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存心

《曹仁伯醫案論》~ 崑山陶

回本書目錄

崑山陶

1. 崑山陶

濕有五肥,人之濕多起於脾。脾主濕,又濕主土,土氣不旺,濕邪無路可出,出則變而為痰,化而為熱,所為濕生痰,痰生熱是也。濕熱痰體已既有年,姑置勿論,且論病經兩候痛瀉起因,繼寒熱往來,一日日三度發其間,呃忒頻頻,七日而止,顯系冷風外感,內從少陽而入,裡氣不納,上逆沖激,出入無定使然。當時汗出太多,雖有口舌嘔惡等症,卻難和以小柴胡湯。

現在汗已不少,吐亦未除,下亦通矣,三法自盡,而瘧疾仍作,胸前痞悶,右脈大虛,邪氣還盛,汗吐下三法既不可施,惟有和寒溫三例尚可以行。常見丹田有熱,胸上有寒,白胎滑者,仲景曾有一方,喻氏師之以為和上下法之計;又見汗吐下三法之後,胸前作痞,噫氣不舒者,用旋覆代赭石湯,通其陽,鎮其逆。俾得呃不再起,想亦未始不合也。

然以此治法不獨為新病而設,即舊時之濕熱生痰亦與焉。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不和於已虛之後。竊恐虛波暗起,不可忽略。候諸高明先生政。

川連,乾薑,炙草,復花,赭石,人參,半夏,桂枝,茯苓,陳皮,白芍,草果仁,生薑,紅棗,附子(青鹽拌炒),生於術(姜水拌炒焦)

白話文:

人體濕氣有五種肥胖的表現,而人體的濕氣多半源於脾臟。脾臟主導濕氣,而濕氣又與土有關,當土氣不旺盛時,濕邪就沒有路徑可以排出,一旦排出就會轉變成痰,進而化為熱,這就是所謂的濕生痰、痰生熱的道理。濕熱痰的體質已經存在多年,暫且不論,先來討論這次發病,他經歷了兩次腹痛腹瀉,接著出現寒熱交替,一天發作三次,期間還頻繁打嗝,七天後才停止,明顯是感受了外來的寒冷風邪,從少陽經進入體內,導致體內氣機不順暢,向上逆行衝擊,出入沒有定所造成的。當時雖然出了很多汗,也出現了口乾想吐等症狀,卻不適合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現在雖然汗已經不多,但嘔吐還沒消除,排泄也已經通暢,用汗、吐、下三種方法都用過了,瘧疾卻仍然發作,胸口覺得悶塞,右邊的脈象虛弱無力,可見邪氣仍然很盛。既然汗、吐、下這三種方法都不能用,那麼就只能用溫和調和的方法來處理。常見有的人丹田有熱,胸口卻有寒氣,舌苔白而滑,張仲景曾經有一個方子,喻氏先生師法這個方子,認為可以調和上下的氣機;又看到有些人在用了汗、吐、下三種方法後,胸口悶塞,打嗝不舒服,可以用旋覆代赭石湯,疏通陽氣,鎮壓逆氣,讓打嗝不再發作,想必也是合適的。

然而,這種治療方法不僅僅適用於新發的病,也適用於舊有的濕熱生痰的情況。調和的方子,目的是調和不協調的地方,尤其是身體虛弱後的失調。我擔心虛弱的情況會暗中加重,不可忽略。請各位高明的先生指教。

以下是藥方:黃連、乾薑、炙甘草、旋覆花、赭石、人參、半夏、桂枝、茯苓、陳皮、白芍、草果仁、生薑、紅棗、附子(用青鹽拌炒過)、白朮(用薑水拌炒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