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存心

《曹仁伯醫案論》~ 崑山陶

回本書目錄

崑山陶

1. 崑山陶

濕有五肥,人之濕多起於脾。脾主濕,又濕主土,土氣不旺,濕邪無路可出,出則變而為痰,化而為熱,所為濕生痰,痰生熱是也。濕熱痰體已既有年,姑置勿論,且論病經兩候痛瀉起因,繼寒熱往來,一日日三度發其間,呃忒頻頻,七日而止,顯系冷風外感,內從少陽而入,裡氣不納,上逆沖激,出入無定使然。當時汗出太多,雖有口舌嘔惡等症,卻難和以小柴胡湯

白話文:

濕氣有五種不同的狀態,人的濕氣多由脾臟產生。脾主濕氣,而濕氣又主土氣。如果土氣不旺,濕邪就沒有出路。如果濕邪排出,就會轉化為痰液,進而化為熱氣。這就是所謂的「濕生痰,痰生熱」的道理。

那些濕熱痰濕的體質已經形成很久了,暫且不談。現在來說說病經中兩次發作疼痛腹瀉的原因。接著是寒熱交替發作,一天發作三次,頻繁呃逆,七天後停止。這顯然是受到外來的冷風侵襲,從少陽部位入侵,裡面的氣機無法受納,逆衝上逆,出入不定而引起的。當下汗出過多,雖然有口渴嘔吐等症狀,但很難用小柴胡湯來調和。

現在汗已不少,吐亦未除,下亦通矣,三法自盡,而瘧疾仍作,胸前痞悶,右脈大虛,邪氣還盛,汗吐下三法既不可施,惟有和寒溫三例尚可以行。常見丹田有熱,胸上有寒,白胎滑者,仲景曾有一方,喻氏師之以為和上下法之計;又見汗吐下三法之後,胸前作痞,噫氣不舒者,用旋覆代赭石湯,通其陽,鎮其逆。俾得呃不再起,想亦未始不合也。

白話文:

現在汗出不少了,嘔吐的症狀也未消除,大便也通暢了,這三個方法都用盡了,可是瘧疾仍然發作,胸中脹悶,右脈很弱,邪氣仍然很盛,發汗、嘔吐、通便這三個方法都不可以再使用了,只有「和寒溫」這三種方法還可以採用。常看到腹部有熱,胸中有寒,舌苔白潤滑膩的人,仲景大夫有一個方劑,喻氏醫生把它當作和解上下的方法;還看到發汗、嘔吐、通便這三個方法之後,胸中作脹,噯氣不暢的人,使用旋覆代赭石湯,通調陽氣,鎮定逆氣。讓噯氣不再發作,我想這樣做應該也是合適的。

然以此治法不獨為新病而設,即舊時之濕熱生痰亦與焉。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不和於已虛之後。竊恐虛波暗起,不可忽略。候諸高明先生政。

白話文:

然而這種治療方法並非僅適用於新發疾病,那些過去的濕熱生痰也適用。和方的製成原理是要調和身體的不和諧,而不是在身體已經虛弱之後纔去調和。我私下擔心,虛弱的病徵暗中滋長,不可忽視。希望請教各位高明的先生。

川連,乾薑,炙草,復花,赭石,人參半夏桂枝茯苓陳皮白芍草果仁,生薑紅棗附子(青鹽拌炒),生於術(姜水拌炒焦)

白話文:

川芎、乾薑、炙甘草、復盆子花、赭石、人參、半夏、桂枝、茯苓、陳皮、白芍、草果仁、生薑、紅棗、附子(與青鹽拌炒)、生於術(與姜水拌炒至焦)