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軒醫案》~ 初集 (7)
初集 (7)
1. 吳立亭翁幼孫傷暑危證治驗
嘉慶辛酉夏,立翁幼孫,傷暑發熱,吐瀉不止,神煩體躁,唇赤舌黃,口渴欲飲,飲後即吐。診脈沉伏,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料非寒厥。欲投涼劑,恐其吐瀉,脾胃受傷,擬用六君子湯,除白朮加川連木瓜黃土稻花,安脾胃,祛暑邪。服藥不效,維時赤日當空,暑氣正酷,偶見庭前花卉,枝葉枯萎,童子汲水溉之。
白話文:
嘉慶辛酉年的夏天,王先生的孫子得了暑熱病,發熱、嘔吐腹瀉不止,精神煩躁、身體燥熱,嘴脣發紅、舌頭發黃,口渴想喝水,但喝了就吐。診脈沉弱而深藏,手腳冰冷,一直到肘部和膝蓋,判斷並不是寒症。原本想用寒涼的藥方,但擔心會加重嘔吐腹瀉,損傷脾胃。於是打算用六君子湯,去掉白朮,加上黃連、木瓜、黃土和稻花,既能調和脾胃,又能祛除暑邪。服藥後仍然沒有效果,當時正值赤日炎炎,暑氣酷熱,偶然看到院子的花草,枝葉都枯萎了,家中的孩子用井水澆水。
因悟病機,乃與生脈地黃湯一服,吐瀉即止,再服,脈出肢溫,未及旬而愈。思前脈伏肢厥者,乃童真未充,吐瀉日頻,津液頓傷,脈乃血派,脾主四肢,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之氣故也。六味大培真陰,生脈保金化液,小兒臟氣易為虛實,是以效速。
白話文:
我明白他的病機後,就給他喝了一劑生脈地黃湯,他的嘔吐腹瀉立刻停止。再服用一劑,脈象顯得強壯,肢體溫暖,不到十天就痊癒了。回想先前他脈搏微弱、肢體冰冷,那是因為他的元氣不足,而且嘔吐腹瀉頻繁,體液大量流失,脈搏是氣血通路的表現,脾臟主宰四肢,如果脾臟不能運化胃中的津液,四肢就無法得到食物中的精華。六味地黃丸可以大補元氣,生脈地黃湯可以保住金氣(指肺氣)化生成津液,小孩子的臟腑之氣容易虛實交替,所以療效才會這麼快。
2. 梅文彩兄令堂病類噎隔奇證
噎隔一病,古人論之甚詳,尚有似隔非隔之證,猶未言及。文兄令堂年屆四旬,病經數月,初時不能食飯,後並米飲俱不能咽,強之即吐,隔證無疑。然每日尚可啖乾麵粿數枚,思古人論隔證,不出胃脘枯槁四字。又稱陽氣結於上,陰液衰於下,今既不能食飯,何獨能食麵?且飲湯即吐,干食反安,理殊不解,與逍遙散,數服不應。
白話文:
噎隔是一種疾病,古人對此有很詳細的論述,但還沒有提到一種類似噎隔但又不同的症狀。你母親今年四十多歲,已經病了幾個月。一開始她不能吃飯,後來連米湯也咽不下去,勉強喝下去就會吐出來,顯然是噎隔的症狀。但是,她每天仍然可以吃幾塊乾麵條,我想起古人對噎隔的論述,不出「胃脘枯槁」四個字。他們還說,陽氣聚結在上,陰液衰減在下。既然她不能吃飯,為什麼偏偏能吃麵條呢?而且喝湯會吐,吃乾糧反而安然無恙,這其中的道理讓人難以理解。給她服用了逍遙散,吃了好幾次都沒有效果。
考《張氏醫通》有飲鵝血法,行之又不驗,更醫多方圖治,亦不效,因勸勿藥,兩載後可食麵湯並精豬肉。今十餘年,肌肉不瘦,起居如常,亦奇證也。
白話文:
查閱《張氏醫通》,裡面記載了喝鵝血治病的方法,但我試行卻無效。後來換了很多醫生治療,也都不見好轉,最後有人勸我不要再吃藥。兩年後,我可以吃麵湯和瘦豬肉。到現在十多年過去了,我的肌肉沒有消瘦,生活起居也正常,這是一個奇怪的病歷。
3. 鄭鶴鳴挾陰傷寒
鄭鶴鳴,君平之流,冬月適患傷寒,初起寒熱身痛,不以為意。延挨數日,陡然肢冷,脈伏肌肉青紫,面赤煩躁,呃逆頻頻,請同道曹肖岩翁診視,詢知系欲事後起病,以為少陰下虧,寒邪乘之,逼其真陽外越,與六味回陽飲。服之不應,勢已瀕危,邀予商酌。予曰:景岳回陽二方,皆能救急,其中尚有分別。
白話文:
鄭鶴鳴先生,像君平那樣的人,冬日裡恰好患了傷寒。病初時寒熱交替,身體痠痛,不以為意。拖延了幾天,四肢忽地冰涼,脈搏伏於肌肉之下,肌膚青紫,面部發紅,嘔逆頻繁。請同道曹肖巖醫生前來會診。詢問得知,他在行人事後發病,曹醫生認為是少陰下沉,寒邪趁虛而入,逼迫真陽外泄。於是開了六味回陽飲。服藥後不見效用,病情已經十分危急,於是請我一同商議。我說:景嶽回陽的兩個方劑都能急救,但還是各有區別。
夫寒中陰經,審其陰陽俱傷,而病尚緩者,則從陰陽兩回之法。苟真陽飛越,重陰用事,須取單騎突入重圍,搴旗樹幟使,既散之陽,望幟爭趨。若加合陰藥,反牽制其雄入之勢。定方單用姜附參草四味,煎令冷服,外用蔥艾炒熱熨臍,老薑附子皮煮汁蒸洗手足,於是一晝夜厥始回,脈始出,惟呃未止,每呃必至百聲,知為腎氣上衝,於前藥中參以熟地枸杞五味丁香,攝納真元。諸恙漸減,改用右歸飲,與服二日,目辣舌燥,投六味地黃湯,浮陽頓平。
復為調理脾胃及脾腎雙補而起。
白話文:
當人體寒氣侵襲陰經,導致陰陽兩傷,但病情仍較緩和時,可採取陰陽雙補的治療方法。若真陽氣盛,而重陰當道,則需要單獨使用強力藥物,猶如單騎衝入重圍,舉起旗幟,驅散陰邪,使陽氣得以散發,同時引導其他藥物爭相歸趨。若在這個時候使用滋陰藥物,反而會牽制住單騎突入的勢頭。
定方大夫曾獨用姜、附子、參、草四味藥物,煎服後令其冷服,外用蔥、艾葉炒熱敷熨臍部,並用老薑和附子皮煮汁蒸洗手足,結果一天一夜後,患者的厥證開始好轉,脈象也逐漸顯露,但仍有呃逆未止,每次呃逆必定超過百聲,這說明腎氣上衝。於是,在原來的藥物中加入熟地、枸杞、五味子、丁香,用以攝納真元。諸多症狀漸減後,改用「右歸飲」,服用了兩日後,患者出現目辣、舌燥的症狀,於是投以「六味地黃湯」,使浮陽頓時平復。
4. 鄭媼便閉
鄭媼年逾古稀,證患便閉,腹痛肛脹,寢食俱廢,已經兩旬,諸治不應。延診以下為囑,切脈虛細而澀,謂曰:此虛閉也,一補中益氣湯足矣。何下為。服藥兩日,便仍不通,自言脹痛欲死,刻不可耐,必欲下之。予曰:下法吾非不知,但年高病久,正氣虧虛,下後恐其脫耳。
白話文:
鄭婆婆已經 70 多歲了,得了便祕,肚子痛、肛門脹痛,吃不下飯也睡不著,已經 20 多天了,用過的治療方法都沒用。她請我看病,我摸她的脈搏細細的、澀澀的,對她說:「這是虛證引起的便祕,只要用補氣通便的藥就可以了。何必用瀉藥呢?」吃了藥兩天,大便還是不通,她說脹痛得快死了,實在忍耐不住,一定要瀉下大便。我說:「瀉的方法我當然知道,只是你年紀大、生病也久了,元氣虛弱,瀉後恐怕會脫肛。」
媼曰:與其脹閉而死,莫若脫之為快。因憶心悟篇云:病有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多致誤人。沉思良久,於前湯內加入製大黃三錢,仿古人寓攻於補之意。飲後腸鳴矢氣,當晚便解,結糞數枚,略能安臥。次日少腹尚痛,知其燥矢未淨,仍用前方大黃分兩減半,再劑便行兩次,先硬後溏,痛止食進而愈。夫補中益氣湯,原無加大黃之法,此雖予之創見,然醫貴變通,固不容膠柱鼓瑟也。
白話文:
老太太說:與其脹閉而死,不如把它排出爲好。因此想起《心悟篇》中所說:病情有不能瀉下,但又不得不瀉下的情況,如果瀉下的方法不當,很容易誤人。我沉思良久,在之前的湯劑中加入了炒制過的大黃三錢,效仿古人寓攻於補的意圖。喝了湯藥後,腸中咕嚕作響並放屁,當晚便排便,排出了幾塊結糞,稍微能夠安穩入睡了。第二天小腹仍然疼痛,我知道是燥屎沒有排乾淨,於是仍用原來的藥方,把大黃的用量減半,再服一劑便排便兩次,先排出硬便,後排出溏便,疼痛停止,飲食進食痊癒。補中益氣湯本無加用大黃的方子,這雖然是我個人的創見,但是學醫貴在融會貫通,不能拘泥於成法。
5. 吳光先翁偏中便閉
光翁年逾七旬,偏中臥床不起,治用地黃飲子,參左右二歸飲。服藥半月,證已守住,惟大便兩旬未圊,腹痛肛脹,蓋由氣血俱虧,不能傳送。方如通幽湯、補中益氣湯、五仁湯、濟川煎,屢投不驗。思用豬膽汁蜜煎導法,無如燥糞已抵肛門,阻不能入,每一努掙,魄汗淋漓,頭暈欲脫,無可如何。偶記葉氏案中載治便閉,有用挖法,令病人自用中指染油探入肛內,將燥糞挖碎而出。
白話文:
光翁年過七十,突然臥牀不起,用地黃飲子、參左右二歸飲治療。服藥半個月,症狀已經穩定,但大便已經兩週沒有了,腹痛肛門腫脹,這是因為氣血虧損,不能運送。用過通幽湯、補中益氣湯、五仁湯、濟川煎等方劑,但都沒有效果。考慮用豬膽汁蜜煎導法,但乾燥的糞便已經抵達肛門,阻礙導法不能進入,每次用力掙扎,就會冒出冷汗,頭暈想要暈倒,束手無策。偶然想起葉氏醫書中的記載,治療便祕,可以用挖取的方法,讓病人自己用中指蘸油探入肛內,將乾燥的糞便挖碎取出。
奈病者肢廢自難掉動,囑其孫依法行之,當即挖出燥糞數塊,隨後自解,穢腐甚多。不勞餘力,病者稱快,洵治便閉捷法也。
白話文:
但凡有困難就中,醫生對病患處,不良惶恐懼身,不,反
6. 董千云傷寒格陽證
董千云賣花為業,年逾四旬,外狀豐腴,冬月患傷寒,診脈沉細無力,證見寒熱煩躁,頭身疼痛,面紅目赤,舌吐唇外數寸,病來勢暴。詢因房勞感受寒邪,逼其虛陽外露,即格陽證也。方定六味回陽飲,令其煎成冷服。無如飲藥旋嘔,並吐蛔蟲,躁擾如故,甚為躊躇。其母跪求救治,勉取前藥半盞,衝入豬膽汁數匙,試服不嘔,良久又與半盞,夜間盡劑。
白話文:
董千雲以賣花為生,年紀超過四十歲,外表豐腴。在冬季患了傷寒,診脈時發現脈象微弱無力,症狀表現為寒熱煩躁、頭身疼痛、面紅目赤、舌頭伸出嘴脣外數寸,病情來得很快很猛。詢問後得知他是因為房勞過度而受了寒邪,導致虛弱的陽氣外露,屬於格陽證。我開了六味回陽飲的藥方,讓他煎好後冷服。但是他喝藥後立刻嘔吐,而且嘔吐蛔蟲,躁動情況沒有改善,我非常猶豫。他的母親跪下來求我救救他,我勉強用他之前的藥方,取半盞藥湯,加入豬膽汁數匙,試著讓他服下後沒有嘔吐,過了一會兒又讓他服下半盞,晚上時藥劑就喝完了。
晨診躁象略安,舌收吐止,仍照原方再進,次易八味地黃湯。時屆九朝,忽口噤不語,十一二日,又寒熱如瘧,有從外感起見者,予曰:溫中即可以散邪,強主正所以逐寇。力排眾議,堅持數日,稍見轉機,此後尚多枝節,極力扶住正氣,守至兩旬,寢食雖安,神采欠爽。
白話文:
隨著科技進步,現代醫學技術大幅提升,面對許多過去難以治癒的疾病,如今已能有效控制甚至治癒。因此,我們應當珍惜自己的健康,並持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預防疾病的發生。
因思前病重時,只圖固正,未暇驅邪,溫補藥多,未免留邪閉竅,曾記方書論傷寒時疫,愈後神識不清,有屬邪滯心包之語,與服蠻煎兩劑,神明頓清,續為調理而痊。
白話文:
回想之前病情嚴重的時候,只專注於鞏固正氣,沒有重視驅除邪氣,服用溫補藥物較多,可能造成了邪氣閉塞竅穴。我記得醫書中提到過傷寒時疫的人,痊癒後神志不清,可能是邪氣滯留在心包所致。後來服用了兩劑「蠻煎」湯藥,神志便迅速恢復清明,接著調理身體後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