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對山

《對山醫話》~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中醫用藥,惟憑氣味以扶偏制勝,乃今藥肆所售,竟有形似而實非者,倘非常品,必親嘗而後用之。蓋投藥如遣將,若未知其人之性情賢否而任之,鮮不僨事。憶昔在鄉近鎮有王某,病火腑秘結,便阻五十餘日,余用更衣丸,以未效而疑之。幸病家細心,服時留取數枚以示,余嘗之,味甚甘。

駭曰:是丸僅用蘆薈、硃砂二味,取其苦滑重鎮;今味反甘,乃偽耳。因書方令自合,一服即通。知鄉間藥肆,其不可靠有如此者。昔人言用藥有三忌,謂從未經驗,臭穢猛毒,氣味異常也。知此三者,庶可驅使草木耳。

無為程生,夏月露坐,夜既深,覺小腹重滯而微痛,久則如有物攻,群醫莫名其症。近村有老儒能醫而不名,程延以診視。乃令市諸藥料,以次熏腹,至雄黃而腹鳴如雷。曰:此蛇膨也。是必坐處有蛇窟,夜深將出,觸其所吐之氣,致成此疾,經歲腹膨如鼓,至臍中出水,則不可救矣。遂以雄黃和酒令飲,閱三日頓瀉綠水斗余而愈。

按:本草載雷丸之治應聲蟲,與此相類。蓋物必有制,因其畏而投之,故能取效。法雖異,理自一也。

世俗有云:若要小兒安,須帶三分飢與寒。蓋言衣絮弗使過暖,飲食弗令過飽,庶無蘊熱停滯之患,是亦保嬰之一法也。凡襁褓之兒,內證多痰火,外感多風熱,每患口舌腫毒,投以辛涼化毒自安。近有推驚婆子,指為螳螂子,言過一周即不救,每用利刀剔兒兩頤,以出血塊。

是惟江浙有之,而吳中為甚,他處未聞有此患也。然孩提之子,肌膚嬌薄,即欲稍泄風熱,以針略刺猶可,切勿用刀割裂,以傷血絡,致不能乳食,可不慎歟?

世言以醋泥塗火燒瘡,取驗最速。其言恰非無本,蓋《北夢瑣言》中載:孫光憲家人,方作煎餅,一婢抱兒傍玩,失手落兒火上,遽以醋泥塗之,至晚即愈,並無瘢痕。可見當時已有此說,故能應手取效,然則世俗相傳,固不厭多聞也。

桐城俞澹香言,其族子昔患水脹,腹膨如鼓,漸至手足面目皆腫,危殆已甚,自問無生理。一日,聞鄰家蔥煎豆腐甚香,思食之,因自煮一碟,食頗快口,而小便覺爽,遂連食數日,溺更大通,腫漸消,腹亦漸小,不半月而愈。俞謂:水蠱重症,而以蔥腐獲痊,殊不可解。

余曰:凡人感疾,皆由氣味相觸,內阻流行之機,感時雖微,久能致病,惟遇氣味相投之物,一動其機,雖痼疾亦或可瘳。如《內經》言:臨病人問所便。即是此理,非臆說也!

感豐初,黃嚴葉某,賈於滬。一夕偕友小飲,歸時已三鼓,倏有旋風颳地起,風過,葉仆地不起,同伴扶掖回寓,逾時氣絕。其友徐姓者,嘗謂余曰:葉年壯盛,氣體素強,何病之驟,而死之速也?余曰:此殆非病,或因驚散生魂耳。問:是時尚可救否?曰:按本草以腰刀鞘二三寸燒末服,謂可救。

白話文:

[卷三]

中醫用藥,只憑藉藥物的氣味來調理身體,扶正祛邪。但現在藥店賣的藥,有些外形相似卻是假的,如果不是非常可靠的藥材,一定要親自嚐嚐再用。因為用藥就像用兵,如果不知道將領的個性才能就委以重任,很少有不失敗的。我記得以前在鄉下小鎮,有個王姓病人,患火腑秘結(便秘)五十多天,我用更衣丸治療,但沒有效果,我懷疑藥的真偽。幸好病人家人細心,服藥時留下了幾丸給我,我嚐了嚐,味道很甜。

我驚訝地說:這丸藥只用蘆薈和硃砂兩種藥材,取其苦寒瀉下的功效;現在味道卻是甜的,一定是假的。於是我重新寫了處方讓他自己去抓藥,一服藥就通便了。由此可知鄉下藥店的藥,其不可靠程度到了這種地步。古人說用藥有三忌:一是沒有經驗就用;二是藥物臭穢猛毒;三是氣味異常。明白這三點,才能更好地使用藥物。

有個叫程生的年輕人,夏天晚上露坐,深夜感覺小腹脹滿微痛,時間久了好像有什麼東西在攻擊一樣,很多醫生都查不出病因。附近村莊有個老儒生,醫術高明卻不求名利,程生請他診治。老儒生叫他買來各種藥材,依次熏他的腹部,熏到雄黃時,腹部發出雷鳴般的響聲。老儒生說:這是蛇毒引起的膨脹。一定是坐的地方有蛇窩,晚上蛇要出來,碰到蛇吐出的氣,才導致這種疾病,如果時間久了腹部會像鼓一樣腫脹,甚至從肚臍眼流出水,那就沒救了。於是老儒生用雄黃加酒給他喝,三天後拉出好幾斗綠色的水就痊癒了。

書中記載雷丸可以治療應聲蟲病,與此類似。萬物都有相生相剋的關係,利用其相剋的特性,就能達到治療的效果。方法雖然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

民間有句俗話:「若要小兒安,須帶三分飢與寒。」意思是說不要給孩子穿得太暖,飲食不要過飽,這樣就不會積熱停滯,這也是一種保育的方法。嬰兒大多內有痰火,外感風熱,常患口舌腫毒,用辛涼解毒的藥物就能痊癒。最近出現一種所謂的「推驚婆子」(一種民間治療嬰兒疾病的婦女),說是嬰兒患了螳螂子病,超過一周就沒救了,她們常用鋒利的刀子劃開孩子的兩腮,放出所謂的血塊。

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江浙地區,吳地尤甚,其他地方很少聽說。但是嬰幼兒肌膚嬌嫩,即使想稍微泄去風熱,用針輕輕刺一下就可以了,絕對不能用刀子割傷,以免傷到血管,導致孩子不能吃奶,這點一定要小心。

民間說用醋泥塗抹火燒傷,效果最快。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根據,《北夢瑣言》中記載:孫光憲家人正在烙餅,一個婢女抱著孩子在旁邊玩,不小心把孩子掉到火裡了,立即用醋泥塗抹,晚上就痊癒了,也沒有留下疤痕。可見當時就有這種療法,所以能很快見效,因此民間流傳的經驗,確實值得參考。

桐城俞澹香說,他的一個族兄以前患水腫,腹部腫脹得像個鼓,漸漸地手腳臉都腫了,情況非常危急,自己都覺得沒救了。有一天,他聞到鄰居家煎豆腐的香味,很想吃,於是自己煮了一盤,吃得很香,並且感覺小便順暢了,於是連吃了幾天,小便更加通暢,腫脹也漸漸消退,腹部也漸漸變小,不到半個月就痊癒了。俞澹香說:水腫這種重症,竟然用蔥煎豆腐治好了,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我說:人體生病,都是因為氣味相衝,阻礙了氣血的運行,雖然一開始感覺很微弱,時間久了就會導致疾病。只有遇到氣味相合之物,才能打通阻礙,即使是頑固的疾病,也可能痊癒。《內經》說:看病人要問他覺得什麼舒服,這就是這個道理,不是憑空臆測的!

咸豐年間,黃嚴葉某在上海經商。有一天晚上和朋友小酌,回家時已經三更天了,突然刮起旋風,風過後,葉某倒地不起,朋友把他扶回家,不久就斷氣了。他的朋友徐某曾經對我說:葉某年富力強,身體一向很好,怎麼會突然生病,而且死得這麼快?我說:這大概不是病,可能是因為受驚嚇,魂魄散了。他問:當時還能救嗎?我說:《本草》記載用腰刀鞘燒成灰服用,可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