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囿

《程杏軒醫案》~

回本書目錄

1. 《程杏軒醫案》輯錄

2. 慶敬齋方伯耳鳴

經言腎氣通於耳,故人至中年以後,腎氣漸衰,每多耳鳴之患。喻氏論之甚晰。然不獨肝腎之陰氣上逆,必兼挾有內風乘虛上升。夫風善入孔竅,試觀簾櫳稍疏,風即透入。人之清竅,本屬空虛,是以外感風邪,其息即鳴。韓昌黎云: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

凡物之鳴,由於不得其平。人身之陰失其平,陽失其秘,化風盤旋,上干清竅,汩汩之聲,晝夜不息,其義亦然。議與潛陽熄風,靜以制動之治。

安波按:耳為腎之主竅,心膽寄附,是以體虛失聰,心腎同責。案內簾櫳稍疏,風即透入之句,真是精議卓識。

白話文:

醫書上說,腎氣是與耳朵相通的,所以人到了中年以後,腎氣會逐漸衰退,常常會出現耳鳴的困擾。喻氏對這點的論述非常清晰。然而,不只是肝腎的陰氣上逆,通常還會夾雜著內風趁虛往上衝。風的特性是容易進入孔竅,就像窗簾稍微有縫隙,風就會吹進來。人的清竅原本就比較空虛,所以外感風邪時,就會產生耳鳴。韓愈說:「草木原本沒有聲音,風吹動就會發出聲音。水原本沒有聲音,風蕩漾就會發出聲音。」

凡是東西發出聲音,都是因為失去了平衡。人體內的陰氣失去平衡,陽氣失去固守,就會化成風在體內盤旋,往上干擾清竅,發出汩汩的聲音,日夜不停,道理也是這樣。所以應該用潛陽熄風,以靜制動的方法來治療。

安波按語:耳朵是腎臟的主要孔竅,心和膽也依附於此,因此身體虛弱導致聽力下降,心和腎都有責任。案例中說「窗簾稍有縫隙,風就會吹進來」這句話,真是精闢又深刻的見解。

3. 又公子痘證

見點九朝成漿之期,孩提先天稟薄,痘形陷伏,根腳不齊,漿清色白,便溏食少,嗜臥無神,一派氣血虛寒之象。亟亟溫補內托,尚有生機,醫猶以為肌熱未退,火毒未消,藥仍清解,誤之甚矣。夫痘證發熱,此其正候,蓋不熱則表不能透,標不能長,漿不能蒸,靨不能結,故痘證始終無不賴此熱力為之主持。若欲盡攻其熱,不顧戕損其元,元氣受傷,安能送毒歸窠,苗而不秀,能成實者鮮矣。

外科論癰疽,謂有膿則生,無膿則死,痘證亦然。又傷寒有養汗之法,痘證有養漿之法,傷寒須七朝以前,邪氣未傳,尚可養得汗來,痘證須七朝以前,逆證未見,尚可養得漿來。倘至七朝以外,生氣已離,再思養漿,亦猶傷寒邪氣已傳,再思養汗,其可得乎?無膿癢塌,勢所必至,十二險關,慮有風波。勉議保元湯合參歸鹿茸一法,冀其堆沙發臭,或可僥倖圖成。

安波按:近時痘醫,輒以辛涼解毒,苦寒退熱,往往致成敗證,束手無策。良可嘆也。

白話文:

這位公子長痘子的情況,在發疹第九天就開始化膿,因為他從小體質就比較虛弱,所以痘子的形狀呈現凹陷、不飽滿的樣子,根部也不整齊,裡面的膿水清澈且呈現白色,而且他容易腹瀉、吃得很少、喜歡躺著而且精神很差,看起來就是一副氣血虛寒的樣子。這種情況應該趕快用溫補的方式來幫助身體把毒素排出,這樣還有機會好轉。但醫生卻認為他還有發燒,體內的熱毒還沒消除,繼續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這就大錯特錯了。

長痘子發燒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如果身體不發熱,皮膚表面的毒素就無法透出來,痘子也長不大、膿水也無法生成,痘疤更無法結痂,所以痘子的整個過程都需要身體的熱力來維持。如果只想著要消除熱,而不顧傷害身體的元氣,當元氣受損,又怎麼能把毒素排出乾淨呢?就像是穀苗沒有開花,能結成果實的機率就很少了。

外科講究治療癰疽,認為有膿就能活,沒膿就會死,長痘子也是一樣的道理。傷寒有「養汗」的方法,長痘子也有「養漿」的方法。傷寒在七天內,邪氣還沒傳開時,還可以透過養的方式來發汗,痘子也要在七天內,還沒出現嚴重症狀時,還可以透過養的方式來生膿。如果超過七天,身體的生氣已經散失,這時候才想養膿,就像傷寒邪氣已經傳開了,才想養汗一樣,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沒有膿,痘子會塌陷潰爛,這是必然的結果。要小心十二個危險的關卡,可能會出現很多變化。現在勉強建議使用「保元湯」加上「參歸鹿茸」的藥方,希望能像沙堆積起來一樣慢慢把膿發出來,或許能幸運的治好。

安波按:現在的痘科醫生,常常使用辛涼解毒、苦寒退熱的藥物,結果往往造成病情惡化,最後束手無策,實在令人感嘆。

4. 齊方伯脅痛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情志不舒,木鬱為病。據諭恙起數年,左季脅下不時作痛,飲食入胃,其氣常注於左,不行於右。經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肝位居左,其氣常行於右,脾位居右,其氣常行於左。左升右降,如環無端。今氣偏注一隅,豈非升降失司,肝脾不和之所使然。

目前雖無大患,竊恐肝病日久,土困木橫,沖胃為嘔,攻脾為脹,可不早為曲突徙薪之計乎?

白話文:

肝臟,就像將軍一樣,負責謀劃決策。如果情緒不順暢,肝氣鬱結就會生病。聽說您的病已經好幾年了,左邊肋骨下方常常會痛,吃東西進到胃裡後,氣好像都往左邊跑,沒有往右邊走。中醫說,左邊和右邊是陰陽之氣運行的通道。肝臟在左邊,它的氣通常是往右邊走的;脾臟在右邊,它的氣通常是往左邊走的。左邊的氣上升,右邊的氣下降,像環一樣循環不已。現在您的氣偏向一邊,難道不是因為氣的升降功能失調,導致肝脾不協調的緣故嗎?

雖然目前還沒有嚴重的問題,但我擔心肝病拖久了,會影響脾胃,造成胃氣上逆而嘔吐,或者脾氣壅塞而腹脹,是不是應該早點想辦法防範於未然呢?

5. 福方伯哮嗽

哮嗽多年,原屬錮疾,往歲舉發尚輕,此番發劇,胸滿喘促,呼吸欠利,夜臥不堪著枕。藥投溫通苦降,閉開喘定,吐出稠痰而後即安。思病之頻發膈間,必有窠囊,痰飲日聚其中,盈科後進,肺為華蓋,位處上焦。司清肅之職。痰氣上逆,阻肺之降,是以喘閉不通。務將所聚之痰,傾囊葉出。

膈間空曠,始得安堵。無如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於房中,蓮子之嵌於蓬內,生長則易,剝落則難,不刈其根,患何由杜?考《金匱》分外飲治脾,內飲治腎,且曰:飲邪當以溫藥和之,議以早服腎氣丸,溫通腎陽,使飲邪不致上泛。晚用六君,變湯為散,默健坤元,冀其土能生金,兼可制水。

夫痰即津液所化,使脾腎得強,則日入之飲食,但生津液而不生痰。痰既不生,疾自不作,上工治病,須求其本。平常守服丸散,疾髮間用煎劑搜逐。譬諸宵小潛伏里閈,乘其行動犯竊,易於拘執,剿撫並行,漸可杜患。

白話文:

這個人哮喘咳嗽很多年了,本來就是個老毛病。之前發作還算輕微,這次卻突然加重,胸口脹滿,呼吸急促困難,晚上躺下都沒辦法好好睡。用溫熱、通暢、苦味下降的藥物治療後,喘息停止,吐出濃稠的痰液後就舒服了。

我認為這個病之所以頻繁發作,是因為在橫膈膜之間,一定有個像巢穴一樣的地方,痰飲每天聚集在那裡。像水滿了才溢出來一樣,等到充滿了才發作。肺像華蓋一樣,位於身體上部,負責清除濁物。痰氣往上逆行,阻礙肺氣下降,所以才會喘息、呼吸不順暢。一定要把聚集的痰液徹底清除,讓橫膈膜之間空曠,才能真正安穩。

但是,像巢穴一樣的痰,就像蜂巢裡的蜂子、蓮蓬裡的蓮子一樣,長出來容易,去除卻很難。如果不除掉病根,又怎麼能杜絕這個病呢?參考《金匱要略》,把體外的痰飲歸咎於脾虛,體內的痰飲歸咎於腎虛,並且說痰飲這種邪氣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調和。我建議早上服用腎氣丸,溫暖腎陽,讓痰飲邪氣不會往上泛濫。晚上服用六君子湯,把它改成散劑,默默地強健脾胃,希望藉由脾胃的功能讓肺金可以得到滋養,同時也能控制水液的代謝。

痰是身體的津液所化生的。如果脾腎強健,每天攝取的飲食,就能夠產生津液而不產生痰液。痰既然不產生,病自然就不會發作。高明的醫生治療疾病,必須要找到根本原因。平常持續服用丸散,疾病發作時再用煎劑來清除痰液。就像小偷躲藏在巷弄裡,趁著他們出來偷東西的時候,比較容易抓住。我們要把剿滅和安撫並用,慢慢地就可以杜絕這個疾病了。

6. 臺靜亭州尊陰陽兩虧傷及奇經

復診寒熱依然,神采更倦,前方初服,微見痰紅,疑係附子溫燥所致。續服五劑,紅不再吐,口並不渴。仲聖云:身大熱而反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且越人明以陽維為病,苦寒熱為訓,豈寒慄如此,經年累月,憔悴不堪,不從溫補,尚有何策可施耶?王太僕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旨可悟矣。雖內經有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之言,丹溪有治用清涼之案,然與此似乎不合。無如補虛門中,歸脾、十全、補元煎、養營湯之屬,均已服過,即治奇經之鹿茸河車,亦無應驗。殊為棘手。但細詳脈證,總不外乎陰陽精氣兩虧,張介賓所謂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古人復起,不易斯言。

白話文:

再次看診,寒熱的症狀仍然存在,精神氣色比之前更疲倦。之前開的藥方,剛開始服用時,有出現一點痰中帶血絲的狀況,我懷疑這是因為附子藥性溫熱乾燥所導致的。後來繼續服用五劑後,不再吐血絲,口也不會覺得渴。

《傷寒論》提到:「身體發熱卻反而想穿衣服,這是因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而且扁鵲也明白說過,陽維脈的病症,是以忽冷忽熱為主要表現。像這種寒顫的狀況如此嚴重,持續這麼多年,導致身體憔悴不堪,如果不從溫補的方向治療,還能有什麼辦法呢?王太僕說過:「感覺熱卻不是真的熱,那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所以應該要增補體內的火源,才能驅散陰寒的蔽障。

這個道理應該可以理解。雖然《黃帝內經》中有許多禁止使用溫熱藥的禁忌,就像失去精神守護一樣,這些都屬於對火邪的論述;朱丹溪也有使用清涼藥物治療的案例,但似乎和現在的狀況不太相符。無奈的是,補虛的藥方,像是歸脾湯、十全大補湯、補元煎、養營湯等,都已經服用過了,連治療奇經八脈的鹿茸和河車等藥物,也都沒有效果。情況實在棘手。

但是仔細分析病人的脈象和症狀,總歸是陰陽精氣兩方面都虧虛。張介賓說過:「以精氣來區分陰陽,則陰陽不可分離;以寒熱來區分陰陽,則陰陽不能混淆。」就算古人再世,也不會改變這樣的說法。

7. 長中堂病機治法

經云: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水為陰,火為陽。是病機雖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試觀天有四時,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所患不同,要不外乎心腎。此陰陽窟宅,水火根基。恙緣夙夜煩勞,心腎不交,水火失濟。夫營衛二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寐。

若衛氣不得入陰,則但寤而無寐矣。醫用補心丹、養心湯,安神定志,未為不善,要知心為虛靈之臟,草木無情,非假物類之靈以引之,焉能望效?擬以純甘加入龜板虎睛龍齒琥珀珍珠,諒當有應。

安波按:此議誠言人所未言,擬再參入磁石,取其黑色通腎,上交於心,靈情活潑,上應虛靈之臟,未識與先生合拍否。

白話文:

中醫經典說:「陰陽是萬物生發的根本。」水屬於陰,火屬於陽。所以疾病的機制雖然繁雜,但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陰陽失調而已。觀察天有四季,產生寒冷、暑熱、乾燥、潮濕、風等變化;人有五臟,產生喜、怒、悲、憂、恐等情緒。五臟發生的疾病各不相同,但主要不出於心和腎的失調。心和腎是陰陽的居所,水火的根基。疾病的發生是因為長久以來日夜操勞,導致心腎不交,水火不能相互調濟。人體的營氣和衛氣,在陽氣運行時就會清醒,在陰氣運行時就會入睡。

如果衛氣不能進入陰分,就會只清醒而無法入睡。醫生使用補心丹、養心湯等藥物,來安神定志,不能說不好,但要知道心是虛靈的臟器,草木之類沒有情感,不借助具有靈性的東西來引導,怎麼能期望有效果呢?我打算使用純甘味的藥物,加入龜板、虎睛、龍齒、琥珀、珍珠等,應該會有效果。

安波認為:這個觀點確實是別人沒有提到的。我打算再加入磁石,取它的黑色可以通腎,向上交於心,使靈性活躍,向上應和虛靈的心臟,不知道是否與您的想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