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醫案》~ 初集 (4)
初集 (4)
1. 又三郎麻閉急證
肖翁三郎心成兄,幼時出麻,冒風隱閉,喘促煩躁,鼻扇目闔,肌膚枯澀,不啼不食,投藥莫應。翁商於予,見其勢已瀕危,謂曰:此麻閉急證,藥非精銳,蔑能挽救。方疏麻杏石甘湯與之。一服,膚潤麻漸發出,再服,周身麻出如痱,神爽躁安,目開喘定,繼用瀉白散,清肺解毒,復用養陰退陽之劑而愈。予治麻閉危候,每用此方獲驗。
蓋麻出於肺,閉則火毒內攻,多致喘悶而殆,此方麻黃髮肺邪,杏仁下肺氣,甘草緩肺急,石膏清肺熱,藥簡功專,所以效速。可見仲景方不獨專治傷寒,並能通治雜病也。
白話文:
肖翁的三郎(這個孩子)是我的親戚,他小時候出麻疹,因為吹到風而導致麻疹閉塞不出,出現呼吸急促、煩躁不安、鼻翼扇動、眼睛緊閉、皮膚乾燥枯澀、不哭不吃等症狀,吃藥也沒有效果。肖翁來找我商量,我看他的情況已經很危急了,就說:「這是麻疹閉塞的危急症狀,如果藥物不夠精銳,就無法挽救。」於是開了麻杏石甘湯給他服用。一服藥後,皮膚變得潤澤,麻疹漸漸發出來;再服一劑,全身麻疹像痱子一樣冒出來,精神變得清爽,煩躁也安靜下來,眼睛睜開了,呼吸也平穩了。接著使用瀉白散,清肺解毒,再用滋養陰液、退散陽熱的藥劑,病就好了。我治療麻疹閉塞危急的症狀,每次使用這個方子都有效驗。
因為麻疹是從肺部透發出來的,如果閉塞不出,就會導致火毒內攻,大多會引起呼吸困難而危險。這個方子裡,麻黃能發散肺部的邪氣,杏仁能降下肺氣,甘草能緩解肺氣的急迫,石膏能清除肺熱。藥物精簡但功效專一,所以效果迅速。可見張仲景的方子不只專門治療傷寒,也能廣泛治療其他雜病。
2. 吳芳崖兄幼孫胎瘧
芳兄乃孫,甫生兩月,即患胎瘧。幼科僉用疏導和解不愈,面色黃滯,口鼻手足俱冷,予疏六君子湯,加炮姜。芳兄曰:襁褓即可服參耶?予曰:小兒如初生萌芽,不慣風日,攻伐宜少,補益宜多,況瘧久脾傷,溫補脾元,重扶生氣,不易法也。服藥色澤肢溫,瘧止無恙。
白話文:
芳崖兄的孫子,剛出生兩個月就得了胎瘧。許多兒科醫生都用疏通、調和的方法治療,但都沒好,他的臉色黃而黯淡,嘴巴、鼻子、手腳都冰冷。我開了六君子湯,再加炮姜。芳崖兄問我:「剛出生的嬰兒可以吃人參嗎?」我說:「小孩子就像剛發芽的嫩芽,不習慣風吹日曬,所以應該少用攻伐的藥,多用補益的藥。更何況,瘧疾拖久了會損傷脾胃,用溫補的方式補益脾氣,重點在於扶持身體的生機,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服藥後,他的臉色變得紅潤,四肢也溫暖了,瘧疾也好了,沒有留下後遺症。
3. 方理豐翁中寒脫陽殆證救蘇
理翁年逾五旬,耽於酒色,時值寒夜,鄰家邀飲,起身小解,昏眩仆地。促予往視,面白肢厥,口鼻氣冷,神昏遺溺,脈細如絲。予曰:陽脫矣。奈何?渠子弟泣求拯治,倉卒市藥不及,令先取艾火,炙氣海關元數壯,並煎薑湯灌之。少頃,呻吟出聲,方訂參附湯,因其力難辦參,姑用黨參二兩,附子一兩,濃煎服訖,四肢漸溫,目開能言。
舁歸,詰朝脈色略回,惟嘔惡畏寒,不思飲食,將前方分兩減半,參合理中湯方法,與服二日,轉用右歸飲,溫補腎元,月餘方能起簀。
白話文:
方理豐老先生年過五十,沉迷於酒色,某個寒冷的夜晚,被鄰居邀請喝酒,起身小便時,突然昏倒在地。我被急忙請去看診,發現他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口鼻呼出的氣體都是冷的,神志不清、小便失禁,脈搏微弱得像一根細絲。我說:「這是陽氣脫失了!」該怎麼辦呢?他的子弟哭著求我救治,情況緊急,來不及去買藥,我先叫他們拿艾草點火,燒灼他的氣海穴、關元穴數次,同時煮薑湯給他灌下去。過了一會兒,他開始發出呻吟聲,我才開了參附湯的處方,因為一時之間難以取得人參,就暫且用黨參二兩、附子一兩,濃煎後給他服下。服藥後,他的四肢漸漸溫暖,眼睛也能睜開說話了。
之後,用擔架把他抬回家。隔天早上,他的脈搏和氣色稍微恢復了一些,只是仍然想嘔吐、怕冷、沒有食慾。我將之前的藥方劑量減半,再配合理中湯的加減方法,讓他服用兩天。之後,改用右歸飲來溫補腎氣。一個多月後,他才能下床活動。
4. 方晉偕翁乃媳咳嗽成癆預決不治
晉翁乃媳,秋間咳嗽,不以為意。交冬漸甚,午後寒熱。醫云外感,服藥不效,遂致形倦肌瘦,食少便溏。予視其行動氣促,診脈弦勁無胃,詢其經期,三月未至,私謂晉翁曰:此殆證也,危期速矣。翁驚曰:是病不過咳嗽寒熱,何以至此?予曰: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傳為風消息賁者,死不治。矧脈弦勁無胃,乃真臟也。
經又云: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脈證如此,何以得生。辭不舉方,逾旬而歿。
白話文:
晉老先生的媳婦,在秋天開始咳嗽,沒有放在心上。到了冬天,咳嗽越來越嚴重,而且出現午後發冷發熱的症狀。醫生說是外感風寒,吃了藥卻沒有效果,於是就變成身體疲倦、肌肉消瘦、食慾不振、大便稀溏。我觀察她走路時會喘,把脈發現脈象弦而有力,胃氣虛弱。問了她的月經狀況,得知已經三個月沒來了,我私下告訴晉老先生說:「這大概是癆病,情況很危急,時間不多了。」晉老先生驚訝地說:「這病不過是咳嗽發冷發熱而已,怎麼會變成這樣?」我說:「《黃帝內經》說:『陽明病會影響到心脾,有些狀況不能隱藏,女子如果停經,又轉為像風一樣快速耗損精氣,這種病是沒救的。』更何況她的脈象弦而有力,又沒有胃氣,這是五臟真氣衰敗的徵兆啊!《內經》又說:『身體消瘦,脈象大而空虛,胸中氣不足的人,也會死亡。』脈象和病證都這樣了,怎麼可能活下來呢?」於是我沒有開藥方,十幾天後,她就過世了。
5. 潘氏室女經閉成癆不治之證
潘氏室女,年十五歲,初患腹痛,馴至咳嗽寒熱,形瘦食少,診脈細數,詢經事愆期三月。予曰:瘵證也。辭不治。未百日而歿。歷見婦人咳嗽寒熱,脈數經閉者,多不可治,若室女更無一生。任用補虛清熱,解鬱調經諸法,總無靈效。求諸古訓,鮮有良法。惟《金匱》載有大黃䗪蟲丸,及百勞丸二方,喻氏闡發其義,竊思此證當其初起,血痹不行,癆瘵將成未成之際,即以此藥投之,祛舊生新,或能圖功,亦未可料。倘遷延時日,元氣已衰,則無及矣。
識此質諸明哲。
白話文:
潘家有個十五歲的少女,一開始是肚子痛,慢慢變成咳嗽、忽冷忽熱、身體消瘦、吃不下飯。我把脈發現她的脈象細且快,詢問之下得知她月經已經遲來三個月。我說:「這是肺癆(瘵)的病症。」於是拒絕治療。結果不到一百天她就過世了。我曾經多次見過婦女咳嗽、忽冷忽熱、脈搏快、月經停止的,大多都治不好,如果是未婚的少女更是沒有活下來的例子。無論使用補虛、清熱、解鬱、調經等各種方法,都完全沒有效果。查閱古代醫書,也很少有好的治療方法。只有《金匱要略》記載的大黃䗪蟲丸和百勞丸這兩個方子,喻嘉言闡述了它們的道理。我私下認為,這種病在剛開始、氣血阻滯不通、肺癆將要形成還沒形成的時候,就用這些藥來治療,去除舊的、產生新的,或許能夠有效,但也不一定。如果拖延時間,等到元氣已經衰弱,那就來不及了。
我把這些心得寫下來,請各位明智的醫者指教。
6. 方燦侶翁腹痛蓄瘀脫血治愈並商善後法
燦翁年近七旬,向患腹痛,一夕忽吐下紫瘀血塊數碗,頭暈自汗,目闔神疲,診脈芤虛,謂其子曰:此血脫證也。書云:久痛多蓄瘀。蓋腹痛數年,瘀蓄已久,一旦傾囊而出,夫氣為血之帥,高年氣虛,切慮暈脫。古人治血脫,每用獨參湯以益其氣,但目下參價甚昂,恐難措辦,乃訂大劑黑歸脾湯,資其化源,固其統攝,未幾獲痊,次年病復。雖不若前之劇,亦覺困倦莫支,仍守前法治愈。
其子憂甚,恐其再發,商圖善後之策。予思血蓄之故,必有窠囊,如水之盈科而進,按胃為生血之源,脾為統血之臟,苟脾健胃強,則氣血周流,何蓄之有?經以六經為川,腸胃為海,譬諸洪水氾濫,究緣江河失疏,為訂二方,早用歸脾丸,晚用參苓白朮散,每方俱加丹參乾漆二味,冀其去瘀生新。服藥經年,其病遂絕。
白話文:
方燦侶老先生年近七十歲,一直有腹痛的毛病。有一天晚上,他突然吐出並拉出好幾碗像紫色的瘀血塊,同時感到頭暈、冒汗、眼睛閉著、精神疲憊。我診斷他的脈象是空虛的,就對他的兒子說:「這是大量失血的症狀。」古書說:「長期疼痛多半會積蓄瘀血。」他腹痛好幾年,瘀血累積很久,一旦全部排出,氣是血液的統帥,老人家氣虛,很擔心會昏倒。古人治療失血,常用獨參湯來補氣,但現在人參價格很高,恐怕難以辦到,因此我開立大劑量的黑歸脾湯,來幫助他產生血液的來源,並加強血液的統攝功能。不久,他的病就痊癒了。隔年,他的病又復發,雖然沒有像上次那麼嚴重,但也感到非常疲倦無力,我仍然用上次的方法治好了他。
他的兒子非常擔心,怕他再次復發,就和我商量善後的對策。我認為瘀血積蓄的原因,一定是有個像巢穴一樣的地方。就像水,積滿了容器就會滿出來。胃是產生血液的源頭,脾臟是統管血液的器官,如果脾胃強健,氣血就能順利運行,怎麼會有瘀血呢?中醫將六經比喻為河流,腸胃比喻為大海,就像洪水氾濫,追究原因是因為江河沒有疏通。因此,我開立兩個方子,早上服用歸脾丸,晚上服用參苓白朮散,每個方子都加入丹參和乾漆兩味藥,希望它們能幫助他去除瘀血、產生新血。服用這些藥一年後,他的病就完全根除了。
7. 農人某攻痞動血昏暈急證
農人某,久患痞積,腹如抱甕。偶遇方士,教以外用炙法,內服末藥,即可刈根。某信之,數日後,忽覺心嘈如飢,吐下紫瘀,成碗成盆,頭暈不能起坐,無力延醫。舁至鎮中戚家,招予往視。病者倦臥榻上,閉目呻吟,方欲診脈,又血湧出,狀如豚肝,遍地皆汙,昏暈手戰咬牙。
戚家恐其脫去,急欲扛回。予按脈雖虛細,尚未散亂,戒勿驚擾,姑俟之。少頃暈定,令先灌米飲以安其胃,續灌黨參湯以益其氣,再與八珍湯一劑,囑盡今晚服盡,明日再商。詰朝人來請云:昨服藥血幸止,惟心慌氣墜,睡臥不安。思血脫之後,心脾必虧,乃易歸脾湯,加黑姜,令其扛歸,多服自效。
後果如言。
白話文:
有個農夫,長久以來患有腹部痞塊積聚的毛病,肚子大得像抱著一個瓦甕。有一次他遇到一位術士,教他用外敷艾草燒灼的方式,加上內服藥粉,就可以根治。這個農夫相信了術士的話,幾天後,忽然覺得心裡空蕩蕩的像肚子餓一樣,接著就吐出、拉出紫黑色的血塊,像一碗一盆那麼多,頭暈得不能起身坐著,也沒有力氣去找醫生。
後來,被人用抬床抬到鎮上戚家,戚家的人請我去幫他看病。病人疲憊地躺在床上,閉著眼睛呻吟,我正想替他把脈,他又吐血出來,血塊的樣子像豬肝一樣,地上到處都是血汙,他昏厥過去,手腳顫抖,還咬緊牙關。
戚家人很害怕他會斷氣,急著想把他抬回家。我按他的脈搏,雖然虛弱細微,但還沒有散亂的跡象,就勸他們不要驚慌,先等一下。過了一會兒,他比較清醒了,我請人先餵他喝米湯來安撫他的胃,接著再餵他喝黨參湯來補氣,然後再給他開一劑八珍湯,囑咐他今晚一定要全部喝完,明天再來商量。
隔天早上,有人來請我說,昨天服藥後,血幸好止住了,只是覺得心慌氣短,睡也睡不安穩。我想,失血之後,心脾一定虛損,於是就改開歸脾湯,加了黑薑,請他們把藥帶回去,多服幾帖就會有效。
後來果真如我所說,病人的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