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囿

《程杏軒醫案》~ 《程杏軒醫案》輯錄 (3)

回本書目錄

《程杏軒醫案》輯錄 (3)

1. 龔暗齋觀察令媳瘵證

軒歧論五郁,首究乎肝。肝主春生之氣,春氣不生則長養收藏之令息矣,而欲其無災害者幾希。夫病端雖始於肝,久則滋蔓他臟。膚淺見血投涼,因咳治肺者,固無足論。即知求本而不審諸陰陽消長之理,依然隔膜。所謂補陰補陽,義各有二。芩連知柏,有形之水也。麥味地黃,無形之水也。

以無形之水,制無形之火,如盞中加油,其燈自明。乾薑桂附,溫烈之溫也。參耆甘草,溫存之溫也。以溫存之溫,煦虛無之氣,如爐中復灰,其火不熄。日內咳頻,痰猶帶血,似須先投甘寒以降火,未可驟用參耆以補陽耳。醫貫云:凡人肺金之氣,夜臥則歸藏於腎水之中,腎水乾枯,無可容之地,故復上逆而為患矣。病始不得隱曲,漸至不月,風消喘咳息賁,莫能正偃。

所以然者,雖云火熾之相煎,實由水虧之莫濟。夫火空則發,使非填實其空,炎焰何能斂納。王太僕云: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誠見道之論。昨論便溏,多恐脾元下陷,夜來便圊數次,煩熱少寐。夫土為物母,心肝肺腎,若四子焉,子虛尚可仰給母氣,苟土母傾頹,中無砥柱矣。

古人論脾肺兩虧之證,最難措置,方欲培土強脾,恐燥劑有妨於陰液,方欲濡燥生津,恐潤劑有礙於中州,惟上嗽熱而下不便溏,下便溏而上不嗽熱者,方好施治耳。今日用藥,當以扶脾為急。昔士材先生治虛勞,嘗云今日肺病,多保肺藥中兼佐扶脾。明日脾病,多扶脾藥中兼保肺。

亦因時制宜法也。但臟真損傷已極,藥餌恐難圖成。

白話文:

龔暗齋觀察他媳婦的癆病,認為治療癆病,要先從肝開始探究。因為肝主導春天的生發之氣,如果春天的生發之氣不順暢,那麼萬物生長、養護、收藏的規律就會停止,想要不發生病害是很難的。雖然病症起源於肝,但久而久之會蔓延到其他臟腑。那些只看到表面咳血就用寒涼藥物,或是一咳嗽就治療肺部的人,根本不值得一提。即使知道要追究病根,卻不了解陰陽消長的道理,仍然是隔靴搔癢。所謂的補陰和補陽,各有不同的含義。黃芩、黃連、知母、黃柏等藥,是針對有形之實質水液不足的。麥門冬、五味子、熟地黃等藥,則是針對無形之陰液不足的。

用來滋養無形之陰液,來制約無形的虛火,就像燈盞中加了油,燈自然會明亮。乾薑、桂枝、附子等藥,是屬於溫熱性質較強的溫補。人參、黃耆、甘草等藥,則是屬於溫和性質的溫補。用溫和的溫補之藥,來溫煦虛弱的氣,就像在爐子裡重新加入灰燼,火種就不會熄滅。現在媳婦白天咳嗽頻繁,痰中帶血,看來必須先用甘寒藥物來降火,還不能馬上用人參、黃耆等來補陽。醫書上說:人體的肺氣在夜晚睡覺時會歸藏於腎水之中,如果腎水枯竭,沒有地方可以容納肺氣,就會向上逆行而發病。疾病剛開始時不會馬上顯現出來,慢慢地會造成月經不調,出現氣喘、咳嗽、胸悶等症狀,身體無法平躺。

之所以會這樣,雖然說是火氣旺盛煎熬所致,實際上是因為腎水虧虛,無法滋潤。虛火是沒有實質的,所以會向上發散,如果不能填補這個虛損,火勢又怎麼會平息呢?王太僕說:補益心陽,寒氣也能疏通;強壯腎陰,熱氣也能平息。這真是精闢的見解。昨天討論到腹瀉,大多是擔心脾氣虛弱下陷所致。晚上多次腹瀉,感到煩躁發熱,難以入睡。脾土如同萬物之母,心、肝、肺、腎就像四個兒子,如果兒子虛弱,還可以依賴母親的滋養,如果脾土母親衰弱倒塌,身體就沒有了支柱。

古人認為脾肺兩虛的症狀,最難處理。想要培土強脾,又怕燥熱藥物會耗傷陰液;想要滋潤生津,又怕潤澤藥物會阻礙脾胃的運化。只有在咳嗽發熱卻不腹瀉,或是腹瀉卻不咳嗽發熱的情況下,才比較容易治療。今天用藥,應該以扶助脾氣為首要任務。以前士材先生治療虛勞時曾說過,今天治療肺病,大多在補肺的藥方中加入扶助脾胃的藥物;明天治療脾病,大多在扶助脾胃的藥方中加入補肺的藥物。這也是因時制宜的方法。但是現在媳婦的臟腑損傷已經非常嚴重,恐怕吃藥也難以奏效。

2. 吳春麓儀曹不寐眩暈

經曰: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腎為坎卦,一陽居二陰之間,故須陰得其平,然後陽藏於密,童年知識已開,陰精早泄,此致病之大端。及壯,血氣方剛,尚不覺其所苦,人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日衰,精神不充,蟬聯疾作。診脈尺虛細澀,寸關大於平時,按尺為腎部,脈見細澀,腎虛奚疑。

寸關大於平時,陰弱陽浮之象耳。夫醫之治病,不以用補為難,而以分別水火氣血為難。馮氏書云:小病治氣血,大病治水火。蓋氣血者,後天有形之陰陽也。水火者,先天無形之陰陽也。太極之理,無形而生有形,是治大病,可不以水火為首重耶。請以不寐言之,人知其為心病,而不知其為腎病也。

心雖為神舍,而坎離尤貴交通。越人以陽不入陰,令人不寐,豈非水火未濟,坎離失交之故乎,內經又有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之語。形容厥暈,病機最切。方書稱風、稱火、稱痰,漫無定見。景岳師其意,以為無虛不作眩,治當上病療下,滋苗灌根。精矣精矣。

暫服煎劑,再訂丸方。王道無近功,內觀頤養為要。舊患眩暈,怔忡不寐,遺泄,本屬心腎兩虧,水火失濟,曾訂煎丸,服經十載。茲診脈候平和,精神矍鑠,此亦頤養之功,非全關草木之力也。惟食多尚難運化,腰膂時痛,遺泄間或有之。藥物所需,仍不可缺。考古人用藥,有攻病保躬兩途,攻病則或涼或熱,當取其偏,保躬則適其寒溫,宜用其平。

蓋溫多恐助相火,精關不藏,潤多慮傷脾陽,坤元失健,如雲食蜜,便即溏瀉。脾虛不勝潤滑之徵。青娥丸固能治腎虛腰痛,但故紙胡桃味辛性溫,久而增氣,恐其助火,且常服丸藥,亦須分別氣候。夏令炎熱,遠剛近柔,以防金水之傷。冬令嚴寒,遠柔近剛,以遂就溫之意。

將交夏至,一陰初變,元精不足之時,商以益陰保金,兼調脾胃,秋季再為斟酌。

白話文:

吳春麓先生失眠眩暈

醫書上說:「水和火是陰陽的徵兆。」腎臟對應《易經》的坎卦,坎卦中一陽位於兩陰之間,因此必須陰氣平和,陽氣才能好好潛藏。年輕時如果過早開啟性知識,導致陰精早洩,這是導致疾病的重大原因。到了壯年,血氣方剛,可能還不覺得痛苦。但人到了四十歲,陰氣會自然衰退一半,起居生活就會日益衰敗,精神不足,疾病接連發生。診脈時發現,尺脈虛弱細澀,寸關脈比平時強。按尺脈是腎臟的部位,脈象細澀,毫無疑問是腎虛。

寸關脈比平時強,這是陰氣虛弱陽氣浮越的現象。醫生治療疾病,難的不是用補藥,而是分辨水火氣血。馮氏醫書說:「小病治療氣血,大病治療水火。」因為氣血是後天有形的陰陽,而水火是先天無形的陰陽。太極的道理是無形產生有形,所以治療大病,能不以水火為最重要嗎?就拿失眠來說,人們只知道是心臟的病,卻不知道是腎臟的病。

心臟雖然是神志的住所,但腎(坎)和心(離)的交通尤其重要。《內經》提到,陽氣無法進入陰氣,就會導致失眠,這難道不是因為水火不調和,坎離無法交通嗎?《內經》還說,頭痛、頭頂疼痛,是下虛上實的表現,問題出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這句話形容眩暈的病機非常切實。其他醫書說眩暈是風、是火、是痰引起的,毫無定論。張景岳繼承這個觀點,認為「無虛不作眩」,應該採取「上病療下,滋苗灌根」的治療方法,這真是精闢的見解。

先服用湯劑,之後再配製丸藥。治病沒有速效的方法,內心的修養和調養最重要。過去患有眩暈、心悸失眠、遺精等症狀,本來就是心腎兩虛,水火不調,曾經配製湯藥和丸藥服用十年。這次診脈發現脈象平和,精神飽滿,這也是調養的功效,不完全是藥物的功勞。只是吃得多,消化仍然較差,腰部和脊椎時常疼痛,偶爾還是會遺精。藥物仍然不能缺少。古人使用藥物,有「攻病」和「保養身體」兩種途徑。「攻病」的藥物,有涼性有熱性,應該取其偏;「保養身體」的藥物,應該調和寒溫,採取平和的藥性。

因為溫補藥物吃多了可能會助長相火,導致精關不固;潤滑藥物吃多了可能會損傷脾陽,導致脾胃虛弱,就像吃蜂蜜一樣,立刻腹瀉。這是脾虛不能承受潤滑藥物的徵兆。青娥丸雖然可以治療腎虛腰痛,但是補骨脂和核桃仁味辛性溫,長期服用會增強陽氣,可能助長火氣。而且長期服用丸藥,也要根據氣候來區分。夏季炎熱,要避免過於剛猛的藥性,選擇柔和的藥性,以防止損傷腎陰;冬季寒冷,要避免過於柔和的藥性,選擇剛猛的藥性,以順應溫補的道理。

即將進入夏至,陰氣開始萌生,這是元精不足的時候,商議用滋養陰氣、保護腎陰的藥物,同時調理脾胃,秋季再做調整。

3. 又少君水火失濟之證

水火之道,宜交而不宜分。水上火下,名曰交。交為既濟,不交為未濟。由是觀之,水火之切於人身者大矣。據脈與證,處由腎元下虧,水火失濟,以致魄汗淋漓,玉關滑泄。腰為腎腑,腎虛則腰膂多疼。心為神舍,心虛則夜臥欠逸,面赤頸熱,虛陽上炎;體倦頭傾,髓海不足,且金乃生水之源,肺腎為子母之臟,子虛盜竅母氣,此喘咳之所由。腎開竅於二陰,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熱移於小腸,此血淋之所自。

昔肥今瘦,虛里跳動,種種見證,虛象奚疑。不知持滿御神,日啖草木無益,積精自剛,積氣自衛,積神自旺。酸以收之,介以潛之,厚味以填之,水火交,精神治矣。

安波按:廣成子云,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之言,誠為養身吃緊良方。而世人一至有疾,徒以草木從事,其先天不自攝,恣意斫伐,忍心剋剝,可歡可悲。

白話文:

水和火的道理,應該互相交融而不應該分離。水在上面、火在下面,叫做交融。交融就會達到平衡,不交融就會失衡。從這裡看來,水火對人體的重要性非常大。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這是由於腎的根本虛損,導致水火無法互相調和,以至於大量出汗,精關不固,出現滑精的狀況。腰部是腎的所在,腎虛就會腰部痠痛。心是精神的居所,心虛就會晚上睡不好,臉紅脖子熱,這是虛陽上炎的表現;身體疲倦,頭暈目眩,這是因為腦髓不足。而且肺屬金,是產生腎水之源,肺和腎是母子關係,子臟虛弱就會盜取母臟的氣,這就是喘咳的原因。腎開竅於大小便,心和小腸互為表裡,心火熱就會傳到小腸,這就是血淋的原因。

以前肥胖現在消瘦,胃脘部的動脈搏動明顯,種種現象都顯示是虛證,這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不知道要保持身體的充盈,守護精神,每天吃草藥是沒有用的。應該積蓄精氣來強壯身體,積蓄元氣來保護自己,積蓄精神來使自己旺盛。可以用酸味來收斂,用介類藥物來潛藏陽氣,用厚味的食物來填補虧虛,這樣水火就能交融,精神就能恢復。

安波認為:廣成子說的,不要勞累你的身體,不要耗損你的精氣,這真是養生非常重要的良方。而世人一旦生病,只知道用草藥治療,不知道先天就要保養好自己,恣意妄為,傷害身體,真是可悲又可嘆。

4. 胡觀察疝證

經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督脈為病,不得前後為沖疝。是疝病雖屬於肝,而實衝任督三脈所生。據證睪腫,少腹形堅痛甚,攻衝腰俞,病根深遠,愈發愈劇。考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上毛際循腹裡,衝脈起於氣街,督脈統督諸脈,而為奇經之長。葉氏云:大凡沖氣從背而上者,系督脈主病,治在少陰,從腹而上者,系衝任主病,治在厥陰。揣諸病情,確為奇經受病無疑。

醫不中肯,是以藥治無功。

白話文:

古籍說:任脈發生病變,男子會出現內部結塊的七種疝氣;督脈發生病變,則會出現排便困難、導致陰部腫脹的沖疝。所以疝氣這種疾病雖然歸屬於肝臟,但實際上是衝脈、任脈、督脈這三條經脈的病變所導致。依照病症來看,睪丸腫大,下腹部形狀堅硬且疼痛劇烈,甚至會向上衝擊到腰椎尾部,病根深遠,而且會越來越嚴重。探究原因,任脈起於中極穴之下,向上沿著陰毛邊緣進入腹腔;衝脈起於氣街;而督脈是統率所有經脈的,是奇經八脈的首領。葉天士說:大致上,氣從背部向上衝的,屬於督脈主管的疾病,治療重點在少陰經;氣從腹部向上衝的,屬於衝脈、任脈主管的疾病,治療重點在厥陰經。仔細推敲這些病情,確實是奇經八脈出了問題無疑。

如果醫師用藥不對症,用藥治療當然不會有效。

5. 郭松崖郡侯瘧疾

瘧雖小病,而內經論之最詳。首稱夏傷於暑,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內外相搏,是以日作。可知瘧病由於暑風相搏而成。然暑必兼濕,若無濕但為乾熱,非暑也。即此推之,瘧病雖屬暑風相搏而成,又必挾有濕邪醞釀之所致矣。特六淫分配四時,暑之與濕氣雖異,而因則同。

有可分不可分之義也。今歲太陰司天,濕土主事,其變驟注,其災霖潰,人在氣交之中,感而即病者,為霍亂、吐瀉,腫滿諸候,其不即病,邪伏膜原,內趨大腸則為痢,外走少陽則為瘧。故瘧之寒熱往來,亦猶痢之赤白膠黏耳。恙逾匝旬,瘧經五發,胸腹飽悶,嘔惡不渴,脈沉弦緩,顯系濕鬱中焦,腑陽失運,幸得從樞外達,不至滯下疸滿,邪淨自瘳,無煩過慮。

白話文:

瘧疾雖然是小病,但《黃帝內經》對它的論述卻非常詳細。首先提到人夏天受暑熱侵襲,暑邪會藏在皮膚裡面,腸胃的外面,等到秋天,汗出時又吹到風,內外邪氣互相搏擊,才會每天發作。由此可知,瘧疾是由於暑邪和風邪互相搏擊而造成的。然而,暑邪通常會伴隨著濕邪,如果沒有濕邪,就只是單純的燥熱,不能算是暑邪。由此推論,瘧疾雖然是由暑邪和風邪搏擊而成,但也必定夾雜著濕邪在體內蘊積所導致的。只是六淫邪氣在四時的分配上,暑邪和濕邪雖然性質不同,但發病原因卻相同。

這裡有可以區分和不可以區分的地方。今年是太陰司天,濕土主事,所以氣候變化迅速,時常下大雨,人在這樣的氣候中,容易生病。立刻發病的,會出現霍亂、嘔吐腹瀉、腫脹等症狀;沒有立刻發病的,邪氣會潛伏在膜原,往內侵犯大腸就會變成痢疾,往外侵犯少陽經就會變成瘧疾。所以瘧疾的寒熱交替,就像痢疾的赤白黏稠一樣。您生病已經超過十天,瘧疾發作過五次,感到胸腹脹悶,想吐卻不覺得口渴,脈象沉弦而緩,很明顯是濕邪鬱積在中焦,導致腸胃功能失常。幸好邪氣能夠從樞機向外發散,沒有導致滯下或黃疸等更嚴重的問題,等邪氣消散自然就會痊癒,不用過於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