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囿

《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輯錄 (15)

回本書目錄

《程杏軒醫案》輯錄 (15)

1. 葉振標翁證患似隔非隔

肝主怒,怒則傷肝。脾主思,思則傷脾。病緣情志不適,初患上焦痞悶噯噫,此肝氣橫逆,阻其胃降而然。醫者不察,浪投檳榔枳樸,損傷胃氣,轉致胸脘脹痛,泛泛欲嘔,食麵尚安,稍飲米湯,脘中即覺不爽,糾纏三載,似隔非隔,百計圖之,總不見效。經云:肝在地為木,其穀麥不能食谷而能食麥者,肝強胃弱之故也。

蓋胃弱故谷不安,肝強故麥可受耳。安胃制肝法當不謬,但證屬情志內傷,未可全憑藥力。張雞峰以為神思間病,當內觀靜養,惟逃禪二字甚妙。夫禪而名之曰逃,其心境為何如哉?

安波按:安胃制肝法,想如半夏、廣皮、炒香荷葉蒂、茯苓、杵頭糠等以安胃,如烏梅、白芍、綠萼梅、木蝴蝶、棗兒、檳榔之類以制肝。需以清香潔絡,松靈不鈍,使橫逆之氣下行,而胃陽疏動矣。

白話文:

葉振標老先生的病症,看起來像是膈症,但又不太像。

中醫說,肝臟主管情緒中的憤怒,過度憤怒會傷害肝臟。脾臟主管思慮,過度思慮會傷害脾臟。這個病是因為情緒不順暢引起的。剛開始發病時,感覺上腹部悶脹,還會打嗝,這是因為肝氣不順,橫衝直撞,阻礙了胃氣的下降。醫生沒有仔細診斷,隨便使用檳榔、枳殼、厚朴等藥物,反而損傷了胃氣,導致胸口和胃部脹痛,反胃想吐。吃麵食還算舒服,稍微喝一點米湯,胃部就覺得不舒服。這種情況持續了三年,感覺好像有東西阻隔在胸腹之間,但又不是真的有東西阻隔。想盡辦法治療,都沒有效果。《黃帝內經》說:「肝臟在五行中屬木,它對應的穀物是麥子。不能吃穀物反而能吃麥子,這是因為肝強胃弱的緣故。」

胃虛弱,所以穀物難以消化;肝氣強,所以麥子反而可以接受。因此,治療上應該以安胃制肝為原則,這個方向應該沒錯。但是,這個病症屬於情緒內傷,不能完全依靠藥物治療。張雞峰認為這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疾病,應該通過內心觀照、靜心休養來治療,他提出的「逃禪」兩個字非常精妙。所謂「逃禪」,其實就是要讓心靈達到一種超脫的境界。

安波的看法是:安胃制肝的方法,可以考慮用半夏、廣陳皮、炒香荷葉蒂、茯苓、杵頭糠等藥物來安胃;用烏梅、白芍、綠萼梅、木蝴蝶、棗兒、檳榔之類的藥物來制肝。另外,還需要使用一些清香的藥物來疏通經絡,讓氣機順暢,這樣才能使肝氣下行,胃氣也才能正常運作。

2. 洪星門翁吐血

脈大不斂,陽虛,體質兼多煩勞,舊病喘汗,服溫補煎丸相安。月前偶感咳嗽,續見鼻衄痰紅,日來吐多不止,口苦食減,頭昏氣促。若論尋常吐血,不過肝肺之火,藥股清降,火平,其血自止。尊體精氣本虛,一陽初復,形神交勞,水火不交,氣隨血脫,病關根本,再投清降損真,則陰陽離決矣。先哲有見血休治血之語,可味也。

議從黑歸脾湯,培養心脾,佐以生脈保金,攝納腎氣。服藥三劑,血止脈斂。經云:人四十而陰氣自半。平素質虧多病,今復大失其血,生生不繼,臟真耗傷,灌溉栽培,尤非易事,夫血雖生於心,藏於肝,實則統於脾。古人治血證,每以胃藥收功,良有以也。再按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由於脾。

《內經》以痰多為白血,此果痰也,果精血也,豈精血之外,別有稱痰者耶。故昔賢又有見痰休治痰之論,參五陰煎,水土金先天一氣化源也。

安波按:方義精妙入神,吐血以歸脾法治,大不易事。學者須審究的確,否則禍不旋踵矣。

白話文:

這個病人的脈象很大卻沒有收斂,是陽氣虛弱的表現。他體質上又比較勞累,加上過去有喘氣、容易出汗的舊疾,之前服用溫補的藥物勉強還算平安。但一個月前偶爾感冒咳嗽,後來又出現流鼻血、痰中帶血的狀況,最近幾天更是吐血不止,還感到口苦、食慾減退、頭暈、呼吸急促。

如果是一般的吐血,多半是肝或肺有火,用清熱降火的藥物,火氣平息,血自然會止住。但這個病人本身精氣就不足,陽氣剛剛恢復,身體和精神又過度勞累,導致體內陰陽不協調,氣隨著血不斷流失,病情已經傷到根本。如果再用清熱降火的藥物,反而會損耗元氣,導致陰陽分離,危及生命。所以古人說「見血不要只治血」這句話,很有道理。

我認為應該從「歸脾湯」這個藥方入手,來培養心脾之氣,再搭配「生脈散」來保護肺氣,並且固攝腎氣。 服用了三帖藥後,吐血止住了,脈象也恢復正常。 中醫說:「人到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一半。」 這個病人平時體質就虛弱多病,現在又大量失血,身體的生機無法持續,臟腑的精氣耗損嚴重,想要恢復需要細心灌溉栽培,並不是容易的事。雖然血是心所生,肝所藏,但實際上是由脾所統管。古人治療血症,往往用調理脾胃的藥物來收功,是有道理的。

再來看痰的問題,痰的本質是水,源於腎,痰的形成與運作是濕,源於脾。

《內經》認為痰多是白血的表現,如果說是痰,那也是精血的表現,難道精血以外,還有其他稱為痰的東西嗎?所以古人又有「見痰不要只治痰」的說法,應該參考「五陰煎」的藥方,因為水、土、金是先天之氣的來源。

安波說:這個藥方很精妙,能用歸脾湯來治療吐血,實在是很不容易。學習醫術的人一定要仔細研究,確實掌握其中道理,否則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