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存心

《曹仁伯醫案論》~ 西匯胡

回本書目錄

西匯胡

1. 西匯胡

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人在氣交之中,無隙可避,虛而受者,即名曰暑。暑之為言,有濕有熱,不言而喻矣。夫暑先入心,暑必傷氣,氣分之濕不為之先除,則所蓄之熱必不能外出。所以暑濕熱三氣交蒸之初,務須消去其濕,正合古人消暑在消其濕之旨也。然濕邪一去,熱氣即從外達,又名暑熱,不名暑濕。

白話文:

天氣熱氣降臨,地面的濕氣上升,人類身處於空氣交會處,無法躲避。而此時虛弱的人受到影響,就會得暑熱病。所謂暑熱,顧名思義,就是濕氣和熱氣同時存在。暑熱病最初會影響心臟,接著會損傷元氣。如果身體中的濕氣無法及時清除,那麼積聚的熱氣也就無法排出體外。因此,在暑氣、濕氣、熱氣這三種病氣交蒸的時候,首先要消除濕氣,這也符合古代消暑要先除濕的原則。然而,一旦濕邪去除,熱氣就會從身體外部入侵,這時就稱為暑熱症,而不是暑濕症了。

一氣而有兩名,前後之用藥有異。蓋以熱則陰傷,氣亦更弱。無怪乎鼻衄舊恙上從清道而出,身體困憊,飲食漸減,脈轉弦數,陽分更熱,口內知干,種種見虛中有實之象。但暑邪一證,河間每論三焦。現在頭額昏蒙,邪熱偏於中上,惟衄去過多,虛在下焦陰液。如此細診,斷在少陰不足陽明有餘,有何疑惑哉。

白話文:

氣血同時出現兩種現象,在治療上使用不同的藥物。因為發熱會損傷陰液,氣血也隨之變得更虛弱。因此,鼻血舊疾再次發作,是因為氣血從清道排出,身體疲憊,飲食逐漸減少,脈搏轉為弦數,陽氣更加旺盛,口中感到乾澀,這些都是虛中有實的表現。但暑邪這一病症,河間名醫張仲景常說和三焦有關。現在頭額昏沉,邪熱偏重於上中焦,但出現鼻血過多的症狀,表明下焦陰液虛弱。如此仔細診斷,可以診斷為少陰不足、陽明有餘,還有什麼值得疑惑的呢?

擬張景岳玉女煎法,俾得中下焦熱氣上熏於肺者,悉從暗化,而下焦之陰氣亦不再傷,仍不出乎劉氏三焦治例。未知是否?候西耕先生政之。

細生地,煨石膏,懷牛膝,麥冬,知母

白話文:

我參考了張景岳的玉女煎方劑,希望能幫助那些中下焦熱氣上熏肺的人,讓熱氣暗化,下焦的陰氣也不再受損,同時也符合劉氏三焦的治療原則。您覺得這樣做可以嗎?請西耕先生指點。

藥方:生地黃(細粉)、石膏(煨)、懷牛膝、麥冬、知母。

九牛二虎丸,左虎掌(十二兩,酥炙),茯苓(五兩,人乳拌蒸,曬),牛肋骨(九根,要用第三根者佳,酥炙),牛膝(五兩,鹽水炒),大力子(二十兩,生曬),白蒺藜(二十兩,去刺),小川芎(一兩,生曬),歸身(五兩,酒炒),黃耆(五兩,蜜炙),沙參(五兩,鹽水炒),雄烏骨雞(一隻,將雞干去毛雜,煮爛連骨重打如泥,酥炙)

共為細末,煉蜜和丸,桐子大。每服四錢,朝以開水送下。

白話文:

九牛二虎丸

藥材:

  • 左虎掌(12 兩,用酥油烤製)
  • 茯苓(5 兩,用人乳拌勻後蒸製,曬乾)
  • 牛肋骨(9 根,最好選擇第三根,用酥油烤製)
  • 牛膝(5 兩,用鹽水炒製)
  • 大力子(20 兩,生曬)
  • 白蒺藜(20 兩,去掉刺)
  • 小川芎(1 兩,生曬)
  • 歸身(5 兩,用酒炒製)
  • 黃耆(5 兩,用蜂蜜烤製)
  • 沙參(5 兩,用鹽水炒製)
  • 雄烏骨雞(1 隻,去毛雜質,煮爛後連骨打碎如泥,用酥油烤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