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輯錄 (10)
《程杏軒醫案》輯錄 (10)
1. 許婦內傷經閉辨明非孕
病由不得隱曲,以致臟真內傷,經期阻閉,女科不察病原,僉用清熱安胎,愈醫愈劇。考金匱雖有䗪蟲丸治虛癆血痹之法,顧此羸軀,恐難勝任。即水土金俱病,古人亦無籠統治理。議以早用四陰煎,育陰保金,晚仿周慎齋前輩,淡養胃氣,甘益脾陰。蓋土為物母,脾乃至陰,其他退熱止嗽之藥,皆置不用。
葉氏云:勿見熱而投涼,勿因咳而理肺,誠哉是言也。形瘦陰虧,脈虛近數,證見咳嗽側,臥汗多食少,經停九月,失紅三次。據述曩因腹中微動,疑是妊娠。經云:婦入手少陰脈動甚者,孕子也。又云:身有病而無邪脈也。今脈證如此,諒非孕徵。果真有孕,不過氣血之虛,胎不長養,雖費調理,尚在可為,無孕則血海乾枯,勢走怯途,殊難著手。且婦人重身,即有病端,但去其病而胎自安。
漫究妊娠之是否,惟論療治之何知。君以育陰保金,佐以調養胃氣,夏至一陰能復,差可保守。
安波按:女子以血為主,首重在乎衝任。治衝任之法,首重養血,胃為衝脈本,故陽明氣旺,則月事行。先生以育陰調胃,良由斯乎。
白話文:
許婦內傷導致經閉,並非懷孕
病人病情因隱瞞病情而加重,導致臟腑內傷,月經閉止。婦科醫生未查明病因,一味使用清熱安胎的藥物,結果病情反而加重。雖然《金匱要略》有䗪蟲丸治療虛勞血痹的方法,但病人身體虛弱,恐怕難以承受。而且病人同時患有脾胃腎三臟的疾病,古方也沒有通用的治療方法。建議先服用四陰煎,滋陰補腎,晚上則參考周慎齋前輩的經驗,溫和調理胃氣,滋補脾陰。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脾主運化,為至陰之臟,其他退熱止咳的藥物都暫時不用。
葉氏說:「不要見到發熱就用寒涼藥,不要見到咳嗽就治療肺部」,這句話非常正確。病人形體消瘦,陰氣虧損,脈象虛弱而略快,症狀表現為咳嗽、偏臥、多汗、食慾不振,月經停閉九個月,三次都沒有來月經。病人之前曾感覺腹部微動,懷疑自己懷孕了。經書上說:「婦女的手少陰脈搏跳動很厲害,就是懷孕了。」又說:「身體有病卻沒有邪氣的脈象。」現在病人的脈象和症狀來看,應該不是懷孕。如果真的懷孕,也只是氣血虛弱,胎兒發育不良,雖然需要調理,但還是有希望的;如果不是懷孕,則是血海枯竭,病情將會迅速惡化,治療起來就非常困難。而且婦女懷孕的身體比較特殊,即使有病症,只要治好病,胎兒自然就會平安無事。
不必過於糾結是否懷孕,關鍵在於如何治療。您用滋陰補腎的方法,輔助調理胃氣,夏至陰氣開始恢復,病情應該可以得到控制。
安波評論:女子以血為本,衝任二脈至關重要。治療衝任二脈的方法,首先要養血,而胃是衝脈的根本,所以陽明氣旺盛,月經就能正常來。先生用滋陰調胃的方法治療,正是基於這個道理。
2. 汪孚占翁乃孫暑風驚證反復治法
一熱即搐,幼科呼為急驚。經云: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昨日驚作,至今熱發不退,神識昏迷,哭不出聲,唇乾鼻燥,舌苔中黃尖絳。雖屬時感燥邪,然必挾有伏暑,兩邪相合,致病勢暴如此,叫喊作努,頭仰肢搐,肝風動搖,亟亟清解。守過一候,邪淨熱退,庶可安穩。
夏暑伏邪,秋時感發,病起三日,熱甚作驚,新舊兩邪,內犯心肝二臟,入心則昏迷,入肝則抽掣。觀其撮唇弄舌,尖絳苔黃,伏邪化熱顯著。夫邪在皮毛,疏散可解,伏熱內蘊,非清不除。病來勢暴,未可因循,亟當清解伏邪,舍此別無法想。兩服清解,熱退七八,驚勢雖定,神猶未清,舌仍干黃,唇紅目赤,伏邪未盡故也。
口中生瘡,火尋竅出,心熱外解之徵。清藥仍不可少。慮其熱盛傷陰,參以養陰亦可。九朝驚定復作,餘燼復燃,肝風熄而復動,幸病不由吐瀉而來,證屬急驚,猶可無妨,熱蘊在裡,外反不熱,肢反厥冷,所謂熱深厥亦深也。若謂熱盛傷陰,理則有之。若直指為虛寒,思投溫補,斷乎不可。
仍當滌邪清熱,平肝熄風。病逾兩旬,驚猶未定,神迷齒齘,肢掣頭搖。證由夏伏暑邪。兼感秋燥之氣,兩邪相併,一熱即驚。邪傳手足,厥陰深伏於裡,所謂臟者藏也。邪難入亦復難出,故治法宜守。更有初中末三法,病初邪熱熾甚,治宜清解,急驅其邪,不使陷伏。中治則和陽熄風,末治惟有養陰存津,緩肝之急而已。
若云初起熱甚,驚作之時,當服桂枝湯,豈不抱薪救火,而犯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之戒乎。是病糾纏至今,尚有生機可圖者。幸能納穀。胃氣未散。倘一投桂附溫補。陽遇陽則為焦枯。胃氣消亡殆盡矣。病勢潰裂若此,恐難扭轉機關。伏暑至秋而發,邪陷手足厥陰,證經五十餘日,肝風雖定,神躁未安。
舌絳唇紅,鼻瘡便結,雖屬病久陰虧,而心肝伏邪,總未滌淨。今歲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故多熱燥之證。治病須明運氣也。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熱。服藥數日,躁定寐安,時或仍有強直之狀。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許宣治前輩,書稱暑風驚後,強直者,屬陰虛,治當養陰舒筋,僭仿其旨。
安波按:案內直犯心肝之句,似欠融化,蓋暑邪最喜犯心,其故由肺逆傳,肺病則肝無所制,故手足制動矣。下句有五十餘日之久,其邪深入下焦陰分,故前輩以甘露覆脈等方,雖不治肝,而已治肝。下言肝風兩字,日久者少似。蓋肝居位不及心肺之高,豈邪一中即直赴至陰之地乎。
安波按:小兒驚症一候,歷來惟喻氏前輩,駁之甚詳,自斯涇渭析矣。其立名曰風熱驚痰四字,愚嘗溯之。蓋孩提氣血未充,腑臟未實,每招微感,邪留皮毛,上注於肺,失治則蔓沿於心包絡,是以視識溷蒙,目睛上吊。肺失治節之司,聚液成痰,而肝失勝己之制,得以鴟張上逆,為抽為搐。
速當辛涼開肺,甘寒退熱。肺開則痰行,熱清而昏定,昏定而抽搐瘛瘲之勢亦平矣。若陡用芳香全石之劑,使陰液愈亡,肺熾愈橫,其禍不可待而言也。余誠愴惻,不愧贅言。若見斯症,輒投驚藥,其幼稚之含冤無勝數矣。
白話文:
汪孚占翁乃孫暑風驚證反復治法
一個孩子發熱就抽搐,小兒科稱為急驚。古籍記載:東方屬木,色青,通於肝。此病發作驚嚇,昨天驚悸發作,至今高燒不退,神志昏迷,哭不出聲,嘴唇乾燥,鼻子乾燥,舌苔中間黃色,舌尖紅絳。雖然是感受了燥邪,但必定夾雜著伏暑,兩種邪氣結合,導致病情如此凶險,孩子大喊大叫,用力掙扎,頭仰起,肢體抽搐,肝風動搖,必須迅速清除邪氣。觀察一會兒,邪氣去除,熱退了,孩子就能安穩了。
夏季暑邪伏藏,秋季發病,病發三天,發熱加劇,伴隨驚厥,新舊兩種邪氣內犯心肝二臟,入心則昏迷,入肝則抽搐。觀察到孩子嘴唇撮起,吐舌,舌尖紅絳,舌苔黃厚,伏邪化熱明顯。邪氣在皮膚毛髮,疏散可以解表,伏藏的暑熱內蘊,不清除不行。病情來勢凶猛,不可拖延,必須迅速清除伏邪,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辦法。服用兩劑清熱解毒藥後,發熱退去七八成,驚厥雖止,但神志仍不清醒,舌苔仍然乾燥發黃,嘴唇紅腫,眼睛紅赤,伏邪未盡。
口中長瘡,火邪從竅而出,是心熱外洩的徵象。清熱藥物仍然不可缺少。考慮到熱盛傷陰,可以加入養陰的藥物。九天後驚厥又復發,餘邪復燃,肝風熄滅又重新活動,幸好病情沒有因嘔吐腹瀉而來,屬於急驚,問題不大,熱邪蘊結在裡,反而不發熱,四肢反而厥冷,所謂「熱深厥亦深」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說熱盛傷陰,這個道理是有的。但如果直接認為是虛寒,而用溫補的藥物,絕對不可。
仍然應該清除邪氣,清熱,平肝熄風。疾病超過二十天,驚厥仍未停止,神志不清,磨牙,肢體抽搐,頭搖晃。病因是夏季伏暑邪氣,又感受了秋季燥邪,兩種邪氣相併,一發熱就驚厥。邪氣傳到手足,厥陰邪氣深伏於內,所謂「臟者藏也」,邪氣難以進入也難以出來,所以治療方法應該守正。治療分為初、中、末三種方法:病初邪熱熾盛,治療應清熱解毒,迅速驅除邪氣,不讓邪氣內陷。中期治療應和解陽氣,熄風止痙。末期治療則應養陰生津,緩解肝臟的急症。
如果說初期發熱嚴重,驚厥發作時,服用桂枝湯,豈不是抱薪救火,而犯了桂枝湯下咽,陽盛則死的戒律嗎?這個病纏綿至今,還有希望可以治療。幸好還能進食,胃氣未衰。如果服用桂枝附子溫補,陽氣遇陽氣則焦枯,胃氣將會消耗殆盡。病情惡化到這種程度,恐怕很難扭轉局面。伏暑到秋季發病,邪氣陷入手足厥陰經,疾病持續五十多天,肝風雖止,但神志不安。
舌紅唇紅,鼻孔長瘡,大便不通,雖然是病程長久,陰氣虧損,但心肝的伏邪總未清除。今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所以多見熱燥的症狀。治病必須明瞭運氣。緩解肝臟的急症以熄風,滋補腎陰以驅除熱邪。服用藥物幾天后,躁動平息,睡眠安穩,有時仍然有強直的症狀。古籍記載: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許宣治前輩,書中記載暑風驚後,強直者,屬於陰虛,治療應養陰舒筋,我模仿他的方法。
安波按:原文中「直犯心肝」一句,似乎欠缺完善,因為暑邪最喜歡犯心,其原因是肺氣逆上,肺病則肝失所制,所以手足抽搐。下句說「五十餘日之久」,邪氣深入下焦陰分,所以前輩用甘露覆脈等方,雖然不直接治療肝,卻已經治療了肝。下文說「肝風」二字,時間久了好像不太合適。因為肝的位置不如心肺高,邪氣怎麼會一下子就到達至陰之地呢?
安波按:小兒驚症,歷來喻氏前輩駁斥得很詳細,自此便有了明確的區分。他把此病命名為「風熱驚痰」四字,我曾經追溯其原因。因為嬰兒氣血未充,腑臟未實,很容易感受外邪,邪氣留於皮膚毛髮,上注於肺,如果不治療,就會蔓延到心包絡,所以神志昏迷,眼睛上翻。肺不能調節氣機,就會聚液成痰,肝不能制約,就會上逆,導致抽搐。
應該迅速用辛涼開肺,甘寒退熱的藥物。肺氣通暢則痰液排出,熱邪清除則神志清醒,神志清醒則抽搐痙攣的症狀也會平息。如果貿然使用芳香溫燥的藥物,會使陰液更加損耗,肺熱更加熾盛,後果不堪設想。我實在痛心疾首,忍不住多說幾句。如果遇到這種症狀,就投用驚厥藥物,那麼有多少嬰兒因此含冤而死呢?
3. 黃禹功兄陰虛咳血誤服陽藥致害
操持經營,勞思過度,病起咯血,後加咳嗽,孟秋診過,告以肺腎陰虧久咳。虛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治當補水制火則其痰自除,第此甘醇靜藥,本無速功,更醫參附養陽,服至半月,諸證倍增。經曰: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是知證有陰陽,藥有動靜。陽主動,以動濟動,火上添油也,不焦爛乎。
且一星之火,能燒千仞之山,一杯之水,難救車薪之火。恙本火多水少,救陰尚恐不逮,豈堪燥烈更灼其陰乎。三冬腎水枯涸,來春奉生者少。語云:昌陽引年,欲進豨苓,其斯之謂歟。
白話文:
黃禹功先生因操勞過度,導致陰虛體質,出現咳血,之後又加重咳嗽。秋初診斷為肺腎陰虛,久咳導致虛火上升,津液不足以化痰,反而生痰不生血。治療應當滋陰降火,則痰自可消除。但滋陰的藥物療效緩慢,他卻又服用溫陽的參附湯等藥物。服用半個月後,病情加重。古籍記載:「過度使用溫陽之藥,會導致陽氣耗散,陰氣更加衰竭。」因此,疾病有陰陽之分,藥物也有寒熱溫涼之分。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已經偏於溫熱的疾病,等於火上澆油,病情怎能不加重?
即使是很小的火苗,也能燒掉巨大的山;而少量的水,卻無法撲滅大火。黃先生的病情本就是陰虛火旺,治療應該滋陰降火,尚且不一定能治好,更何況再服用溫燥的藥物,加重陰虛呢?冬天腎水不足,春天生機勃勃,但能恢復的也少。俗話說:「過度溫補容易損傷陽氣」,想要服用溫補藥物,如同飲鴆止渴。
4. 方侶豐兄挾虛傷寒誤治致變壞病
年屆五旬,心事內傷,兼挾外邪,誤藥因循。邪留不解,脈濡無神,汗多頭暈,交午寒熱。此陰陽衰憊,邪正交爭,烏可與傳經少陽之寒熱同語?張介賓云:邪氣如賊,其來在外,元氣如民,其守在中。足民即所以強中,強中即所以御外。斯證斯時,曰但驅邪可以卻病,吾不信也。
曰舍輔正可以拯援,亦不信也。仲聖云:傷寒若吐,若汗,若下,若溫,針不解者,名曰壞病。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雖然理固如斯,而病已瀕危。大廈欲覆,一木恐難撐持。勞感經旬,因循誤治,邪陷正虧。喻氏所謂輕則半出不出,重則反隨元氣縮入。觀其暈汗,每現於寒熱之頃,此陰陽交爭,正不勝邪,脫機顯露。
如盜入人家,門戶洞開,藩籬不固,主憊如斯,何堪與賊角勝負邪。請先救人,後醫病。
安波按:病到此等地步,雖有盧扁,於命云何。
白話文:
五十歲左右的人,心裡鬱鬱寡歡,又加上外邪入侵,又因為錯誤用藥而延誤治療。邪氣停留在體內沒有去除,脈象濡弱無力,出汗多、頭暈,並且交替出現午后寒熱。這是陰陽衰竭,邪氣和正氣互相爭鬥,怎麼能把它和少陽經的寒熱症狀混為一談呢?張介賓說:邪氣就像賊人,從體外入侵;元氣就像百姓,守護在體內。百姓強盛才能使內在強大,內在強大才能抵禦外邪。這種情況,只說驅除邪氣就能治病,我不相信;只說扶助正氣就能救治,我也同樣不相信。仲景說:傷寒如果吐瀉、發汗、下利、溫補,用針灸都不能治癒的,就叫做壞病。要了解是犯了什麼禁忌,再根據症狀治療。雖然道理確實如此,但是病情已經危急了,就像大廈將傾,一根木頭恐怕難以支撐。勞累感持續十多天,因為延誤治療,邪氣入侵,正氣虧損。就像喻氏所說,輕則邪氣半露不全露,重則邪氣隨著元氣反縮進去。看他暈眩出汗,常常出現在寒熱交替的時候,這是陰陽交爭,正氣不敵邪氣,病情已經非常危險。就像賊人闖入家中,門戶大開,防禦薄弱,病人已經如此虛弱,怎麼能與邪氣抗衡呢?應該先救人,再治病。
按語:病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即使是像扁鵲、盧生的名醫,又能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