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存心

《曹仁伯醫案論》~ 又 (1)

回本書目錄

又 (1)

1.

二爺之病,風邪外感,內蒸濕熱痰濁。古人所謂夾病,此等症是也。何以見之,風入少陽,則為寒熱往來,半在表,半在裡,出而與陽爭則寒,寒宜不飲,入而與陰爭則熱,熱宜發渴。

今寒時喜熱飲,熱時反不渴,若無濕熱痰濁,何以如是耶?是以舌苔滿布,面已晦滯,脈已帶滑,盡見空濡之象,欲去其風,必須化濕化痰化熱,以除兼夾之邪,則風邪尋路而出,不被兼夾所持矣。然熱自痰生,痰從濕化,即欲化痰化熱,先宜化盡濕邪。嘉言云:舍助陽,別無驅濕之法。

明示人以溫通為主,將來附子理中連理輩一定章程。其中損益尤須臨病斟酌,活法在諸高明公也。設使兼夾之邪日化一日,而瘧機未脫,仍可用小柴胡湯和之,或寒熱漸輕,但師其意不取其方,亦未為不可然,而諸高明自有見識,不必多言。此亦因主人之囑,聊以應命焉。

白話文:

二爺的病,是外感風邪,加上體內濕熱和痰濁互相影響。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夾雜病症」。要怎麼知道呢?風邪侵入少陽經,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病邪一半在體表,一半在體內。當病邪向外與陽氣抗爭時,就會感到寒冷,這時不應該喝水;當病邪向內與陰氣抗爭時,就會感到發熱,這時應該會口渴。

現在病人寒冷時卻喜歡喝熱飲,發熱時反而不覺得口渴,如果不是因為體內有濕熱和痰濁,怎麼會這樣呢?所以他的舌苔厚膩,臉色暗沉,脈象滑膩,都呈現虛弱的徵兆。想要去除風邪,必須先化解體內的濕氣、痰和熱,去除這些夾雜的病邪,這樣風邪才能順利排出,不被它們牽制。但是熱是由痰產生的,而痰又是從濕氣轉化來的,所以想要化解痰和熱,必須先徹底化解體內的濕邪。《嘉言》說過:除了扶助陽氣之外,沒有其他驅除濕氣的方法。

這明白地告訴我們,要以溫通陽氣為主。將來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等藥方,這是一定的原則。其中藥物的加減變化,還需要根據病情來斟酌,靈活運用,這要看各位高明的醫師們了。如果體內的夾雜病邪一天天地消除,但瘧疾的發病規律還沒有改變,仍然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或者寒熱的症狀漸漸減輕,只要掌握小柴胡湯的藥理,不一定非要用這個方子,也是可以的。各位高明醫師自然有自己的見解,不必多說。這也是因為主人囑咐,我才簡單說一下,應付一下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