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輯錄 (7)
《程杏軒醫案》輯錄 (7)
1. 張仲篪翁息賁喘嗽
情志抑鬱,原屬肝病,辛散酸收甘緩,俱厥陰正治之方。屢投未應,竊思肝木不平,金失其剛,肺臟不能無患。肺欲收,觀其胸痞,喘咳不得臥,豈非肺張不收。臥則葉黏背俞,阻塞氣道之故乎。經言諸氣膹郁,皆屬於肺。喻氏發明秋傷於燥,冬生咳嗽之義,是知郁病可不專責於肝,而燥證則全關於肺也。
蓋肺主氣,居相傅之官,苟治節有權,則清肅下行,克稱其職。病緣木鬱生火,兼挾燥邪,金受火刑,令失清肅。肺燥葉張,阻塞氣機,而為患矣。倘果專屬肝病,而不涉肺,何至喘咳不能著枕耶?且肝病治肺,輔金制木,道猶不悖。設令肺病不救,則煩冤逆滿,內閉外脫,更何如耶。
擬《千金》葦莖湯大意。
安波按:然氣閉欲死時,先總以開豁為主,或降氣,或豁痰,善後之法,不出《己任編》等方意義也。
又按:木叩金鳴,以《千金》葦莖湯治,大有深意。
白話文:
這個人因為情緒抑鬱,原本是屬於肝臟的疾病。用辛散、酸收、甘緩等這些治療厥陰肝經的方法都沒效。我私下認為,這是因為肝木不平,導致金氣失去剛性,肺臟因此才生病。肺臟應該要收斂,但觀察到他胸口悶脹,喘咳到無法躺下,難道不是肺氣擴張無法收斂的緣故嗎?躺下時,肺葉會黏在背部的俞穴,阻塞了氣道。醫書說,各種氣鬱不通的狀況,都屬於肺的問題。喻氏發明了秋天受燥邪,冬天會產生咳嗽的道理,可見鬱病不應該只歸咎於肝,而燥證則完全與肺有關。
肺主導氣,是輔佐臟腑的官,如果能妥善治理,氣就能清肅下降,發揮它的作用。現在是因為肝鬱化火,又夾帶燥邪,金氣受到火的煎熬,失去清肅的功能。肺因為乾燥而擴張,阻塞了氣的運行,所以才產生這些疾病。如果真的只是肝病,沒有牽涉到肺,怎麼會喘咳到無法躺下呢?而且治療肝病時也兼顧肺,以金氣來制約肝木,道理上也不會錯。如果讓肺病無藥可救,就會煩躁、胸悶、氣逆、內閉外脫,那就更嚴重了。
因此,我打算用《千金方》葦莖湯的思路來治療。
安波評論:然而在氣閉快要窒息的時候,要先以開通為主,可以用降氣或化痰的方法,後續的治療方法,不出《己任編》等方劑的意義。
又評論:木敲擊金屬會發出聲音,用《千金方》葦莖湯治療,有很深的道理。
2. 方竹坪翁頭痛
質虧煩勞證,經多日診脈,虛弦帶急,精神欠充,夜寐少逸。詢其病初,並無寒熱,知非外因。惟頭痛乍輕乍重,推求其故,東坦云:內傷頭痛,時痛時止,究緣煩勞抑鬱,水不涵木,肝風上擾,清空鼓動不定。夫頭痛神煩,倏然而至,迅速莫如風火。但身中陽化內風,非發散可解,寒涼可平,必須陽和,庶乎風熄。
經旨以下虛則上實,陰傷陽浮,冒上病療下,滋苗灌根,語可味也。
安波按:胃陽不潛,宜和陽以就陰,擬虎潛法。
白話文:
這是因為體質虛弱、過度勞累所引起的頭痛。經過多日把脈,發現脈象虛弱且帶有急促,精神不佳,晚上難以安睡。詢問他發病初期,並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可知不是外感引起的。只是頭痛時輕時重,探究其原因,東坦先生說:這是內傷引起的頭痛,時好時壞,仔細推究是因為過度勞累和情緒抑鬱,導致體內陰液不足,無法滋養肝木,造成肝風上擾,清陽之氣鼓動不定。
頭痛且心神煩亂,突然發作,來勢迅速,像風火一樣。但這是身體內陽氣過盛而形成的內風,不是用發散的方法可以解決的,也不是用寒涼藥物可以平息的,必須用溫和的藥物調和陰陽,才能平息風邪。
醫書說,下部虛弱則上部會出現實證,這是因為陰液受損而導致陽氣浮越於上。治療疾病應考慮根本原因,如同滋養幼苗要從根部灌溉一樣,這話很有道理。
安波先生認為:這是胃的陽氣無法下潛,應該用溫和陽氣的方法來調和陰陽,使陰陽平衡,所以建議使用虎潛丸的治療方法。
3. 洪並鋒翁脾陽虛寒濕內伏重用溫補治法
夏月伏陰在內,當於寒濕中求之。議以理中湯,溫理脾陽。服藥瀉止嘔減,舌苔少退。此由脾陽向虧,卑監之土,易於釀濕,陽氣不足,寒自內生,既無外邪干之,本氣自能為病。今既投機,只可於方內增分兩,不必於方外求他味。其所以不驟加陰藥者,蓋恐肥人之病,慮虛其陽耳。
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日光不到之處,恆多濕生,土之薄也。經又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陽健可冀運矣。昨方加增分兩有效,足見尚是病重藥輕,然當此盛暑參附大劑,服逾兩旬,病猶未卻,虛寒情狀,亦可畏矣。安心穩守,功到自成。
安波按:華氏云,低窳濕處,必須以烈日曬之,此病是也。
白話文:
夏天陰氣潛藏在體內,應該從寒濕方面來考慮治療。考慮使用理中湯來溫暖調理脾臟的陽氣。服藥後腹瀉停止、嘔吐減輕,舌苔也稍微退去。這是因為脾陽原本就虛弱,脾臟這塊低窪的土地容易產生濕氣,陽氣不足,寒氣自然從內部產生,既然沒有外來的邪氣干擾,身體的本氣自己就會生病。現在既然藥方有效,只需要在原方內增加藥量,不必另外尋找其他藥材。之所以不馬上增加滋陰的藥物,是因為考慮到肥胖的人容易虛耗陽氣。
醫書說:「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如果失去它應有的作用就會減損壽命而不明顯,所以天的運行應該像太陽一樣光明。」太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常常會產生濕氣,這就像土地的肥力不足一樣。醫書又說:「脾臟怕濕,要趕快用苦味的藥來燥濕。」脾陽健壯就可以期望恢復運化功能了。昨天藥方增加藥量有效,可見還是藥量不夠,但正值盛夏,服用大量人參、附子,超過二十天,病還沒好,虛寒的情況也確實令人擔憂。安心穩定地治療,等到功夫到了自然會成功。
安波按:華佗說,低窪潮濕的地方,必須用強烈的太陽去曝曬,這個病也是這個道理。
4. 洪庭光兄肝風眩暈證類猝中
病起偶然眩僕,醫謂急虛身中,猛進甘溫峻補,轉增胸脹嘔吐,不飢不便,有時浮陽上騰,面赤,唇口乾燥。然脈尚和平,寢尚安穩,言語尚覺明白,求其所因,良由腎元下虛,水不生木,肝風鴟張,以致發時,狀如中厥。經謂諸風眩掉,皆屬於肝。溫補藥重,激動肝陽,其胸脹嘔吐,不飢不便者,無非肝風擾胃,阻胃之降而然。
使果真陽飛越,雷龍不藏,則脈必浮大無根,證必煩躁,無暫安時。且前服溫補諸方,豈有不效,而反病增之理。所定製肝安胃,尚有商者,蓋肝陽沖逆,非介不足潛其威,木火沸騰,舍酸無可斂其焰。擬於方內加牡蠣烏梅二味,更覺相宜。痰涎頻吐,胃液必傷,再加赤斛蔗汁,益陰保液,尤為符合。
安波按:肝風症由肝陽吸耗腎水,致水涸木熾,故上冒為僕,為痰迷,上泛為暈,為嘔,為驚悸,為不寐,為痙厥,為耳鳴。種種惡候,變態不一。庸流不識,以熱補助火致斃者,何可勝計。故錄出以為庸醫者解。
白話文:
洪庭光先生的肝風眩暈,類似中風的病症:
他發病時是突然暈倒,醫生認為是身體虛弱,就用很強的溫補藥物,結果反而讓他胸悶腹脹、想吐、吃不下東西、大便不順暢,有時會感覺陽氣上衝,臉色發紅、嘴唇乾燥。但把脈時脈象還算平和,睡覺也還安穩,說話也還清楚,追究他發病的原因,應該是腎氣虛弱,腎水無法滋養肝木,導致肝風太過旺盛,所以發病時,症狀看起來像中風。醫書上說,各種因風引起的眩暈搖晃,都跟肝有關。溫補的藥物太過強烈,反而會刺激肝陽,他出現胸悶腹脹、想吐、吃不下東西、大便不順暢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肝風擾亂胃氣,阻礙了胃的下降功能所導致的。
如果真是陽氣上衝,不受控制,那脈象一定會浮大無力,而且會有煩躁不安、無法安寧的狀況。而且之前服用溫補藥物都沒效,反而病情加重,這很不合理。我認為治療方向是平肝和胃,但仍有討論空間,因為肝陽上衝,需要用東西來潛藏它的氣勢,肝火太旺盛,要用酸味藥物來收斂它的火氣。我打算在藥方中加入牡蠣和烏梅這兩味藥,應該會更適合。他頻繁吐痰,胃液一定會受傷,所以要再加入赤斛和蔗汁,來滋養陰液、保護體液,這樣會更符合病情。
安波的註解:肝風症是因為肝陽消耗腎水,導致腎水枯竭、肝火旺盛,所以會向上衝導致暈倒,或被痰迷住,向上泛溢會導致頭暈、嘔吐、驚悸、失眠、抽搐、耳鳴等各種症狀,變化多端。庸醫不了解,用熱性藥物來補火,導致病人死亡的案例,實在數不清。因此記錄下來,給庸醫參考。
5. 葉振標翁證患似隔非隔
肝主怒,怒則傷肝。脾主思,思則傷脾。病緣情志不適,初患上焦痞悶噯噫,此肝氣橫逆,阻其胃降而然。醫者不察,浪投檳榔枳樸,損傷胃氣,轉致胸脘脹痛,泛泛欲嘔,食麵尚安,稍飲米湯,脘中即覺不爽,糾纏三載,似隔非隔,百計圖之,總不見效。經云:肝在地為木,其穀麥不能食谷而能食麥者,肝強胃弱之故也。
蓋胃弱故谷不安,肝強故麥可受耳。安胃制肝法當不謬,但證屬情志內傷,未可全憑藥力。張雞峰以為神思間病,當內觀靜養,惟逃禪二字甚妙。夫禪而名之曰逃,其心境為何如哉?
安波按:安胃制肝法,想如半夏、廣皮、炒香荷葉蒂、茯苓、杵頭糠等以安胃,如烏梅、白芍、綠萼梅、木蝴蝶、棗兒、檳榔之類以制肝。需以清香潔絡,松靈不鈍,使橫逆之氣下行,而胃陽疏動矣。
白話文:
葉振標老先生的病症,看起來像是膈症,但又不太像。
中醫說,肝臟主管情緒中的憤怒,過度憤怒會傷害肝臟。脾臟主管思慮,過度思慮會傷害脾臟。這個病是因為情緒不順暢引起的。剛開始發病時,感覺上腹部悶脹,還會打嗝,這是因為肝氣不順,橫衝直撞,阻礙了胃氣的下降。醫生沒有仔細診斷,隨便使用檳榔、枳殼、厚朴等藥物,反而損傷了胃氣,導致胸口和胃部脹痛,反胃想吐。吃麵食還算舒服,稍微喝一點米湯,胃部就覺得不舒服。這種情況持續了三年,感覺好像有東西阻隔在胸腹之間,但又不是真的有東西阻隔。想盡辦法治療,都沒有效果。《黃帝內經》說:「肝臟在五行中屬木,它對應的穀物是麥子。不能吃穀物反而能吃麥子,這是因為肝強胃弱的緣故。」
胃虛弱,所以穀物難以消化;肝氣強,所以麥子反而可以接受。因此,治療上應該以安胃制肝為原則,這個方向應該沒錯。但是,這個病症屬於情緒內傷,不能完全依靠藥物治療。張雞峰認為這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疾病,應該通過內心觀照、靜心休養來治療,他提出的「逃禪」兩個字非常精妙。所謂「逃禪」,其實就是要讓心靈達到一種超脫的境界。
安波的看法是:安胃制肝的方法,可以考慮用半夏、廣陳皮、炒香荷葉蒂、茯苓、杵頭糠等藥物來安胃;用烏梅、白芍、綠萼梅、木蝴蝶、棗兒、檳榔之類的藥物來制肝。另外,還需要使用一些清香的藥物來疏通經絡,讓氣機順暢,這樣才能使肝氣下行,胃氣也才能正常運作。
6. 洪星門翁吐血
脈大不斂,陽虛,體質兼多煩勞,舊病喘汗,服溫補煎丸相安。月前偶感咳嗽,續見鼻衄痰紅,日來吐多不止,口苦食減,頭昏氣促。若論尋常吐血,不過肝肺之火,藥股清降,火平,其血自止。尊體精氣本虛,一陽初復,形神交勞,水火不交,氣隨血脫,病關根本,再投清降損真,則陰陽離決矣。先哲有見血休治血之語,可味也。
議從黑歸脾湯,培養心脾,佐以生脈保金,攝納腎氣。服藥三劑,血止脈斂。經云:人四十而陰氣自半。平素質虧多病,今復大失其血,生生不繼,臟真耗傷,灌溉栽培,尤非易事,夫血雖生於心,藏於肝,實則統於脾。古人治血證,每以胃藥收功,良有以也。再按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由於脾。
《內經》以痰多為白血,此果痰也,果精血也,豈精血之外,別有稱痰者耶。故昔賢又有見痰休治痰之論,參五陰煎,水土金先天一氣化源也。
安波按:方義精妙入神,吐血以歸脾法治,大不易事。學者須審究的確,否則禍不旋踵矣。
白話文:
這個病人的脈象很大卻沒有收斂,是陽氣虛弱的表現。他體質上又比較勞累,加上過去有喘氣、容易出汗的舊疾,之前服用溫補的藥物勉強還算平安。但一個月前偶爾感冒咳嗽,後來又出現流鼻血、痰中帶血的狀況,最近幾天更是吐血不止,還感到口苦、食慾減退、頭暈、呼吸急促。
如果是一般的吐血,多半是肝或肺有火,用清熱降火的藥物,火氣平息,血自然會止住。但這個病人本身精氣就不足,陽氣剛剛恢復,身體和精神又過度勞累,導致體內陰陽不協調,氣隨著血不斷流失,病情已經傷到根本。如果再用清熱降火的藥物,反而會損耗元氣,導致陰陽分離,危及生命。所以古人說「見血不要只治血」這句話,很有道理。
我認為應該從「歸脾湯」這個藥方入手,來培養心脾之氣,再搭配「生脈散」來保護肺氣,並且固攝腎氣。 服用了三帖藥後,吐血止住了,脈象也恢復正常。 中醫說:「人到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一半。」 這個病人平時體質就虛弱多病,現在又大量失血,身體的生機無法持續,臟腑的精氣耗損嚴重,想要恢復需要細心灌溉栽培,並不是容易的事。雖然血是心所生,肝所藏,但實際上是由脾所統管。古人治療血症,往往用調理脾胃的藥物來收功,是有道理的。
再來看痰的問題,痰的本質是水,源於腎,痰的形成與運作是濕,源於脾。
《內經》認為痰多是白血的表現,如果說是痰,那也是精血的表現,難道精血以外,還有其他稱為痰的東西嗎?所以古人又有「見痰不要只治痰」的說法,應該參考「五陰煎」的藥方,因為水、土、金是先天之氣的來源。
安波說:這個藥方很精妙,能用歸脾湯來治療吐血,實在是很不容易。學習醫術的人一定要仔細研究,確實掌握其中道理,否則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