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輯錄 (4)
《程杏軒醫案》輯錄 (4)
1. 鮑蒔春部曹尊堂血枯久傷奇經
產育多胎,衝任受虧,兼之自乳,陰血更耗。恙經年遠,腰膂刺痛,轉側維艱,小便血淋,痛引少腹。揣摩其故,非特血氣之傷,而且奇經亦損。故歸地養陰,參耆益氣,均無靈效。衝脈起於氣街,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淋痛諸候,必有所關,即寒熱一端,亦陽維為病耳。病由血海空虛,損及奇經八脈,尋常藥餌,諒難奏功,宗《內經》血枯,治以四烏鰂骨慮茹丸。
安波按:古言病久入八脈。
白話文:
婦女多次生育,導致衝脈和任脈受損,加上又親自哺乳,更加損耗陰血。疾病纏綿多年,導致腰背部刺痛,轉動身體困難,小便帶血,疼痛牽引至小腹。仔細推究病因,不僅是血氣受損,而且奇經八脈也受損。因此使用當歸、熟地來滋養陰血,用人參、黃耆來補益氣血,都沒有明顯效果。衝脈起於氣街,任脈起於中極穴下方,這些淋漓疼痛的症狀,必定與衝任二脈有關,即使是寒熱的問題,也是陽維脈生病所致。病因是由於血海空虛,進而損及奇經八脈,一般的藥物治療,想必難以見效,因此參考《黃帝內經》關於血枯的說法,使用四烏鰂骨慮茹丸來治療。
安波按語:古人說,疾病久了就會深入到奇經八脈。
2. 周司馬痱風病後足膝軟弱
前患痱風,調治小愈。案牘勞形,元虛未復,腰膂雖能轉側,足膝尚覺軟弱,肝腎真元下虧,八脈不司約束。參耆歸地,僅可益其氣血,未能通及八脈。古人治奇經精髓之傷,僉用血肉有情,豈諸草木根荄,可同日而語。推之腰為腎府,膝為筋府,轉搖不能,行則振掉,不求自強功夫,恐難彌縫其闕。恬澹虛無,御神持滿。庶幾松柏之姿,老而益勁也。
擬河車、鹿茸、虎脛骨、虎膝骨、牛骨髓、豬骨髓、羊骨髓、阿膠、海參之屬。
白話文:
之前患了痱子風這種病,經過治療後稍微好轉。但因為處理公務過度勞累,身體元氣虛弱還沒恢復,雖然腰部和背部可以轉動側身,但腳和膝蓋仍然覺得軟弱無力,這是肝腎的真元虧損,導致奇經八脈無法約束身體。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熟地等藥材,只能夠補益氣血,無法通達到奇經八脈。古人治療奇經精髓的損傷,都使用血肉有情的藥材,難道那些草木根莖,可以相提並論嗎?推論起來,腰部是腎臟的府邸,膝蓋是筋脈的府邸,現在轉動不靈活,走路時搖晃不穩,如果不尋求自我強健的方法,恐怕難以彌補這個缺失。應該保持心境淡泊寧靜,精神充沛,或許能像松柏一樣,年老更加強健。
我考慮使用河車(紫河車,即胎盤)、鹿茸、虎脛骨、虎膝骨、牛骨髓、豬骨髓、羊骨髓、阿膠、海參之類的藥材。
3. 王明府夫人積聚久痛
脈弱質虧,操持多勞,昔年產後少腹起有痞塊,不時作痛,邇來痛於早晨,日日如是。經云: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裡。任之為病,其內若結,男子七疝,女子瘕聚。再考古人論積聚,分癥瘕兩端。癥者徵也,有塊可徵,其病在血。瘕者假也。聚則有形,散則無跡,其病在氣。
良由新產之後,或因寒侵,或因氣滯,以致循經之血,凝結成形,膠黏牢固,長大則易,鏟削則難。須待本身元氣充旺,始能消磨。倘務急攻,非但積不可消,反傷正氣。內經有大積大聚,其可犯也之戒。旨可見矣。現在痛勢攻衝較甚,滋膩之補,似非所宜。思久痛在絡,沖為血海,先商煎劑,調和衝任,使其脈絡流通,氣機條暢,痛勢稍緩,再議丸藥,圖刈病根。
安波按:煎劑議通瘀煎法丸,以回生丹攻補兼用。
白話文:
王明府的夫人因為長期的腹部積聚疼痛,症狀是:她的脈象虛弱,身體也虛虧,又因為長期操勞,之前生產後,下腹部就開始出現腫塊,並且時常疼痛,最近這段時間,疼痛都在早晨發作,而且每天都是如此。醫書上說:任脈起始於中極穴的下方,沿著腹部內運行。任脈的疾病,會使內部像有結塊一樣,男性會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則會出現瘕聚。再根據古代醫家的論述,積聚可以分為癥和瘕兩種類型。「癥」指的是有徵兆、有可以看見的腫塊,病因在於血。「瘕」指的是假性的,聚在一起時有形狀,散開時則無跡可尋,病因在於氣。
這個病的原因是因為產後,可能是因為受到寒邪侵襲,也可能是因為氣機阻滯,導致經脈中的血液凝結成形,膠著牢固,腫塊長大容易,要消除卻很困難。必須要等到自身元氣充沛,才能慢慢消磨掉。如果急著用猛藥攻伐,不但無法消除積塊,反而會傷害正氣。《內經》中有關於「大積大聚,不可輕犯」的告誡,意思是很清楚的。現在疼痛攻衝的情況比較嚴重,用滋膩的補藥似乎不太適合。考慮到長期疼痛在經絡,衝脈又為血海,所以先用湯藥,調和衝脈和任脈,使其脈絡暢通,氣機順暢,等到疼痛稍微緩和,再考慮使用丸藥,來徹底去除病根。
安波按:湯藥的處方建議使用活血化瘀的湯劑,丸藥則使用回生丹,攻補兼施。
4. 沈虹橋廣文疫證
時疫十朝,正虛挾邪,證見神卷耳聾,熱發不退,脈息沉細無力。憑脈用藥,理應壯中溫托,閱方曾服理陰煎三劑,病樣日增,前法似難再進。夫陽證陰脈,原屬不宜,方書有時疫,邪伏於裡,脈多沉細,不同傷寒邪自外來,脈多浮大,語屬可參。仿趙氏六味湯加柴胡一法。
復診脈仍虛細,神形倦怠,唇齒乾枯,舌苔黃燥變黑。夫邪熱最為真陰之賊,高年腎陰本虧,熱甚津液更耗。《己任編》所謂感證始終以存津液為第一義,蓋陽明燥土,全賴少陰腎水以滋養之。如旱田側有井泉,猶可供其灌溉之資,倘並井泉乾涸,燥土炎蒸,則苗槁矣,宗甘露飲。
白話文:
這次的疫情持續了十天,患者的狀況是正氣虛弱又夾雜外邪,症狀表現為精神恍惚、耳聾,發燒不退,脈象沉細且無力。依照脈象用藥,應該要用補中氣、溫陽托邪的方法,之前看過病歷,曾服用過理陰煎三劑,但病情反而加重,看來之前的方法似乎不能再用了。陽證出現陰脈,本來就不合適,醫書有提到,時疫這種病,邪氣潛伏在體內深處,脈象多為沉細,跟傷寒邪氣從體外侵入,脈象多為浮大不同,這些說法可以參考。所以我仿效趙氏的六味湯加上柴胡來治療。
複診時脈象仍然虛弱細微,精神疲憊,嘴唇牙齒乾燥,舌苔從黃燥轉為黑燥。邪熱最容易耗損真陰,年紀大的人腎陰本來就不足,熱邪嚴重時更會耗損津液。《己任編》中說,治療感冒等病,始終要以保存津液為第一要務,因為陽明胃像乾燥的土地,完全仰賴少陰腎水來滋潤。就像旱田旁邊有水井一樣,還可以供應灌溉的水,但如果連水井都乾涸了,乾燥的土地就會更加炎熱,秧苗也就會枯萎。所以我改用甘露飲來治療。
5. 洪廣文少君損過脾胃
書云:衛虛則惡寒,營虛則發熱。證見日晡寒熱往來,已經數月,洵為營衛二氣之虛,斷非客邪外感也。病既屬虛,虛則當補,昨服補劑,胸鬲反增滯悶,此中消息,頗難窺測。蓋非藥不能應病,乃胃氣不行藥力耳。夫上損過胃,下損過脾,越人且畏,姑遵經旨,虛癆不足,當與甘藥。
兩進甘藥,寒熱依然,惟粥食稍增,咳嗽略緩藥病尚覺相符。稽古補虛方法,千蹊萬徑,而其關鍵,總以脾胃為之主腦。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皮肉經脈,何一非藉穀氣長養之功。苟土母傾頹,既難輸化飲食之精微,焉能傳送藥力,宜乎虛不納補也。難經發明五損,勿過脾胃,仲景治虛癆諸不足,出活人手眼,其所立建中方法,亦皆稼穡作甘。此古聖賢明訓,內傷大病,可不以脾胃為首重耶?然病真藥假,終難圖功。
白話文:
醫書上說:「衛氣虛弱就會怕冷,營氣虛弱就會發熱。」這位病人出現每天下午發冷發熱、交替出現的狀況,已經持續好幾個月了,這確實是營衛二氣虛弱的表現,絕對不是外來的邪氣入侵引起的。既然病因是虛弱,虛弱就應該用補益的方式治療,但昨天服用了補藥,反而覺得胸口更加悶脹,這裡面的情況,實在是很難理解。這並不是藥物不對症,而是胃氣無法運行藥力。過度損傷上面的胃和下面的脾,就連扁鵲都感到畏懼,我姑且遵照醫書上的教誨,虛損勞弱的病症,應該給予甘味的藥物。
服用兩次甘味藥,發冷發熱的症狀依然沒有改善,只有喝粥吃東西的量稍微增加,咳嗽也稍微緩和,藥效似乎還算對症。研究古代補虛的方法,有千萬條不同的路徑,但最關鍵的地方,總是以脾胃為中心。人從頭到腳,內而五臟六腑,外而皮膚肌肉經脈,哪一樣不是靠著食物的營養來滋養的呢?如果脾胃這個根本傾倒了,就難以輸轉消化飲食的精華,又怎麼能夠傳送藥力呢?這也就是虛弱的身體無法接受補藥的原因。難經闡明了五種虛損,都不能傷及脾胃,張仲景治療虛損勞弱的各種不足,提出了活人救命的方法,他所建立的建中湯等治療方式,也都是以甘味來滋養脾胃的。這些都是古代聖賢的明確教誨,內傷的大病,怎麼能不把脾胃當作最重要的部分呢?然而,如果病是真的,藥是假的,終究難以見效。
6. 鮑覺生宮詹精氣內虧,詳敘證治次第
恙經半載,脈證合參,究屬質虧煩勞,以致坎離不交,水火失濟,五液內涸,虛陽不藏。誤服苦寒,重伐胃氣,諸證蜂生,糾纏不已。揆之古訓,以虛能受補者可治,虛火可補,參耆之類,實火可瀉,芩連之類。勞傷之火,虛乎實乎,瀉之可乎。趙氏謂陰虛之火,如盞中油干,燈焰自熾,須以膏油養之,專主補陰。
其說是已。然陰生於陽,血生於氣,顧此食少欲嘔,脘悶不快,又難強投滋膩。反復推詳,計惟培養脾胃,默運坤元,以為先著,脾為土母,安穀則昌。《金匱》治虛勞,首用建中。越人言損其脾者,調其飲食。脾元日健,飲食日增,變化精微,滋榮臟腑,不治火而火自熄,不潤燥而燥自濡,充膚熱肉之功,可漸見矣。然內傷之病,宜內觀靜養,所謂大病須服大藥。
大藥者,天時春夏,吾心寂然秋冬也。參透此關,以佐草木之不逮,為妙。服藥旬余,脈象稍轉,寢食略安,惟足膝痠軟,項脊時疼,形神疲倦。考治五臟之虛,難經言之甚悉,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闡發精微,了無遺蘊。再考《金匱》云:男子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夫脈大為真氣泄越,心脾耗傷,此歸脾、建中、養營、四君等湯之所宜。極虛亦為勞,乃精血內奪,肝腎下衰,此六味、八味、天真、大造等丸之所宜也。但病證多端,治須次第。首先稼穡作甘,培補中宮,專崇其土,次當榮養心脾。蓋心為離陽,補心陽以生胃土,虛則補母之義。
至於皮枯肉瘠,肢懈形羸,精髓內竭,筋骨廢弛,明屬本實先撥,舍填納固攝,則解㑊何由而振?枯槁何由而回?特草木無情,須假物類之脂膏,益人身之血液,煎丸並服,脾腎分施。煉石補天,而收桑榆之效矣。調治兩旬,雖未大效,然處境煩劇,猶能支撐,未始非賴藥餌扶持之力。
七年之病,三年之艾,原無速功。春三月此謂發陳,恪服煎丸,春氣得生,夏可得長。一陰來復,自可霍然。病機前案已詳,其中奧義難測者,尚有數端,請再陳之。凡人病若勞動,反覺精神強健者,此陰火沸騰,扶助於內,不覺其元氣之衰,若靜養調適,反覺神疲氣弱者,此陰火退,本相露故也。病情有類乎此者一也。
解㑊一證,由於肝腎二經之虛。肝虛則筋軟無力以束周身,肌肉皆渙散而若解,腎虛則骨痿不能自強,遍體骨節皆鬆懈而多㑊,故懨懨悒悒。若不知所以為人,病情有類乎此者,二也。男子精未滿而早搖其精,五臟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病。病情有類乎此者,三也。衛氣晝行於陽主寤,夜行於陰主寐。
平人夜臥,則陽升陰降,陰陽交合,然後漸入睡鄉。若營弱衛強,坎離失媾,神明之地,擾亂不安,萬慮紛云,卻之不去,衛氣剛入於陰,契合淺而脫離快,升者復升,降者復降,是以欲寐之時,忽驚而寤矣。病情有類乎此者,四也。至若飲食雖能強餐,腹中常覺不暢者,胃得受納之司,脾失健運之職也。
大便燥結,數日始一更衣者,腸脂枯澀,傳導艱難也。脘中時痛者,木失水涵,肝吐怒張而迫鬲也。心乍怔忡,營虛之故。臂多青脈,血脫之徵。更有皮肉之間,時如冰水滴溜,證狀之奇,方書未載。曾治一婦患此疾,數年投補藥百劑而愈。豈非血氣空虛,失其溫分肉、實腠理之司耶。
安波按:先生闡發經義,善發古人之意。
白話文:
鮑覺生先生的病,是精氣內在虧虛,詳細敘述治療的順序:
病已經過了半年,綜合脈象和病症來看,根本原因是體質虧虛加上過度勞累,導致心腎不交,水火不能互相協調,體內津液乾涸,虛弱的陽氣無法潛藏。又因為誤服了苦寒的藥物,更進一步傷害了胃氣,各種病症接連發生,糾纏不清。根據古代的教訓,體虛能接受補益的就可以治療,虛火可以用補的方法來處理,像是人參、黃耆之類的藥材;實火可以用瀉的方法來處理,像是黃芩、黃連之類的藥材。勞傷引起的火,到底是虛還是實呢?可以瀉嗎?趙氏認為陰虛引起的火,就像燈盞裡的油快乾了,燈火自然會旺盛,必須用油來滋養,專注於補陰。
這個說法是對的。但是陰是從陽而生的,血是從氣而生的,考慮到他食慾不振想吐,胸脘又悶又難受,又不能勉強給予滋膩的補品。反覆仔細推敲,認為只有先培養脾胃,默默地運化脾土,作為首要的措施,脾是土的母親,安穩地消化食物就會健康。《金匱要略》治療虛勞,首先使用建中湯。越人說損傷了脾,就要調理飲食。脾氣一天天健壯,飲食一天天增加,就能夠將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滋養臟腑,不治療火,火也會自然熄滅;不潤澤乾燥,乾燥也會自然濕潤,讓肌肉豐滿發熱的效果,可以慢慢看見。但是內傷的疾病,應該要向內觀察,靜養休息。所謂的大病要用大藥來治療。
所謂的「大藥」,就是天時的春夏,自己的心境寂靜像秋冬一樣。參透這個道理,用藥物來輔助,彌補藥草的不足,就巧妙了。服藥十多天後,脈象稍微好轉,睡眠和飲食也稍微安穩,只是腳和膝蓋痠軟,脖子和脊椎時常疼痛,精神和身體都疲憊。研究治療五臟的虛損,《難經》說得很詳細,說「損傷了肺,要補益它的氣;損傷了心,要調和營衛;損傷了脾,要調理飲食,適應寒溫;損傷了肝,要緩和它的急迫;損傷了腎,要補益它的精」。闡述得非常精微,沒有遺漏。再看《金匱要略》說:「男子脈象大,是過度勞累;極度虛弱,也是過度勞累。」
脈大是因為真氣外洩,心脾耗傷,這應該用歸脾湯、建中湯、養營湯、四君子湯等藥方。極度虛弱也是勞累,是精血內在被奪走,肝腎功能衰退,這應該用六味丸、八味丸、天真丸、大造丸等藥丸。但是病症多種多樣,治療必須要有順序。首先要像農民耕種一樣,用甘味藥來培養脾胃,專注於培養脾土,其次應當滋養心脾。心為離陽,補心陽可以生養胃土,這是虛則補其母的道理。
至於皮膚枯槁,肌肉消瘦,四肢懈怠無力,身體虛弱,精髓耗竭,筋骨廢弛,明顯是根本已經先被撥動了,如果不進行填補和固攝,那麼疲憊怎麼能夠振奮起來?枯槁怎麼能夠恢復?只是草木是沒有感情的,必須藉助動物類的油脂膏狀物質,來增加人體的血液,煎藥和丸藥一起服用,分別補益脾腎。就像煉石補天一樣,可以收到晚年才出現的效果。調理治療二十天後,雖然沒有顯著的療效,但是處境煩亂,還能夠勉強支撐,並非不是依靠藥物的扶持力量。
七年的疾病,需要用三年的艾草來治療,本來就沒有快速見效的功效。春天三個月,是萬物生發的時候,認真地服用煎藥和丸藥,讓春天的生氣得以產生,夏天就能夠生長。等陰氣再來的時候,自然就能夠痊癒。病機在前一個案例已經詳細說明,其中難以理解的奧義,還有幾點,請讓我再陳述:一般人如果勞動反而覺得精神好,這是因為陰火在體內沸騰,扶助體內,所以不覺得元氣的衰弱。如果靜養休息,反而覺得精神疲憊虛弱,這是因為陰火消退,本來的面貌顯現出來。病情有類似這種情況的,這是第一點。
身體疲憊無力的症狀,是因為肝腎二經的虛弱。肝虛則筋軟無力,無法約束全身,肌肉都鬆散好像要解開一樣;腎虛則骨頭痿軟不能自強,全身的骨節都鬆懈而且容易無力,所以精神萎靡不振。如果不知道原因,病情有類似這種情況的,這是第二點。男子精氣還未充盈就過早地洩精,五臟有不足的地方,以後會有難以形容的疾病。病情有類似這種情況的,這是第三點。衛氣白天在陽中運行,使人清醒;夜晚在陰中運行,使人睡眠。
正常人夜晚睡覺,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交合,然後逐漸進入睡眠。如果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心腎不交,神明居住的地方,就會擾亂不安,千頭萬緒,想停也停不下來。衛氣剛進入陰分,結合很淺,很快就脫離,上升的又再上升,下降的又再下降,所以將要入睡時,突然驚醒。病情有類似這種情況的,這是第四點。至於飲食雖然能夠勉強吃下,腹中常常覺得不舒服,這是因為胃有接受食物的功能,但是脾失去了運化的功能。
大便乾燥結塊,幾天才排便一次,是因為腸道缺乏滋潤,傳導困難。胸脘時常疼痛,是因為肝失水涵,肝火上逆而壓迫膈膜。心悸怔忡,是因為營血虛弱。手臂上有很多青筋,是血脫的徵兆。更有皮膚肌肉之間,時常覺得像冰水滴落一樣,這種症狀非常奇特,醫書上沒有記載。曾經治療一位婦人患有這種疾病,數年投以補藥百劑才痊癒。難道不是因為血氣空虛,失去了溫養肌肉、堅實皮膚的功能嗎?
安波按:先生闡述經典的道理,善於發揮古人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