起來了。他自己說,剛到這裡時,聽到樹上的鳥叫聲很亂,陰風從樹林間刮起,讓人渾身汗毛都豎起來。突然出現一個巨人,揮拳猛擊他,嚇得他瘋狂逃竄,完全不認路了。接著又聽到前面有很尖銳的兵器聲,以為巨人持械追來,於是轉身逃跑,卻不知為何又回到這裡了。由此可見,古書記載的奇方異疾,如果治療得當,確實都有效。

然而,其中的道理很微妙,很難理解。

曾經看過《拮奇集》記載:全身黑色沒有雜毛,眼睛像硃砂一樣紅的狗,叫做風夷,能治療飛頭病。起初不知道飛頭病是什麼,查閱《搜神記》得知,吳國將軍朱桓的一個婢女,每晚睡覺,頭就會飛走,將要天亮時才回來;又《酉陽雜俎》說,嶺南的溪谷中,經常有飛頭人,所以有“飛頭獠子”的名稱。頭飛走一天,脖子上會有痕跡,像紅線一樣繞著脖子一圈,家人都會守著她。到了晚上,她就像生病一樣,頭突然離開身體飛走,將要天亮時再回來,像做夢一樣。唉!這真是病嗎?太奇怪了!不知道這是怎麼引起的。

遍查各種書籍,都無法考證。

宋朝徐文伯上山採藥,遇到兩個老人,鑿石取水喝。徐文伯很渴,想討口水喝,老人說:這是玉液,不是你能喝的。徐文伯再三懇求,老人給了他半盞。他剛入口,牙齒就打架,咽下去覺得冷得受不了。一個老人說:你為什麼這麼痛苦呢?於是摘了三片樹葉給他吃,吃了之後就覺得異常溫暖。老人又給了他一冊書,說:回去學習它,能治療世人的疾病。徐文伯晚年因此而精通醫術。

曾經在路邊看到一個人倒地死了,肚子大得像個甕,徐文伯說:這個人是中了爆蛇的毒死的,雖然氣絕了,但神識還沒離開,還能救活。於是拿出藥丸,塞進他的鼻孔,一會兒肚子就咕嚕咕嚕響,然後拉肚子,人就活過來了。眾人問他用了什麼藥,他說:是骨篤犀。註:骨篤犀是巨蛇的角,能解百毒。又,明帝時有個內侍,患頭痛,痛得像要裂開一樣,發病就昏厥,眾醫認為是風症,徐文伯說:這是腦蛆。

用藥點了病人兩眼角,一會兒鼻子里就爬出無數蛆蟲,然後把蛆蟲搗碎取汁,加入少許藥,讓病人服用,說:這是腦髓化成的,不用這個藥補救不行。從此以後,病就不再發作了。

吐血、衄血等出血症,現在的人常常遵循仲景的瀉心法,不知道所謂的瀉心,實際上是瀉去手厥陰、足厥陰、太陰、陽明四經的邪火過盛。大黃這種峻利之品,用得恰當,療效確實很快;但如果用在體弱的人身上,禍患馬上就會出現。梁武帝時姚僧坦以醫術聞名,當時武帝患熱病,想服用大黃,姚僧坦說皇上年事已高,不能輕易服用烈性藥物,武帝不聽,差點就死了。後來元帝患心疾,眾醫打算給他進補心臟的藥物,姚僧坦說脈象洪大而實,大概是以前留下的病根,不用大黃治不好,用藥後立即就好了。

由此可見,大黃的應用,必須把握準確,不能混用。

華亭的費秋谷的母親,突然腹痛,病情危急兩次了,聽說天馬山有道人會醫治,於是親自前往請他。途中遇到一個老翁,一起在亭子里休息,老翁問他去哪裡,費秋谷說明是請醫生治病,老翁從口袋裡拿出一張藥方,說:這是孫思邈得到的龍宮方,服用應該有效。費秋谷當時情況緊急,不辨藥物,就買藥回家給母親服用,一服就好了。後來把藥方給別人看,原來是《千金方》中的溫脾湯。這個藥方寒熱並用,補瀉兼施,確實不是一般人能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