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囿

《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輯錄 (8)

回本書目錄

《程杏軒醫案》輯錄 (8)

1. 鮑覺生宮詹精氣內虧,詳敘證治次第

恙經半載,脈證合參,究屬質虧煩勞,以致坎離不交,水火失濟,五液內涸,虛陽不藏。誤服苦寒,重伐胃氣,諸證蜂生,糾纏不已。揆之古訓,以虛能受補者可治,虛火可補,參耆之類,實火可瀉,芩連之類。勞傷之火,虛乎實乎,瀉之可乎。趙氏謂陰虛之火,如盞中油干,燈焰自熾,須以膏油養之,專主補陰。

其說是已。然陰生於陽,血生於氣,顧此食少欲嘔,脘悶不快,又難強投滋膩。反復推詳,計惟培養脾胃,默運坤元,以為先著,脾為土母,安穀則昌。《金匱》治虛勞,首用建中。越人言損其脾者,調其飲食。脾元日健,飲食日增,變化精微,滋榮臟腑,不治火而火自熄,不潤燥而燥自濡,充膚熱肉之功,可漸見矣。然內傷之病,宜內觀靜養,所謂大病須服大藥。

大藥者,天時春夏,吾心寂然秋冬也。參透此關,以佐草木之不逮,為妙。服藥旬余,脈象稍轉,寢食略安,惟足膝痠軟,項脊時疼,形神疲倦。考治五臟之虛,難經言之甚悉,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闡發精微,了無遺蘊。再考《金匱》云:男子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夫脈大為真氣泄越,心脾耗傷,此歸脾、建中、養營、四君等湯之所宜。極虛亦為勞,乃精血內奪,肝腎下衰,此六味、八味、天真、大造等丸之所宜也。但病證多端,治須次第。首先稼穡作甘,培補中宮,專崇其土,次當榮養心脾。蓋心為離陽,補心陽以生胃土,虛則補母之義。

至於皮枯肉瘠,肢懈形羸,精髓內竭,筋骨廢弛,明屬本實先撥,舍填納固攝,則解㑊何由而振?枯槁何由而回?特草木無情,須假物類之脂膏,益人身之血液,煎丸並服,脾腎分施。煉石補天,而收桑榆之效矣。調治兩旬,雖未大效,然處境煩劇,猶能支撐,未始非賴藥餌扶持之力。

七年之病,三年之艾,原無速功。春三月此謂發陳,恪服煎丸,春氣得生,夏可得長。一陰來復,自可霍然。病機前案已詳,其中奧義難測者,尚有數端,請再陳之。凡人病若勞動,反覺精神強健者,此陰火沸騰,扶助於內,不覺其元氣之衰,若靜養調適,反覺神疲氣弱者,此陰火退,本相露故也。病情有類乎此者一也。

解㑊一證,由於肝腎二經之虛。肝虛則筋軟無力以束周身,肌肉皆渙散而若解,腎虛則骨痿不能自強,遍體骨節皆鬆懈而多㑊,故懨懨悒悒。若不知所以為人,病情有類乎此者,二也。男子精未滿而早搖其精,五臟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病。病情有類乎此者,三也。衛氣晝行於陽主寤,夜行於陰主寐。

平人夜臥,則陽升陰降,陰陽交合,然後漸入睡鄉。若營弱衛強,坎離失媾,神明之地,擾亂不安,萬慮紛云,卻之不去,衛氣剛入於陰,契合淺而脫離快,升者復升,降者復降,是以欲寐之時,忽驚而寤矣。病情有類乎此者,四也。至若飲食雖能強餐,腹中常覺不暢者,胃得受納之司,脾失健運之職也。

白話文:

鮑覺生先生的病,是精氣內在虧虛,詳細敘述治療的順序:

病已經過了半年,綜合脈象和病症來看,根本原因是體質虧虛加上過度勞累,導致心腎不交,水火不能互相協調,體內津液乾涸,虛弱的陽氣無法潛藏。又因為誤服了苦寒的藥物,更進一步傷害了胃氣,各種病症接連發生,糾纏不清。根據古代的教訓,體虛能接受補益的就可以治療,虛火可以用補的方法來處理,像是人參、黃耆之類的藥材;實火可以用瀉的方法來處理,像是黃芩、黃連之類的藥材。勞傷引起的火,到底是虛還是實呢?可以瀉嗎?趙氏認為陰虛引起的火,就像燈盞裡的油快乾了,燈火自然會旺盛,必須用油來滋養,專注於補陰。

這個說法是對的。但是陰是從陽而生的,血是從氣而生的,考慮到他食慾不振想吐,胸脘又悶又難受,又不能勉強給予滋膩的補品。反覆仔細推敲,認為只有先培養脾胃,默默地運化脾土,作為首要的措施,脾是土的母親,安穩地消化食物就會健康。《金匱要略》治療虛勞,首先使用建中湯。越人說損傷了脾,就要調理飲食。脾氣一天天健壯,飲食一天天增加,就能夠將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滋養臟腑,不治療火,火也會自然熄滅;不潤澤乾燥,乾燥也會自然濕潤,讓肌肉豐滿發熱的效果,可以慢慢看見。但是內傷的疾病,應該要向內觀察,靜養休息。所謂的大病要用大藥來治療。

所謂的「大藥」,就是天時的春夏,自己的心境寂靜像秋冬一樣。參透這個道理,用藥物來輔助,彌補藥草的不足,就巧妙了。服藥十多天後,脈象稍微好轉,睡眠和飲食也稍微安穩,只是腳和膝蓋痠軟,脖子和脊椎時常疼痛,精神和身體都疲憊。研究治療五臟的虛損,《難經》說得很詳細,說「損傷了肺,要補益它的氣;損傷了心,要調和營衛;損傷了脾,要調理飲食,適應寒溫;損傷了肝,要緩和它的急迫;損傷了腎,要補益它的精」。闡述得非常精微,沒有遺漏。再看《金匱要略》說:「男子脈象大,是過度勞累;極度虛弱,也是過度勞累。」

脈大是因為真氣外洩,心脾耗傷,這應該用歸脾湯、建中湯、養營湯、四君子湯等藥方。極度虛弱也是勞累,是精血內在被奪走,肝腎功能衰退,這應該用六味丸、八味丸、天真丸、大造丸等藥丸。但是病症多種多樣,治療必須要有順序。首先要像農民耕種一樣,用甘味藥來培養脾胃,專注於培養脾土,其次應當滋養心脾。心為離陽,補心陽可以生養胃土,這是虛則補其母的道理。

至於皮膚枯槁,肌肉消瘦,四肢懈怠無力,身體虛弱,精髓耗竭,筋骨廢弛,明顯是根本已經先被撥動了,如果不進行填補和固攝,那麼疲憊怎麼能夠振奮起來?枯槁怎麼能夠恢復?只是草木是沒有感情的,必須藉助動物類的油脂膏狀物質,來增加人體的血液,煎藥和丸藥一起服用,分別補益脾腎。就像煉石補天一樣,可以收到晚年才出現的效果。調理治療二十天後,雖然沒有顯著的療效,但是處境煩亂,還能夠勉強支撐,並非不是依靠藥物的扶持力量。

七年的疾病,需要用三年的艾草來治療,本來就沒有快速見效的功效。春天三個月,是萬物生發的時候,認真地服用煎藥和丸藥,讓春天的生氣得以產生,夏天就能夠生長。等陰氣再來的時候,自然就能夠痊癒。病機在前一個案例已經詳細說明,其中難以理解的奧義,還有幾點,請讓我再陳述:一般人如果勞動反而覺得精神好,這是因為陰火在體內沸騰,扶助體內,所以不覺得元氣的衰弱。如果靜養休息,反而覺得精神疲憊虛弱,這是因為陰火消退,本來的面貌顯現出來。病情有類似這種情況的,這是第一點。

身體疲憊無力的症狀,是因為肝腎二經的虛弱。肝虛則筋軟無力,無法約束全身,肌肉都鬆散好像要解開一樣;腎虛則骨頭痿軟不能自強,全身的骨節都鬆懈而且容易無力,所以精神萎靡不振。如果不知道原因,病情有類似這種情況的,這是第二點。男子精氣還未充盈就過早地洩精,五臟有不足的地方,以後會有難以形容的疾病。病情有類似這種情況的,這是第三點。衛氣白天在陽中運行,使人清醒;夜晚在陰中運行,使人睡眠。

正常人夜晚睡覺,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交合,然後逐漸進入睡眠。如果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心腎不交,神明居住的地方,就會擾亂不安,千頭萬緒,想停也停不下來。衛氣剛進入陰分,結合很淺,很快就脫離,上升的又再上升,下降的又再下降,所以將要入睡時,突然驚醒。病情有類似這種情況的,這是第四點。至於飲食雖然能夠勉強吃下,腹中常常覺得不舒服,這是因為胃有接受食物的功能,但是脾失去了運化的功能。

大便乾燥結塊,幾天才排便一次,是因為腸道缺乏滋潤,傳導困難。胸脘時常疼痛,是因為肝失水涵,肝火上逆而壓迫膈膜。心悸怔忡,是因為營血虛弱。手臂上有很多青筋,是血脫的徵兆。更有皮膚肌肉之間,時常覺得像冰水滴落一樣,這種症狀非常奇特,醫書上沒有記載。曾經治療一位婦人患有這種疾病,數年投以補藥百劑才痊癒。難道不是因為血氣空虛,失去了溫養肌肉、堅實皮膚的功能嗎?

安波按:先生闡述經典的道理,善於發揮古人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