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囿

《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輯錄 (11)

回本書目錄

《程杏軒醫案》輯錄 (11)

1. 謝翁證治並答所問

年逾花甲,天真既薄,酒多谷少,脾胃復虧,書稱胃主四肢,脾主肌肉,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睹此手足牽強,膚腠繃急麻癢,豈非脾胃不和,失其升降之道乎?內經以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即今乳房腫脹,胃絡不和之徵。又按痰生於濕,濕生於脾,由土薄也。

土厚則無濕,無濕則無痰矣。閱所服諸方,均從肝治,以為凡病皆生於郁,但土為萬物之母,試以五行言之,木雖生於水,然江河湖海無土之處,則無木生。是故樹木之枝葉萎悴,必由土氣之衰。一培其土,則根木堅固,津汁上升,布達周流,木欣欣以向榮矣。又問腎氣丸能治手足麻木否?答曰:天一生水,水之疑處為土,堅者為石,其最堅者為金。

水土金原同一氣,凡人戴九履一,心肺居上,脾胃居中,肝腎居下,胚胎始基,先具兩腎,此腎為先天之根,元牝之宅,腎氣丸先天藥也,能助右腎命門火,使腎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一方而五臟皆調,一法而水火兩備。且夫人之手足,猶樹之有枝也。

人之腎命,猶樹之有根也。烏有根本充盈,而枝葉不敷榮暢茂者乎。引指使臂,灌葉救根,何可與言至道。

安波按:確論,引喻亦妙。

白話文:

謝翁年過六十,先天不足,又嗜酒少食,脾胃功能衰弱。古書記載,胃主四肢,脾主肌肉,脾胃須保持升降平衡才能健康。如今您手腳僵硬,皮膚繃緊發癢,正是脾胃失調,升降失常的表現。中醫典籍說胃部的大絡脈叫虛里,位於左乳下方,您現在乳房腫脹,就是胃絡不通的徵兆。此外,痰濕的產生源於脾虛,脾土不足則生濕,生濕則生痰。您之前服用的藥方,都從疏肝理氣入手,認為所有疾病都源於肝氣鬱結。但脾土是萬物之母,試想一下,五行相生相剋,木生於水,但如果沒有土壤,江河湖海也無法滋養樹木生長。所以,樹木枝葉枯萎,一定是土氣衰弱所致。只要滋養脾土,樹木根基就會穩固,津液上升,枝葉茂盛。

您還問腎氣丸能否治療手腳麻木?我認為可以。天地萬物起源於水,水氣凝聚成土,堅硬的土成石,最堅硬的石成金。水、土、金本是同出一源。人體的上中下部位,分別是心肺、脾胃、肝腎。胚胎發育之初,首先形成的就是腎臟,腎臟是先天之本,腎氣丸是補益先天之藥,能溫補腎陽,使腎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以此達到五臟調和,陰陽平衡的效果。人的手腳如同樹木的枝葉,腎臟如同樹木的根部,根基充盈了,枝葉自然繁茂。治療麻木,應當從根本入手,補益腎氣,這才是治病的根本之道。

安波評論:此論精闢,比喻也恰當。

2. 饒君揚翁脾虛瀉血肺燥咳嗽證治異歧

診脈細濡,恙經多時,始而便瀉,繼則下血,漸致食少欲嘔,形疲心憒,藥無靈效。略投辛溫,血下即多,稍用清涼,飲食即減。輾轉卻難借箸。然醫貴變通,未可見病治病,印定眼目,經曰:濕多成五瀉。病始於瀉,脾虛釀濕,治濕固宜於燥,但脾為血之統,剛燥過劑,致動其血,內溢不已,陰絡受傷。無如養陰之品,恆多膩滯,又與脾胃欠合。

此培其中州,抉其土母,不得不為之亟亟也。昔賢治血證,每以胃藥收功,土厚自能勝濕耳。酌以淡養胃氣,甘益脾陰,宗嘉禾飲。服藥數日,穀食稍增,視其病狀,與痢相似,即痢久正氣未有不虧,亦當培養本元,資其生氣。據述脘中如飢如嘈,是屬下多亡陰,兼傷其氣,觀其得食則安,情已顯露,方內參力加重,佐以烏梅,取其酸能生津,並可攝血。

再考方書,論久痢病根在大腸曲折之處,藥力所不能到,有用至聖丹一方,余仿其法,治驗頗多,可備採擇。經云:陰絡傷血內溢。然藥用清熱養陰而不效者何耶?經曰:營出中焦,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蓋指胃而言。夫胃為水穀之海,氣血俱多之經。病之淺者,飲食如常,旋去旋生,病之深者,谷少氣衰,所生不償所耗,脾與胃以膜相連,胃弱則生化無權,脾虛則統攝失職。書稱不問陰陽與冷熱,先將脾胃為調和。

萬物以土為根,元氣以土為宅,議進歸脾理當如是。又述向有肝陽沖逆之恙,近兼舉發,方內加入首烏,既可益陰,又可固攝,非熟地滋膩可比。烏梅畏酸,不用亦可。但腸滑已久,須參澀以固脫。李先知云:下焦有病人難會,須用餘糧赤石脂。便稀食進,大有好機,病纏兩月,氣血受傷,以故尻骨酸楚,頰車乍痛,便時急墜,行動乏力。初議專培脾胃,乃血脫益氣之法,續進歸脾,乃虛則補母之方。

李士材先生云: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二臟安和,百骸皆治。今既食增瀉減,脾胃已調,自當進加腎藥。治療匝月,諸證均減,寢食俱安,精神漸長,體素陰虧,加以便血,久傷陰絡,屢服胃藥,氣分雖充,陰猶未夏。金為生水之源,金燥不能生水,是以上膈焦乾,鼻癢咳嗆。

夫藥隨病轉,移步換形,醫如珠之走盤,貴乎活潑。氣不足便是寒,氣有餘便是火。改議養陰潤肺,金水相生,津回燥自濡矣。經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恙後體虧,加受外因,形寒頭痛,脘悶欲嘔。然舌無苔,脈不急,受邪知不甚重,正氣不充,未可直行表散,治宜輔正驅邪。

外感已解,痔瘡舉發,肛痛便復見紅。然每日便止一次,並不溏瀉,此乃痔血,非前腸血可比。痔平血當自止,知飢能食,食後脘中微痛,按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脾健失職,運化較遲,若果食滯致痛,則飽悶不飢矣。地黃益陰固妙,稍嫌其膩,不利於脾。暫商養胃調脾,復診再籌進步。

據諭向來冬春左畔畏風,夏秋上焦熱悶,藥投清散,服時雖效,過後依然。揆度其故,諒緣營衛失和,籓籬不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斷無六淫之邪,久羈人身之理。使非探本尋源,徒泛治標無益,且俟新病瘥後,再為圖之。下極為魄門,魄門亦為五臟使,痔血去多,陰虧陽冒,上焦燥熱乾咳,陽加於陰,謂之汗。

前則瀉多納少,故仿胃藥收功。茲則大便如常,多食善飢,病情迥別。丹溪謂男子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陽主動,陰主靜,理當育陰濟陽,靜以制動。據言每屆秋時即患咳嗽,服清潤之劑頗驗。目前感後,恐有餘邪,地黃滋膩,似未可服。按質虛偶感,邪本無多,既已驅逐,諒無逗留。

肺與大腸相表裡,腸熱上熏,肺燥則癢,癢則咳,此咳嗽之故,非關於風,而實由於燥也。經云:燥者濡之,痔血咳嗽,同歸一途,無煩分治矣。

安波按:大腸為燥府,以潤為補。擬桑麻丸意,以表裡同治。

白話文:

饒君揚翁脾虛瀉血肺燥咳嗽證治異歧

患者脈象細弱濡滑,疾病已久,最初是腹瀉,接著便出現便血,漸漸出現食慾不振、想嘔吐、體力衰弱、心煩意亂等症狀,且用藥無效。稍微使用辛溫之劑,出血量就增多;稍微使用清熱涼血之劑,食慾就減退。病情反覆,難以進食。然而醫術貴在變通,不可見病就治病,墨守成規。經書說:「濕多成五瀉」。疾病始於腹瀉,脾虛導致濕邪內生,治療濕邪應該用燥濕之法,但脾主統攝血液,若燥濕之法過於峻猛,則會傷及血液,導致出血不止,陰絡受損。然而滋陰的藥物大多黏膩,且不利於脾胃。

因此,必須著重於培補脾胃,如同在中原地區挖掘出土壤的根本,必須盡快施治。古人治療出血症,常以健胃藥取得療效,脾胃強健,自然能夠勝過濕邪。故而選擇溫和的藥物來滋養胃氣,用甘甜之物滋補脾陰,參考嘉禾飲加減應用。服用數日後,食慾略有好轉。觀察病情,與久痢相似,久痢會損傷正氣,因此也應當培補元氣,增強生機。患者自述脘腹中飢餓嘈雜,這是由於出血過多,損傷陰液,同時也傷及了正氣。觀察到患者進食後症狀緩解,病情已有所顯露,因此在處方中增加補益之品,佐以烏梅,利用烏梅的酸味生津止渴,並能收斂止血。

再參考方書,久痢的病根在於大腸曲折處,藥力難以到達,有用至聖丹一方,我仿效其法,治療效果頗佳,可供參考。經書說:「陰絡傷,血內溢」。然而使用清熱養陰的藥物卻無效,這是為什麼呢?經書說:「營氣出自中焦,中焦吸收水谷精華,變化為紅色,這就是血液。」中焦指的是胃。胃是水谷之海,氣血都很豐富的臟器。疾病較輕者,飲食如常,損耗多少還能自行恢復;疾病嚴重者,飲食減少,氣血衰弱,損耗超過生成,脾與胃通過膜相連,胃弱則氣血生化無力,脾虛則統攝失職。書中說不論陰陽寒熱,都應該先調和脾胃。

萬物以土為根,元氣以土為宅,因此使用歸脾湯是合適的。患者以前有肝陽上逆之症,近期又發作,方中加入何首烏,既能滋陰,又能固攝,比熟地黃滋膩之品更佳。烏梅味酸,不用也行。但患者大便溏瀉已久,需要加入澀腸止瀉之品。李先知說:下焦的病症不容易診治,需要用赤石脂。大便稀薄,進食減少,治療大有可為。疾病纏綿兩個月,氣血受損,因此出現尻骨酸痛、頰車痛、大便急迫下墜、行動乏力等症狀。最初考慮專注於培補脾胃,這是益氣養血之法,之後使用歸脾湯,這是虛則補母之法。

李士材先生說:「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這兩個臟器和諧,則百骸皆治。」現在患者食慾增加,腹瀉減少,脾胃已調,應該再加入補腎藥物。治療一個多月後,諸多症狀減輕,睡眠飲食都正常,精神漸漸好轉。患者體質陰虛,加上便血,久傷陰絡,雖然多次服用健胃藥,氣分已充實,但陰液仍未恢復。金生水,金燥則不能生水,因此導致上焦乾燥,鼻癢咳嗽。

用藥要隨著病情變化而調整,如同珠子在盤子上滾動,貴在靈活。氣不足就是寒,氣有餘就是火。於是改用養陰潤肺之法,金水相生,津液恢復,乾燥自然會好轉。經書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疾病痊癒後,體質虛弱,又受外邪侵襲,出現畏寒頭痛、脘悶欲嘔等症狀。但舌苔不厚,脈象不急,受邪並不嚴重,正氣不足,不能直接使用發汗解表之法,治療應該以扶正祛邪為主。

外感痊癒後,痔瘡發作,肛門疼痛,大便又見紅色。但是每天只大便一次,而且不溏瀉,這是痔瘡出血,與之前的腸出血不同。痔瘡痊癒後出血自然會停止。患者能感覺飢餓,能進食,但飯後脘腹微痛,按壓胃部。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功能失調,運化較慢。如果真是食滯導致疼痛,則會出現飽脹不飢的症狀。地黃滋陰固然很好,但略嫌滋膩,不利於脾胃。暫時考慮養胃調脾,下次複診再作打算。

患者自述,冬春季節左側身體畏風,夏秋季節上焦煩悶,服用清熱解表藥物,服藥時有效,但停藥後症狀又會復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營衛失調,肌體抵抗力弱,邪氣容易入侵,正氣虛弱。長期體內有邪氣滯留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不探究病根,只治療表面症狀,則無濟於事。等待新病痊癒後,再作打算。下焦是魄門,魄門也是五臟的使者,痔瘡出血減少,陰虛陽亢,上焦乾燥燥熱,乾咳,陽盛於陰,則會出汗。

之前瀉多納少,因此仿效健胃藥的療效。現在大便正常,進食較多,仍感飢餓,病情有了很大的變化。丹溪翁說:男子陽氣常盛,陰氣常虛,陽氣主動,陰氣主靜,應該滋陰以濟陽,用靜制動。患者說每到秋天就咳嗽,服用滋陰潤肺的藥物效果很好。目前病情痊癒後,可能還有餘邪未清,地黃滋膩,暫時不宜服用。分析患者體質虛弱,偶感外邪,邪氣並不多,已經驅逐,應該不會久留。

肺與大腸相表裡,腸熱上熏,肺燥則癢,癢則咳,這就是咳嗽的原因,不是風寒所致,而是由於乾燥。經書說:「燥者濡之。」痔瘡出血和咳嗽,都屬於同一個病機,不必分開治療。

安波按:大腸是燥熱之府,應該以潤澤為補益之法。擬用桑麻丸之意,以治療表裡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