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囿

《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輯錄 (11)

回本書目錄

《程杏軒醫案》輯錄 (11)

1. 汪舜賡翁令愛水腫

色白膚嫩,腎氣不充,數月病魔,脾元又困,諸醫調治,病勢日增,請求其本而論治焉。經言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曩服五苓、五皮,非無所據,但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仲師主用腎氣丸,即此意也。若謂童年精氣未泄,補之不宜,然治標不應,理應求本,所謂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是已。

夫水流濕,火就燥,二陽結,謂之消。三陰結,謂之水。消者患其有火,水者患其無火。且水病雖出三陰,而其權尤重於腎。腎居水臟而火寓焉,此火者,真火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水不能有生。即膀胱津液藏焉,亦必由命門氣化而出。華元化曰:腎氣壯則水還於腎,腎氣虛則水散於皮。

前服腎氣丸頗應,日來飲食不節,病復再投不效。考諸《己任編》云:此病單用腎氣丸不效,單用補中益氣湯亦不效,須用補中益氣湯,吞《金匱》腎氣丸。謹宗其旨。

安波按:於庚長秋,行醫於杭筧橋,一士子患水腫,面目無縫,陰大如栲,小水點滴不爽,切脈沉細模糊,苔膩白滑,不渴。閱前醫有開鬼門者,有潔淨府者,有用五子五皮者,有需《金匱》腎氣法者,服之如石投海。余意腎氣虛則水泛為腫,以腎氣丸為旗鼓之劑,何反不應。

追憶《己任編》有益氣陽,送腎氣丸之法,翻書令彼視之,伊以為然。服之竟驗。視此與先生暗合也。

白話文:

汪舜賡先生的女兒得了水腫,她皮膚白皙細嫩,但腎氣不足,生病好幾個月了,病魔纏身,加上脾胃功能也變差。雖然看過許多醫生治療,但病情卻日益加重,所以想從根本上來尋求治療方法。

醫書上說,各種因濕氣導致的腫脹,都和脾有關。之前吃的五苓散、五皮散,並非沒有道理,但腎臟是胃的關卡,如果這個關卡不利,水就會積聚而形成水腫。張仲景使用腎氣丸的用意也是如此。如果說她年紀小,精氣還沒洩漏,不適合補腎,但這樣治標的方法沒有效果,就應該要從根本上來尋求治療。所謂「有問題就去尋求解決,沒問題也要防患未然」就是這個道理。

水往低濕的地方流,火往乾燥的地方去。如果兩陽之氣結在一起,就會導致消耗;如果三陰之氣結在一起,就會導致水腫。消耗是因為有火氣,水腫是因為缺乏火氣。雖然水腫的病因是出於三陰經,但腎臟的影響尤其重要。腎是儲水的臟器,但裡面也藏有火氣,這火氣是真火,上天沒有這火氣就不能產生萬物,人沒有這火氣就不能生存。膀胱儲存的津液,也必須經過命門的氣化才能排出。華元化說:「腎氣強盛,水液就能回到腎臟;腎氣虛弱,水液就會散佈到皮膚。」

之前服用腎氣丸效果不錯,但最近因為飲食不節制,病情又復發,再服用就沒有效果了。《己任編》這本書裡說:「這個病單用腎氣丸沒效,單用補中益氣湯也沒效,必須用補中益氣湯搭配《金匱要略》裡的腎氣丸。」我決定遵從這本書的說法。

安波按:庚長秋在杭州筧橋行醫時,有個讀書人得了水腫,臉和眼睛腫得看不出縫隙,陰囊腫大如栲栳(一種盛東西的器具),小便點滴不暢,脈象沉細模糊,舌苔白膩濕滑,不口渴。看過之前醫生開的處方,有的開通利水道的藥,有的開潔淨府的藥,有的用五子五皮散,有的用《金匱要略》裡腎氣丸的方法,但吃了都像石頭丟進大海一樣,毫無效果。我認為腎氣虛弱,水就會氾濫成腫,應該以腎氣丸為主藥,為什麼反而沒有效?

回想起《己任編》裡有補氣升陽,搭配腎氣丸的方法,我翻書給他看,他認為是對的,服用後果然有效。這跟汪先生的看法不謀而合。

2. 方芷南茂才夫人產後心脾兩虧之證

《金匱》云:婦人新產有三證,一曰痙,二曰鬱冒,三曰大便難。三證所因,無非陰傷血耗之所致耳。人知四物湯能補血,此第認其面目,而未審其根源。夫血生於心,統於脾,欲求其源,舍此誰與?再按脾主肌肉,脾虛故肌肉發熱,心主神明,心虛故神明失藏。計惟黑歸脾湯一方,可稱對證之藥,泛涉他求,恐多岐也。

語云:寧醫十男子,莫醫一婦人。蓋女科病本無難,其所難者,胎產兩端而已。胎前諸病,尚須培養氣血,況乎產後百脈空虛,不言可知矣。產經十朝,發熱昏冒,肢掣煩躁,夜臥欠安,脈息數大無力,斷非蓄瘀風邪,顯屬陰虧陽越。病關根本,非枝葉小恙可比。歸脾湯培養心脾化源,喜其虛能受補。

第補藥治虛,如旱田稼穡,灌溉宜頻。病人畏藥,昨晨至今,停藥未進,心煩肢擾,痙厥欲萌,原方加膠黃棗麥,守服勿懈。

安波按:近時之大弊,產後輒以生花湯從事,徒不知芎歸等之走竄,散渙無常。茲閱此案,較以歸脾膠黃,何啻霄壞之殊。昔丹溪之產後多血虛,嘗以大補為主,雖有雜症,以末治之。景岳云:產後多不虛症,胎前為氣血所壅,及產後始見。通快之語。細玩二言,在醫者之靈機活潑,不可固執一見,以致膠柱鼓瑟也。

白話文:

方芷南茂才夫人產後心脾兩虛的病症

《金匱要略》說:婦女剛生產後有三種常見的病症,一是抽搐,二是昏迷,三是大便困難。這三種病症的原因,都歸根於陰液虧損、血液耗竭所導致。人們只知道四物湯能補血,這只是看到了表面,而沒有理解其根本原因。血液產生於心臟,統攝於脾臟,想要追溯血液的源頭,除了心脾之外還能指望誰呢?再者,脾臟主管肌肉,脾虛所以肌肉會發熱;心臟主管精神意識,心虛所以精神會失去安定。綜合考慮,只有黑歸脾湯這一藥方,可以說是針對這個病症的藥,如果涉獵其他藥方,恐怕會走入歧途。

俗話說:寧願醫治十個男人,也不願醫治一個婦女。其實婦科疾病本身不難,難就難在懷孕和生產這兩方面。懷孕期間的各種疾病,尚且需要培養氣血,更何況生產後全身百脈空虛,不說也知道了。這位產婦生產十天,出現發熱、昏迷、肢體抽搐煩躁、夜晚睡不安穩、脈搏快速而無力等症狀,絕對不是瘀血、風邪引起的,明顯是陰液虧損、陽氣浮越的表現。這種病關乎根本,不是一般的小毛病可以比擬的。歸脾湯能夠培養心脾的化生來源,可喜的是其虛弱的身體能夠接受補益。

但是用補藥治療虛證,就像旱地種莊稼,需要頻繁灌溉。病人害怕吃藥,從昨天早上到現在,停藥沒有吃,導致心煩意亂、肢體不適、抽搐的症狀快要發作,所以要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阿膠、黃耆、紅棗、麥門冬,要堅持服用,不能鬆懈。

安波按:現在最大的弊病,就是產後動不動就使用生化湯,卻不知道當歸、川芎等藥的走竄特性,容易使氣血散亂。現在看這個案例,與用歸脾湯加阿膠、黃耆來比,簡直有天壤之別。過去朱丹溪認為產後多為血虛,主張以大補為主,即使有其他雜症,也把它們當作小問題來處理。張景岳說:產後多為虛證,懷孕時是氣血壅滯,生產後才顯露出來。這真是精闢的見解。仔細體會這兩位醫家的話,可以看出醫生要靈活機動,不能固執己見,以致像膠柱鼓瑟一樣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