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伯醫案論》~ 杭州鍾徐若泉令親姚名琨先生字來
杭州鍾徐若泉令親姚名琨先生字來
1. 杭州鍾徐若泉令親姚名琨先生字來
幼時瘦弱,陰虛也。痘後頭痛,肝邪旺也。不論外感何邪,頭必痛者,陰虛肝旺容易上升也。十三四歲精氣通,真元早泄,此時反胖,且兼痰火頭疼,喜於敲者,郁得敲而鬆也。每發於春秋,甚於長夏,春分以後秋分以前,溫熱令行也,補則病無增減,虛能受也,即服消痰清火亦不見其長短,有病則病當之也。胸腹脹痛而用消克暫快一時,胃得下行為順之常也。
從前痛時在額,此更前後左右引及者,肝有伏風,善行數變,不惟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也。口中之臭、鼻間之熱,胃逆上衝也。睡不足,如在雲霧之中,腰脊不能支持,諸陽氣浮而無從也。手足之熱,黃白之苔,面發之塊熱而且癢,有時頭暈,陽明中土萬物所歸,上而躍也。
竹瀝可醫,上病降而下之也。飲食芳香可受,否則不能者,胃少衝和之氣也。不欲水果,脾不耐寒也。又惡甜膩,胃多濕熱也。偏喜肉食、水畜、鹹寒,療腎氣虛熱也。近更胖者,溫熱痰火扶助,一身元氣擴充,脾胃反見有餘也。因男子二八而精通,通在十三四歲時,肝之疏泄早行,腎之封藏不固,如此猶可相安於無病,不過知其陽之太過而已。乃於幼時瘦弱,已昭陰氣之虛;痘後頭疼更著,肝家之旺。
甚至不論何部從外而感,痛如應響,每發於春秋,甚於長夏。明明春分以後,秋分以前,在天地鬱蒸濕熱大行之時候,土中素有之濕熱,尚且同聲相應,而況二五妙合之時,早以濕熱為種。身中常行春夏之生長,而少秋冬之收藏,大生廣生之候,即大病特病之時。張氏云:素稟濕熱而挾陰虛,此等症是也。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各得其所。故免久而生氣之弊。然陽明中萬物所歸,濕熱痰火無不歸之於胃。此口中之臭,鼻間之火,黃白之苔,手足之熱,面發之塊癢而且熱之等象,失其下行為順之常,有升無降,病無虛日矣。一俟肝陽化風,習習內動,頭之自額而痛者,前後左右靡不引之,以昭風性善行數變,愈轉愈深。
且至於睡不足時,如在雲霧之中,腰脊不能支持,諸陽氣浮,無所依從,間或眩暈並行,出於不意,陰虛則失基,亦云甚矣。若論頭痛,發明只須竹瀝一味可以愈者,降而下之也。此乃暫行之事,而胃少衝和,所食者僅以芳香可受;脾難健運,所食者竟以水果為嫌。所惡之甜膩,所喜之肉食,一因濕熱內多,一因陰氣虛極,不問可知。
自始至終,既不外陰虛濕熱,無怪乎其駕馭濕熱者反能扶助作為,已胖而益胖也。然陰虛與濕熱又不兩立,竊恐中年以後貽患無窮也,不能不早為之計焉。附方請政。
大熟地(八錢),丹皮(三錢),澤瀉(二錢),淮山藥(四錢),雲苓(三錢),白芍(二錢),石決明(三錢),黃柏(一錢),知母(二錢),青鹽(二錢),甘菊(一錢),女貞子(三錢),旱蓮草(三錢),沉香化氣丸(三錢)
為末,取忍冬藤五斤,洗淨寸截,煎湯,去渣,成膏。入前藥量,加白蜜糊丸。每服三錢,早晚兩服,鹽湯送下。
白話文:
這個名為姚琨先生的人,從小就體弱多病,屬於陰虛的體質。長過痘子後,開始出現頭痛,這是因為肝火旺盛的緣故。不論受到什麼外來的邪氣侵擾,都會頭痛,這是因為陰虛導致肝火容易向上竄的緣故。十三四歲時,身體開始發育,但因為精氣過早流失,反而變胖了。同時還伴隨著痰火引起的頭痛,喜歡敲打頭部,是因為敲打後會感覺比較舒服。這種頭痛常常在春秋兩季發作,盛夏時更加嚴重,尤其在春分到秋分這段時間,天氣溫熱時最明顯。即使吃補藥,病情也不會減輕或加重,表示身體虛弱可以接受補藥。吃消痰清火的藥也沒什麼效果,有病的時候就還是會有病痛。胸腹會脹痛,吃消食的藥雖然可以暫時緩解,但胃還是需要讓食物往下走的。
以前頭痛主要在前額,現在痛的範圍更廣,前後左右都會痛,這是因為肝內潛藏著風邪,這種風邪會不斷移動變化,不僅是痰在作怪,還會隨著氣的升降,到處亂竄。口臭、鼻腔發熱,這是胃氣向上逆衝的表現。睡眠不足,感覺像在雲霧中一樣,腰部和背部無法支撐身體,這是因為陽氣浮在上面,沒有依附的緣故。手腳發熱,舌苔呈現黃白色,臉上長出紅腫的塊狀物,發熱發癢,有時候會頭暈,這是因為陽明經的氣機過於亢奮。
可以使用竹瀝來治療,讓上逆的氣往下走。飲食喜歡清淡芳香的食物,否則會吃不下,這是因為胃氣不和的緣故。不喜歡吃水果,這是因為脾胃怕寒冷。討厭甜膩的食物,這是因為胃裡濕熱過多。偏愛肉類、水產、鹹寒的食物,這是為了治療腎氣虛熱。最近又變胖了,是因為溫熱的痰火幫助身體擴充了元氣,反而讓脾胃看起來有多餘的能量。一般來說,男子在十六歲時精氣會充足,但這個人在十三四歲時就開始洩精,這是肝氣疏泄過早,腎氣封藏不固所致。雖然目前還沒有明顯的病痛,但也顯示陽氣過於旺盛。從小時候的瘦弱,就已經顯示陰氣的不足;長痘子後的頭痛更加說明肝火的旺盛。
甚至不論從哪個部位感受到外來的邪氣,都會引起頭痛,而且痛感強烈。常常在春秋發作,盛夏更嚴重,尤其在春分到秋分這段天地濕熱盛行的時節,身體裡原本就有的濕熱也跟著一起作亂。加上身體正值發育期,就像春夏之際生長旺盛一樣,這種旺盛反而是病痛發作的時候。正如張氏所說,這種症狀屬於本身體內有濕熱,又兼陰虛的類型。
虛弱就應該補益,實證就應該瀉掉,這樣才能各得其所,避免病情久拖不癒。陽明經是身體氣機匯聚的地方,濕熱痰火都會跑到胃部。所以,口臭、鼻腔發熱、黃白色的舌苔、手腳發熱、臉上長出紅腫發癢的塊狀物等等症狀,都是因為胃氣失去了向下走的常態,只升不降,所以才會天天不舒服。一旦肝陽化為風邪,在體內亂竄,頭痛就會從前額開始,擴散到前後左右,這是因為風的特性就是善於走動和變化,而且會越來越嚴重。
而且,睡眠不足時,感覺像在雲霧中,腰背無法支撐身體,陽氣浮散,沒有依附,有時候還會突然頭暈,這都是陰虛導致身體失去根基的表現,情況很嚴重。如果說頭痛,只需要用竹瀝就可以治好,讓氣往下走,這只是一種暫時的方法。因為胃氣不夠平和,只能吃清淡芳香的食物;脾胃功能不好,不喜歡吃水果;討厭甜膩的食物,喜歡吃肉食,這都是因為體內濕熱過多,以及陰氣虛弱所造成的,原因很明顯。
從頭到尾,病症都不脫離陰虛和濕熱,也難怪控制濕熱的藥物反而會助長病情,讓人變胖。但是陰虛和濕熱是互相對立的,我擔心到了中年以後會有更多的疾病出現,所以不得不及早治療。以下是附上的藥方,請您參考。
藥方:大熟地(八錢)、丹皮(三錢)、澤瀉(二錢)、淮山藥(四錢)、雲苓(三錢)、白芍(二錢)、石決明(三錢)、黃柏(一錢)、知母(二錢)、青鹽(二錢)、甘菊(一錢)、女貞子(三錢)、旱蓮草(三錢)、沉香化氣丸(三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取忍冬藤五斤,洗淨切成小段,煎煮後去渣,熬成膏狀。然後加入磨好的藥粉,再加入白蜜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三錢,早晚各一次,用淡鹽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