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存心

《曹仁伯醫案論》~ 安徽程

回本書目錄

安徽程

1. 安徽程

先生之病,素稟濕熱,又挾陰虛之症也。濕者何地之氣也,熱者何天之氣也?天地鬱蒸,濕熱生焉;天地交泰,絪蘊生也。生生不息之機妙合於其間,稟而受者。濕熱元氣混合一家,出自先天,牢不可破,較之外感內傷之濕熱屬在後天者一掃而淨,豈可同日而語哉!設使薄滋味,遠房幃,不過生瘡動血,幼年所患等症而已。

白話文:

您的疾病,是因為天生體質濕熱,又兼有陰虛的症狀。濕氣是地上的氣,熱氣是天上的氣。天地間悶熱的氣息交織,就會產生濕熱;天地間平和的氣息交融,就會產生脈絡和收藏的功能。生命生生不息的奧妙就在這之間,因此我們稟受了這些氣息。濕熱元氣在我們體內混為一體,這是先天的體質,牢不可破。比起後天感染或內傷引起的濕熱,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如果節制飲食、遠離房事,只會引發生瘡、動血等小毛病,就像您年少時所患的症狀一樣。

惟事膏粱,更多嗜欲,外增濕熱,內耗陰精,則臟腑榮衛常有春夏之情,而無秋冬之氣,無怪乎其亥年之氣風火相煽,耳苦於鳴,豈非陽氣萬物盛上而躍之一驗乎?當斯時也,靜以養之,則臍冷齒痛以下見症之外,猶可相安於無事,何乃火之添油喜功生事,陡然頭昏面赤,一派炎炎之勢。

白話文:

由於長期享受美食佳餚,過度縱慾,導致體內濕熱增加,陰精內耗。因此,臟腑的氣血運作總是處於春季和夏季的狀態,沒有秋季和冬季的氣息。所以,亥年的歲氣導致風火相煽,耳朵受苦鳴響,這不就是陽氣旺盛,萬物上浮而出現的徵兆嗎?在這種時候,應該靜養,這樣除了臍冷、牙痛等症狀之外,還能安然無事。可是,為什麼還要火上澆油,好為人師,製造麻煩,突然導致頭昏、面赤,一片火熱的景象。

甚至火極似水,陽不成其為陽,熱不成其為熱,肝經之火、督脈之陽亦從而犯上,失其本來之面目。夫近聞引火歸源,以為甘溫能治火熱之計。嗟乎!未聞道也。甘溫能治大熱者。良以下極陰寒,真陽上越,引其火歸其源,則坎離交媾,太極自安。若太陰濕熱蒸動而上者,投以清滋,尚難對待,斷不敢以火濟火,明犯一誤不可再誤之戒。

白話文:

甚至火性過於類似水性,陽氣無法發揮陽氣的作用,熱性也無法發揮熱性的作用,肝經之火、督脈之陽氣也會隨之向上犯上,失去原本的特質。最近聽說主張引火歸源,認為甘溫藥物可以治療火熱之症。唉!這是不懂醫理啊!甘溫藥物能治療大熱,是基地極寒,真陽向上亢盛,將火氣引導回其來源,則水火相濟,身體自然康復。但若是太陰經濕熱向上蒸騰,只用清涼滋潤的藥物,就難以應對了,絕對不敢用火來幫助火,明顯違反「不可一錯再錯」的戒律。

然清已有法,滋亦不少,飲食能增,身體能胖,外有餘矣。而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者,即病機中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之條,際此外盛中空、下虛上實,用藥實難嘗見。

白話文:

然而,清熱的方法已經很多了,滋補的方法也不少。能增加食慾,使身體發胖,這些都是外表的虛胖。而各種疾病無法久站久坐,這正是疾病的機理中,萬物陰陽不平衡、不穩定,沒有主導的緣故。除了這種外盛中空、下虛上實的情況,用藥難以湊效。

東垣之清燥湯、丹溪之虎潛丸,潤燥合宜、剛柔協濟。張氏每贊此兩方,始克有賴,何樂而不即用之耶?無如藥力之所以載行者胃氣也。胃屬陽明,陽明中土萬物所歸,濕熱竊踞亦久已,薰蒸傳為吐血,嗽痰,鼻塞,噫氣,氣便失調,正是九竅不和,都屬胃病。欲安內臟,必先清其外腑,又為要著。

白話文:

東垣的清燥湯和丹溪的虎潛丸,滋潤乾燥非常合適,剛柔相濟,十分有效。張氏常常讚美這兩種藥方,纔能夠真正發揮功效。為什麼不馬上使用呢?藥力能夠發揮作用,全靠胃氣。胃屬於陽明,陽明是中土,萬物都歸於它。濕熱長期盤踞,慢慢地薰蒸,就會導致吐血、咳嗽痰多、鼻塞、打嗝、呼吸和排便失調,這就是九竅不通,都屬於胃病。想要安撫內臟,必須先清理外腑,這是最重要的。

至於秋末冬初病甚者,十月坤卦純陰,天已靜矣,而濕熱反為之動;腎欲藏矣,而濕熱反為之露,致邪令正失,能不令病者之更進一層乎?附方謹覆。

白話文:

至於到了秋末冬初病情嚴重的,十月是坤卦純陰的時節,天地已經安靜下來,而濕熱之氣卻偏偏趁機活躍起來;腎臟原本應該開始貯藏陽氣,但濕熱反而讓它顯露在外,導致邪氣壓制住正氣,難道不會讓病症加重嗎?附上藥方,請您慎重地服用。

青鹽(四兩),甘草(八兩),荸薺(一斤),海蜇(二斤),萆薢(一兩),飴糖(八兩),刺蝟皮(一兩五錢),橘葉(五錢),霞天曲(一兩五錢),十大功勞葉(一斤)

共為細末,竹瀝水,泛丸。服完後,合虎潛丸全料,同合常服。

白話文:

青鹽(240 克),甘草(480 克),荸薺(600 克),海蜇(1200 克),萆薢(60 克),飴糖(480 克),刺蝟皮(90 克),橘葉(30 克),霞天曲(90 克),十大功勞葉(600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